基本信息
书名:新华词典 第4版
定价:85.00元
作者: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 修订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10008344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简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一部语文和百科条目兼收的中型词典。在2001年修订版的基础上进行全面修订。新增单字条目500余条,多字条目4300余条,共收条目52000余条。
语文条目突出查功能。注重收入书面语、成语和通行的新词语条目。字量大,能满足一般的阅读需求。字形、字音、词形体现国家语文规范和标准
百科条目内容丰富,吸收*科研成果。涵盖信息、环保、法律、财经、军事、医学、建筑、天文、地理、哲学、宗教等多个学科。
附录收录17个主题,体现知识性和实用性。如中外历史大事年表、中国主要亲属关系简表、中国重点风景名胜吉迹、中国特有珍稀动物、常用科技名词规范简表、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发明等。
适合中学师生及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使用。
目录
凡例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新旧字形对照表
部首检字表
词典正文(附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
附录
(一)中国历代纪元表
(二)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三)中国主要亲属关系简表
(四)中国行政区划简表
(五)世界各国和地区简表
(六)中国少数民族简表
(七)中国重点风景名胜古迹
(八)中国重点自然保护区
(九)中国特有珍稀动物
(十)世界重大公害事件
(十一)计量单位简表
(十二)常用科技名词规范简表
(十三)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发明
(十四)科学技术史上的重大事件
(十五)汉语拼音方案
(十六)节气表
(十七)元素周期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真是让我爱不释手,尤其是它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握在手里就觉得踏实。我记得我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就被那种严谨的排版和清晰的字体给吸引住了。虽然我日常接触的词汇量不算小,但总有些犄角旮旯里的生僻字或者古义我把握不准,这本书简直就是我的“定海神针”。比如说有一次我读一篇比较早期的文学作品,里面有个词语的用法和现在的意思大相径庭,翻遍了手机上的各种在线词典都觉得解释得不够到位,那种语境下的细微差别总是抓不住。结果我拿出这本“大部头”,对照着它的释义和例句,瞬间就清晰了。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更像是娓娓道来这个词的“前世今生”,它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是如何演变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多义词,它的解释层次分明,不会让人混淆。我特别喜欢它收录的一些成语的典故部分,有时候为了查一个成语,我能花上十几分钟在书中“探险”,每一次都有新的发现,感觉自己的学识又被拓宽了一圈。这本书带来的知识的厚重感和探索的乐趣,是任何轻量级的电子工具都无法替代的。每次合上它,都有一种完成了一次小型学术考察的满足感。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工具书的时候,内心其实是有点忐忑的,毕竟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太多了,纸质的、厚重的工具书会不会显得有些过时?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个沉静的、值得信赖的老师,而不是一个聒噪的、提供碎片化信息的助手。我最欣赏的是它在收录词条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它不会一股脑地把所有网络热词或者过于冷门的、几乎没有使用价值的词都塞进来,而是专注于那些真正构成我们语言体系的核心。比如在解释那些结构复杂的汉字时,它会细致到部首的变化、笔顺的规范,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对汉字结构有执念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曾经为了确认一个生僻字的书写,专门去比对过几个版本,最终还是这本词典给出的标准写法最让我信服。它就像一把精密的尺子,帮你校准那些在快速信息流中可能被忽略的语言细节。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知识积累,需要的不是速度,而是深度和准确性。每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对语言本质的深刻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我一开始把它定位为仅仅是查漏补缺的工具,但不知不觉中,它已经成了我日常写作和思考的“拐杖”。举个例子,我在撰写一些需要表达精确情感或复杂逻辑的文稿时,经常会遇到“这个词好像有点轻,那个词又好像有点重”的困扰。这时,我就会回到这本书中,仔细对比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它提供的辨析部分,往往是寥寥数语,却直击要害,那种对比的力度和清晰度,比长篇大论的分析都要有效得多。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于一些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词汇的解释,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我记得有一次我研究古代的官职体系,光是理解几个相关词汇的层级和权力范围,就花费了不少时间,而这本词典的解释,不仅给出了定义,还附带了简要的历史背景,让我一下子豁然开朗。它体现的,是一种对知识体系的尊重和构建,它不是孤立地解释词语,而是将它们放置在一个宏大的语言和文化脉络之中。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是一个“视觉动物”,对工具书的外观和阅读体验非常挑剔。这本书在装帧设计上,给我的感觉是低调中的奢华。它的纸张选择很有讲究,即使长时间翻阅,也不会觉得刺眼,那种微哑的光泽,让眼睛非常舒服。而且,它的开本和厚度拿捏得恰到好处,虽然内容详实,但拿在手里并不会觉得笨重不堪,反而有一种沉稳的力量感。我通常喜欢在深夜里,泡一杯茶,在台灯下慢慢翻阅。这种体验是任何电子设备都无法模拟的——油墨的香气、纸张的纹理,以及翻页时发出的那种轻微的“沙沙”声,共同营造出一种专注而宁静的氛围。它强迫你去慢下来,去体会语言的构造之美。这种“慢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它让我重新认识到,好的工具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提升阅读仪式感和专注力的媒介。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碎片化阅读时代极其稀缺的宝贵资源。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已经超越了一本标准的工具书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微型的、活着的语言史手册。我特别欣赏它在词条后面标注的那些“版本沿革”的细微标记,虽然对于一般的查询者来说可能略显专业,但对我这种喜欢刨根问底的人来说,简直是宝藏。它清晰地展示了语言的生命力——词汇是如何被创造、被接受、被淘汰的。例如,对于一些在特定历史时期流行的表达,它会明确指出其使用范围和时效性,避免我们在现代交流中误用那些已经过时的表达方式。这极大地帮助我提升了语言的“时代感”和“分寸感”。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使用词语,更是如何去“尊重”词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重量。每次查找完毕,我都会盖上这本书,把它小心翼翼地放回书架上,总有一种庄严感,仿佛完成了一次对知识前辈的致敬。它是我在构建自己语言认知体系时,不可或缺的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