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编古代汉语教程
定价:48.00元
作者:毛远明,陈志明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303156610
字数:635000
页码:46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系列教材针对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教学而编写,具有以下三项鲜明特色:1.全面覆盖本科阶段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具整体性。2.参编院校和作者众多。本系列中每个选题都由主编邀请十所左右院校的教师参编,而且不同选题邀请的作者和院校尽量不会重合,这样就大限度地保证了丛书参编作者和院校覆盖面,对教材的后期使用和推广非常有利。根据前期与主编联络情况,每册书的年使用量在3500—5000册之间,包括本科、自考和函授等层次,以及考研推荐用书。使用年限保证在五年以上。年使用数量和少使用年限在出版合同中体现。3.在丛书整体编撰体例上,与目前市场上及我社出版的同类型丛书均有明确区分,即注重学生课堂讨论和课外延伸阅读的引导性,不是纯粹的课堂理论讲授,降低了课程学习的难度,而代之以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改革。考虑到师范院校学生的就业实际,特别注重帮助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提高自身作为教师的授课能力的提高。本书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古代汉语”而编写的教材。
目录
作者介绍
邓明,晋中学院副院长,教授,兼任九三学社晋中市委主委,晋中市政协副主席,山西省语言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古代汉语的教学和研究,先后在国家、省级出版社出版著作3种,先后在《中国语文》《语言文字应用》《语文建设》《古汉语研究》《辞书研究》《文史知识》《语文研究》《古籍整理与研究学刊》《语文月刊》等刊物发表论文49篇,其中有12篇论文被各种文摘转载、转录、摘录。1994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教师三等奖,1998年获山西省人文科学论文一等奖。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和ISBN信息都指向一本非常专业、针对性极强的教材。因此,我作为一名初步接触古代汉语学习的爱好者或者准备考研的学子,在选择相关参考书时,自然会非常关注那些能提供扎实基础和清晰脉络的作品。我最近深入研究了一本专注于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潮变迁的专著,它完全没有涉及具体的语言点梳理和句法分析,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当时文人精神世界的重构上。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是简单罗列了谢灵运、陶渊明等人的作品,而是通过对大量私人书信、笔记小说的细微考辨,揭示了“玄学”如何从清谈转变为指导个体生命实践的哲学路径。作者的文笔极为凝练,引用史料往往不加赘述,却能一语中的地穿透表象,直指核心矛盾。例如,在探讨士族阶层对“竹林七贤”态度的转变时,书中并没有直接给出“是”或“非”的结论,而是通过对比不同家族对嵇康临刑前言论的注解差异,巧妙地构建出了一种动态的历史张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的文化心理结构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知,这对于理解后续唐诗宋词的深层文化底蕴至关重要,即便它没有提供一个汉字一个汉字的解释,其价值也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我最近翻阅了一本名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生成与流变》的学术论文集,这本书的视角极其独特,它几乎完全绕开了传统的章法结构和格律分析,而是专注于分析那些反复出现的、具有强大文化承载力的意象,比如“月”“柳”“蝉”等。书中的论述充满了跨学科的视野,比如作者会引入西方符号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来解析古人如何赋予自然物象以道德或情感的指涉。其中有一篇关于“落日”意象的论述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它不是简单地将其归为“悲凉”的代名词,而是追溯了其在汉赋中的宏大叙事色彩,如何一步步被魏晋的生命意识所消解,最终在唐诗中演化出个体对时间流逝的细腻感喟。这本书的论证过程非常严谨,充满了细致的文本比对,但它所有的分析都是基于对审美范畴的探讨,而非对基础词汇或语法点的教学。对于一个渴望提升古典文学鉴赏力的读者来说,这类书籍提供了另一种维度的提升——它教你如何“看”诗,而非如何“解”诗,着重培养的是一种文化敏感度和审美直觉,这是任何基础教材都无法给予的深度体验。
评分有一本关于宋代文人结社与士人群体规范的研究报告,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本书几乎完全聚焦于历史社会学和人际关系网络的研究,它通过对地方志、家谱以及地方科举录的交叉比对,重建了宋代文人之间复杂的“朋友圈”生态。书中对“雅集”的定义和功能进行了颠覆性的解读,认为许多我们今天视为纯粹文学活动的聚会,在当时更多承担着政治站队、资源互助以及社会资本积累的功能。作者甚至花了大篇幅分析了不同群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协作模式,比如他们如何共同投资买地、如何互相推荐担任官职,这些内容与单纯的语言学习背途而驰。然而,正是这种宏大的社会图景,使得我们能够理解为何某些文学风格会在特定群体中迅速流行并被制度化。这本书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古代汉语”应用场景的理解,它告诉我们,语言的学习最终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这本书恰恰提供了最鲜活的互动样本,虽然没有一页是教我们“之、乎、者、也”用法的。
评分我最近接触了一本关于中国古代艺术中的“气韵生动”理论探源的画论专著。这本书完全沉浸在美学哲学的世界里,它从老庄的“道”论出发,梳理了魏晋士人如何将这种形而上的概念逐步引入绘画和书法领域,探讨了“气”这一模糊概念是如何通过笔墨媒介被视觉化的过程。书中大量的篇幅都在解析顾恺之、王微等人的绘画理论文本,这些文本的语言本身就极富文学色彩和哲学思辨性,但全书的核心目标是建构一套东方艺术的本体论。它很少提及字词的精确含义,而是专注于“神似”与“形似”的张力、笔触中蕴含的生命力等抽象议题。对于一个习惯于精确定义和逻辑推理的学习者来说,阅读这样的书籍是一种挑战,因为它要求你放下对“标准答案”的执着,去拥抱那种朦胧、意在言外的东方思维模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一切中国传统文本的更高阶的审美视角。
评分最近读的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礼制空间的著作,彻底改变了我对古代建筑文献的看法。这本书不再把古籍中的建筑描述视为简单的工程手册,而是将其视为礼仪制度的物化表达。作者通过分析不同朝代都城布局的变化,如从夯土台基到砖石基座的演变,论证了权力结构和宗法观念是如何通过物理空间被固化的。其中最有趣的是关于“朝向”和“中轴线”的解读,它详细阐述了君王如何通过对空间方位的绝对掌控来象征其对“天命”的继承,这些论述充满了对古代社会权力运作的深刻洞察。书中引用的文献多为史部或子部的官方记录和地方志,语言古奥难懂,但其核心是社会史和空间研究,与基础的语文学训练相去甚远。然而,正是这种对制度和空间的解析,让我意识到,古代的“文”远不止于文学作品,它深深嵌入在社会组织和物理形态之中,这本书提供了一扇观察这种嵌入关系的独特窗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