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名钢琴初学者,我的入门体验是比较坎坷的。我本来以为“教材”这个词意味着它会非常友好地引导我进入四手联弹的世界,但事实证明,这本书的“教材”定位似乎更像是面向已经有一定基础,可以自行解决大部分技术难题的进阶学习者。很多曲目中出现的高难度跨度和快速跑动,对我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般的挑战。更糟糕的是,它没有提供任何关于如何有效“分配”上下声部难度的建议。比如,当我和我的搭档练习时,常常出现一方觉得太简单,另一方觉得太难的情况,导致配合度很低。如果书中能加入一些针对性的练习片段,专门训练两个人之间节奏的同步性和触键的统一性,那该多好!现在我只能依靠自己录音回放,然后一点点地去磨合,效率非常低。这本书更像是“演奏曲目集”,而不是“教学用书”。
评分这本乐谱集真是让人又爱又恨,爱的是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恨的是有些地方的编排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当我兴致勃勃地打开第一首曲子,准备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中时,发现对指法的标注少得可怜,这对于我们这种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个灾难。我记得有一次练习一首巴赫的赋格,光是和弦的转换就让我头疼不已,如果能有更详细的演奏提示,哪怕是几个简单的力度变化标记,都会让人感觉轻松不少。而且,排版上的一些小问题也挺恼人的,比如有些小节线跨页了,或者在需要换气的地方没有给出明确的提示,搞得我演奏起来总是磕磕绊绊的,完全无法连贯。我希望能看到更多针对不同水平演奏者的“循序渐进”的提示,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把所有曲子堆在一起。如果出版方能出一个配套的音频示范,那就更完美了,毕竟光看谱子,很多细节上的处理还是难以想象。总体来说,它是一个“够用但不够好”的集合,需要演奏者有较强的自行摸索能力。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冲着曲目的选择去的,毕竟里面收录的那些作品在四手联弹的世界里算是中流砥柱了。但是,当我真正开始试奏几首曲子后,才发现“名曲集”这个名字下的内容,似乎更偏向于“能弹下来就行”的实用主义,而缺乏艺术上的深度挖掘。例如,在处理李斯特或德彪西的作品时,原谱中那种微妙的色彩变化和层次感,在这本乐谱上几乎被削弱了殆尽。我尝试用谱子上给出的强弱记号去演奏,出来的效果总觉得平淡如水,少了那种“呼吸感”。我不得不翻出其他版本进行对比,才发现原来这里有些地方的节奏处理过于僵硬,仿佛是机器打印出来的,完全没有考虑到人声演奏的弹性。我期待的是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旁边指导我,告诉我哪个音符需要“倾诉”,哪个地方应该“收敛”,而不是只给我一堆黑白音符的集合。对于追求完美音色的学习者来说,这本教材在审美层面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评分对于一个长期寻找高质量四手联弹教材的钢琴老师来说,这本《名曲集(二)》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去一个二手书店淘到了一件保存尚可但略有瑕疵的古董。它的价值在于“量”——收录的曲目数量相当可观,足以支撑一个学期以上的教学计划。然而,质量上的参差不齐让人头疼。有些曲目的改编非常巧妙,和声处理得既保留了原曲的风貌又适合四手合作,弹起来非常和谐悦耳。但紧接着下一页,可能就会出现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和弦进行,或者是一个明显不适合键盘演奏的声部分配,让人不得不停下来,自己动手去修改、重构。我浪费了大量时间去“校对”和“优化”这些既有内容,这对于时间宝贵的老师来说是种额外的负担。如果能有一个明确的说明,指出哪些是原版改编,哪些是现代的优化版本,会更有助于我们进行取舍。希望未来的再版能够进行一次彻底的审校,确保每一页的音乐逻辑都是严谨且富有表现力的。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纸张和装帧设计颇有微词。钢琴谱子是需要经常翻阅和在琴凳上摊开使用的,它的装订方式非常不耐用,仅仅用了几周时间,书脊就开始出现松动的迹象,我甚至得用胶带小心翼翼地固定住,生怕一不小心就散架了。更不用说纸张本身的质量了,那种略带反光的纸面在灯光下阅读时,会产生让人难以忍受的眩光,尤其是在练习那些需要长时间注视的复杂复调段落时,眼睛会很快感到疲劳。清晰度尚可,但如果能采用更哑光的纸张,并对字体进行更精细的加粗处理,使得那些细小的十六分音符也能清晰可辨,那将大大提升阅读体验。购买实体乐谱,除了内容之外,其物理形态带来的使用感受也至关重要,在这方面,这本书显然没有做到令人满意,更像是一本短期使用即弃的资料,而非可以珍藏和反复使用的学习伙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