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书 名 | 青少年学口琴 | 定 价 | 14.00元 |
| 作 者 | 陈宜男 | 难 度 | 初级 |
| 开 本 | 16开 | 属 性 | 音乐教程 |
| 页 数 | 83页 | 光 盘 | 无 |
| 谱 号 | 简谱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 数 量 | 1本书 | 出版日期 | 1993年2月第1次印刷 |
| 产品展示 |
| 细节展示 |
| 产品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上海口琴会副会长陈宜男女士为普及口琴音乐辛勤工作数十年,现以她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编写了本书。自1993年出版以来,颇受广大青少年口琴爱好者的欢迎,对推动口琴音乐的普及和发展,提高演奏水平起到了一些作用。 本书阐述了口琴音乐中常用的二十多种吹奏方法,并介绍了部分口琴的重奏及合奏,同时为使青少年学习者提高对口琴音乐的兴趣,选编了28首ICl琴乐曲,读来甚感通俗易懂。 事隔七年,本书已一版再版,并闻应广大爱好者要求由32开本改为16开本再版,感到非常欣慰。余已年届九十,从十岁学吹VI琴,终生与口琴结下了不解之缘,今看到口琴音乐在我国的蓬勃发展,看到口琴音乐后继有人,平生之愿足矣! |
巨牛图书专营店——专业正版音乐书服务商!
巨牛图书专营店——专业正版音乐书服务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找一本能系统地、循序渐进地教我掌握布鲁斯口琴技巧的资料,毕竟现在市面上很多教材都只停留在基础的“吹吸找音阶”层面,缺乏深入的风格解析和进阶技巧的讲解。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似乎对口琴的“技术流派”持有一种过于保守的态度。它花了大量篇幅来讲解如何正确地持琴、如何稳定气息,这些固然重要,但对于渴望学习“压音”(bending)这种核心技巧的读者来说,书中关于这部分的论述显得捉襟见肘,甚至有些含糊其辞。压音的原理图示不够精确,文字描述也过于抽象,我尝试按照书上的方法去练习,结果只是让我的肺部感到一阵阵的酸痛,但声音的改变却微乎其微。一本号称是自学教程的书,如果不能把这种关键的、需要口头语言难以完全描述的技巧讲透彻,那就失去了它最大的价值。我更倾向于那些带有详细视频链接或更生动比喻的教程,这本书在这方面完全是空白,停留在纸面教学的传统窠臼里出不来。
评分我必须得提一下这本书的定价问题。考虑到其装帧质量、内容深度和整体的实用性,目前的售价完全是虚高的。市场上的很多电子资源或更专业、更现代的口琴教程,价格可能只相当于这本书的零头,但它们能提供的学习体验和技术深度却远超于此。这本书的纸质书形式,在我看来,唯一的优势可能就是便于携带和翻阅,但鉴于其内容上的不足,这个优势也变得微不足道了。我感觉我购买的更像是一种“情怀”——购买一本传统的、实体教材的体验,而不是购买一套高效的学习系统。对于预算有限的家长或者想尝试性学习的青少年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性价比极低的选项。如果定价能更亲民一些,也许可以作为一本“备用参考书”,但作为主打的、系统化的学习工具,它提供的价值远远对不起它所标示的价格标签。
评分作为一本“自学教程”,这本书对读者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高得有些过分了。它基本上是一种“知识堆砌”的模式,即把你需要知道的所有信息都罗列出来,然后就假定读者能够自行消化、吸收并正确应用。例如,书中提到“颤音要均匀”,但并没有给出如何判断“均匀”的标准,也没有提供听觉上的参照物。如果我是一个完全零基础的自学者,我根本不知道我的颤音是太快了、太慢了,还是力度不对。对于口琴这种需要大量听觉反馈和肌肉记忆的乐器来说,这种“放手不管”的教学方式是极其不负责任的。真正的自学教程应该在关键节点提供“校准点”,比如“当你听到这个声音时,说明你的力度是正确的”,但这本书里,这样的指导几乎找不到,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拿着工具但不知道如何组装的工人。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灾难。封面那种老气横秋的配色,让我差点以为我拿错了什么八十年代的教学资料。内页的纸张质量也实在不敢恭维,摸起来涩涩的,印着那些五线谱和指法图,清晰度勉强算是“看得清”,但绝对称不上“清晰”。特别是那些示例曲谱,有些小节的音符间距挤得像沙丁鱼罐头,对于初学者来说,光是辨认清楚哪个音符该按哪个孔,就已经耗费了大量的精力,还没开始吹奏,挫败感就已经占据了上风。更别提那些所谓的“入门指导”部分,文字排版得密密麻麻,段落之间缺乏必要的留白,读起来非常吃力,让人很难集中注意力去理解那些基础乐理知识。如果作者和设计者能稍微花点心思在用户体验上,哪怕只是把字号稍微调大一点点,或者采用更现代、更清爽的排版风格,这本书的吸引力都会提升一大截。现在的样子,完全是把学习乐器这件事,变得比实际操作还要枯燥和费劲。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作者为了完成任务而匆匆付梓的作品,而不是一本真正为“青少年”读者精心打磨的教材。
评分这本书在曲目选择上暴露出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年代感太重,缺乏与当代青少年的连接。我翻阅了后面的练习曲部分,里面充斥着一些我完全不熟悉的、像是上世纪老歌一样的旋律。我理解经典曲目有其学习价值,但一本面向“青少年”的教材,理应包含一些他们耳熟能详的流行元素,比如一些简单的动漫主题曲片段、现代儿歌,甚至是简化版的流行金曲片段。这样,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被有效地激发起来。每次翻到练习曲,我都提不起兴趣去摸口琴,因为那些曲调对我来说完全没有吸引力。音乐学习的乐趣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所学内容的喜爱,如果教材提供的“奖品”——也就是练习曲——本身就缺乏诱惑力,那么坚持下去的动力自然就会减弱。教材应该是引人入胜的向导,而不是一本枯燥的曲谱集,这本书显然没有领会到这一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