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盛开的紫荆花——一个内地记者眼中的香港
定价:13.00元
作者:斯雄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1-01
ISBN:978780713390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独特视角观察解剖香港:从初的割让到经济的腾飞;从“行政主导” 、“精英咨询”到廉政公署的运作;从假日法定、“两文三语”到国际都会和“自由行”;“一楼凤”里的故事;“马照跑”背后的喜悦与辛酸;“拼搏为享受,成败靠运气”的人生哲学;升斗小民的公德意识和敬业精神;高官不收稿酬所体现出的自律;以及从纳税和看病感受到的法治意识和社会保障……
回归后的香港到底什么样?作者客居香港三年多,以一个内地记者的独特视角,描绘了“一国两制”下的香港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生、法治等方方面面的情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立体、生动、多姿多彩的香港全景图。回归后的香港犹如它的市花——紫荆花一样芬芳美丽,朝气蓬勃,光彩夺目。
本书语言简洁平实,流畅而不失风趣,文字情理兼具,实为人们深入认识、了解和剖析香港的有益读本。
目录
过罗湖桥
花花世界
圣诞不仅是节日
“马照跑”
假日法定
没钱看得起病吗
新闻自由
两文三语
海归吃香吗
唔该唔该
敬业精神
法治意识
纳税记
官民之间
公众人物
不收稿酬的香港高官们
肃贪倡廉
精英咨询
行政主导
多种声音
内地人“自由行”
“上海来了”
怕“中国化”
国际都会
百年耻辱
东方之珠
附录任港督及其任期
后记
作者介绍
斯雄,本名朱思雄,湖北洪湖人,198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以编报纸、办杂志为主业。新闻之外,写点散文随笔,兼及时评。著有散文集《平等的目光》。
文摘
序言
总而言之,这本书超越了我对一本“记者纪实文学”的预设期待。它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指南,而更像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香港复杂多变的现实图景。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让一个习惯于从内地视角看香港的读者,能够更立体、更人性化地理解这片土地上的喜怒哀乐。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保留了现场感,记录下了那些稍纵即逝的时代切片,并以一种充满敬畏和探索的姿态,呈现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正在“呼吸”着的紫荆之城。它让我明白,理解一个地方,需要的不仅仅是数据和新闻稿,更是深入骨髓的体验和共情,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值得被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对焦”视角。作为一个内地记者,他身处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化交界点上,这种身份的张力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叙事潜力。他笔下的香港,不是教科书上的那个金融中心,也不是电影里那个光怪陆离的舞台,而是一个正在经历内在对话和身份重塑的复杂生命体。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有力的笔触。他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将观察到的现象铺陈开来,让读者自己去咀嚼其中的意味。这种叙事策略非常高明,它避免了说教式的说教,反而让观点更有力量地渗透人心。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会停下来,闭上眼睛回味那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它既有历史的厚重,又充满了对未来的某种不确定性,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浓郁的紫色调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目光,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那种热烈而又带着一丝神秘的气息。我是一个对城市变迁特别敏感的人,尤其对香港这个充满活力和矛盾的都会充满好奇。拿到书的时候,我其实并没有抱太久远的期待,总觉得很多关于香港的记录都带着某种刻板的滤镜,要么过于美化,要么就是一味地控诉。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不是那种人,从他的文字中,我读到了一种非常真诚的观察和细腻的共情。他不是一个旁观者,更像是一个试图走进城市肌理的探索者。书中对细节的捕捉尤其到位,比如对某个街角茶餐厅里氤氲的热气,或是某个老旧唐楼里晾晒衣物的色彩,这些零碎的片段组合起来,构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香港形象,远比那些宏大的叙事要来得动人。这种“在场感”是很多报道文学所缺乏的,让人感觉仿佛跟随作者的脚步,一同穿梭在了中环的霓虹与深水埗的烟火气之间。
评分坦率地说,我之前看过不少关于香港的书籍,但很多都停留在表层的风物志或者简单的社会现象罗列。而这本《盛开的紫荆花》则给我一种“由内而外”的穿透感。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时间去聆听那些“沉默的声音”,那些在镁光灯下不常出现的普通香港人的心声。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让受访者放下戒备,坦诚相待。无论是讲述家族变迁的老店主,还是在街头为理想奔走的学生,他们的故事都被赋予了极高的尊重和温度。这种尊重,使得那些看似平凡的个体命运,折射出了整个社会结构变迁的巨大波澜。我读到关于社区连接瓦解与重生的描述时,深有感触,这不仅仅是香港的故事,更是全球化背景下许多城市共同的困境,只是在香港这个特殊的地理和历史背景下,显得尤为尖锐和集中。
评分行文的流畅度和文字的质感,是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作者的语言风格是极其成熟且富有节奏感的。它不像某些严肃的学术写作那样佶屈聱牙,也不像纯粹的散文那样过于飘逸,而是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既有新闻报道的精准性,又不失文学描写的感染力。我特别喜欢他使用的一些比喻和意象,它们精准地捕捉了香港那种快速、高压但又充满生命力的特质。比如他对“垂直城市”的描述,不仅仅是建筑高度的堆砌,更是一种生活状态的隐喻。这种文字上的功力,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社会观察,变成了一种享受。每读完一个章节,都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下一步将带领我们去探索香港的哪个角落,揭示哪一层不为人知的真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