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德国蓝皮书:德国发展报告(2014)
定价:69.00元
作者:郑春荣,伍慧萍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0975999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2013年是德国的大选之年。本书政治篇盘点了2013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的结果,详细论述了几个主要政党在大选中成败的原因,并对德国政党格局未来可能的走向进行了研判。经济篇对德国的经济形势进行了综述与展望,对德国在欧洲治理中的角色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德国“重新崛起”这一命题。外交篇重点研究了德国新的欧洲政策,以及奥巴马第二任期以来德美关系的走势。
目录
Ⅰ 总报告
1 大选后的德国何去何从?【郑春荣】
一 大联合的行动能力
二 内政重点议题:低工资与能源转向
三 积极有为的外交政策
四 迈向外向型建构力量?
Ⅱ 政治篇
2 黑黄联盟的终结之路【王广成】
3 2013年联邦议院选举盘点及德国政党格局走向【伍慧萍】
Ⅲ 经济篇
4 德国经济形势综述与展望【朱宇方】
5 德国在欧洲经济治理中的角色【史世伟 寇 蔻】
6 德国的“重新崛起”及其影响【赵 柯】
7 德国可再生能源政策的现状与新走向【朱苗苗】
Ⅳ 社会文化篇
8 德国科研创新政策综述【俞宙明】
9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欧洲叙述的问题
——论德国视野下欧洲的特殊和普遍性危机【胡春春】
Ⅴ 外交篇
10 德国新的欧洲政策及德法关系在其中的角色【戴启秀 王志强】
11 奥巴马第二任期内德美关系发展评述【熊 炜】
12 “中德法治国家对话”机制及其对中德关系的影响【高旭军】
Ⅵ 资料篇
13 统计资料【朱宇方】
14 德国大事记【朱哲莹】
15 构建德国未来——基民盟、基社盟与社民党的联合执政协议
16 后记
Abstract
Contents
Where Is Germany Heading after the Federal Election【Zheng Chunrong】
作者介绍
郑春荣,博士,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欧盟研究所教授、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欧洲学会常务理事,德国研究分会副秘书长。研究方向:德国政治制度、外交与安全政策、德国与欧洲一体化。主要著述:《对欧盟制宪能力的反思》(论文,《德国研究》2003年第3期)、《利比亚危机以来德国安全政策的新动向》(论文,《德国研究》2013年第2期)、《从欧债危机看德国欧洲政策的新变化》(论文,《欧洲研究》2012年第5期)、《中小企业——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支柱》(编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欧盟委员会与社会伙伴在社会政策一体化进程中的角色》(德语专著,德国NOMOS出版社, 2007)。伍慧萍,博士,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欧盟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欧洲学会理事。研究方向:德国政治制度、政党体制、移民政策、欧洲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主要著述:《普遍主义的困境:从文化冲突看欧洲认同的宗教文化向度》(论文,《欧洲研究》2013年第5期)、《欧洲世俗化进程的转向——兼论宗教与社会的关系》(论文,《德国研究》2013年第3期)、《德国海盗党的制度创新及发展制约因素》(《国际论坛》2013年第5期)、《德国对华公共外交:以“德中同行”活动为例》(论文,《欧洲研究》2011年第4期)、《原则与效率之间的欧盟机构语言机制》(德语专著,德国Peter Lang出版社,2005)。
文摘
序言
总而言之,《德国蓝皮书:德国发展报告(2014)》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份极为详尽、多角度且极具时代特征的“德国快照”。它不仅仅是一份关于2014年经济数据的汇编,更是一份关于德国如何进行自我诊断和战略定位的深度文本。我将其视为一种研究工具,而非娱乐读物。对于那些需要在国际贸易、跨国投资或比较政治学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人士而言,这本书提供的背景信息和数据支撑是无可替代的。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在那个特定历史节点,德国决策层和社会精英阶层是如何思考其未来走向的。那些看似枯燥的统计数字背后,蕴藏着一个世界级经济体的战略意图和人民的集体选择。我希望这份报告能持续被后来的研究者引用和参考,因为它凝固了那个时刻德国的脉搏,是理解今日欧洲格局不可或缺的基石。
评分这部《德国蓝皮书:德国发展报告(2014)》的出版,对于任何一位密切关注欧洲经济脉动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社会变迁的人来说,都无疑是一个重量级的事件。我拿到这本厚重的报告集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严谨、务实的学术风格,仿佛能闻到特有的油墨和纸张的气息。它绝非市面上那些轻飘飘的商业分析小册子,而是沉甸甸的、基于翔实数据和深入田野调查的成果。我期待着它能为我们揭示,在2014年前后,这个欧洲的火车头是如何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复杂挑战的。德国的“工业4.0”战略正处于酝酿和起步的关键阶段,社会老龄化问题也日益凸显,这些宏大的结构性议题,我深信只有像蓝皮书这样的官方或半官方智库报告,才能提供最接近真相的剖析。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关于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章节,毕竟,德国模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稳定的雇佣关系和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基础之上,想知道当时的报告如何评估这些根基是否依然坚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观察视角,让我们得以穿透媒体的喧嚣,直抵德国社会治理的核心肌理。
评分从一个更具人文关怀的角度来看,我更关注的是这份发展报告中关于社会公平与融合的部分。德国在接纳移民和难民问题上,虽然在2014年尚未达到后来的高峰,但相关的社会摩擦和政策调整已经初露端倪。一个健康的社会,不仅要看GDP的增长,更要看其内部的凝聚力。这份蓝皮书是否探讨了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对社会稳定的潜在影响?或者,它是否描绘了教育体系如何应对日益多元化的学生群体?我总觉得,一个国家的真正发展水平,体现在它如何照顾最弱势的群体。期待报告能提供一些关于社会福利体系可持续性的数据分析,毕竟,高福利模式的长期运行,需要持续的经济增长作为支撑。如果报告能揭示出一些早期预警信号,哪怕只是暗示性的,那对理解德国社会未来的走向都将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慢镜头回放”,让我们得以细细品味那些塑造当代德国人日常生活的无形力量。
评分阅读这份报告,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受邀参加了一场由德国顶尖专家主持的高级别研讨会,只是形式变成了书面。它对德国经济韧性的探讨,绝不是简单地赞美“出口奇迹”,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政策工具箱——从财政审慎到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机制。我记得2014年,欧元区内部的债务危机尚未完全平息,希腊等南欧国家的阴影仍在,德国作为债权人一方的立场和压力是空前的。这份蓝皮书必然会详尽阐述德国是如何在坚持其财政纪律的铁律下,同时又巧妙地平衡与伙伴国的政治经济关系的。我想看看报告对“能源转型”(Energiewende)的初期进展是如何进行评估的,毕竟这是一个耗资巨大且充满争议的长期工程。报告的深度决定了它不是供快速浏览的,它要求读者沉下心来,与作者的逻辑链条进行一场思维的“马拉松”。那种用精确图表和脚注支撑起来的论点,让人不得不信服,即便是最挑剔的批评者,也难以在事实层面找到明显的漏洞。这种基于证据的叙事方式,是这份报告最令人信赖的基石。
评分这份报告的学术严谨性,甚至超越了单纯的政策分析层面,它渗透着一种对“德国模式”的哲学反思。它不像某些国家的报告那样热衷于描绘宏伟蓝图或口号式的自我激励,而是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触来解剖自身。我特别欣赏那种敢于指出问题、直面挑战的勇气。例如,德国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固然令人瞩目,但其在数字化服务领域的相对滞后性,是不是在报告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讨论?这种内省式的批判,恰恰是高质量智库研究的标志。它不回避矛盾,而是将矛盾视为前进的动力和研究的对象。我设想,报告的作者们一定花费了大量精力去比对德国与其他发达经济体(如美国、日本)在关键指标上的表现,从而确定德国在当前全球格局中的准确位置。这种横向对比,能让读者更清醒地认识到,所谓“成功”,总是有代价和局限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