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午,男,1987年生于天津。长期从事于军事历史类书籍、文章的写作和研究。曾担任广西柳州《战舰》杂志社执行主编,曾出版有《日本海军重巡洋舰》、《日本海军轻巡洋舰》、《世界航空母舰全览》等作品,同时也曾于杂志平台发表有《希波战争中的海上战斗》等数十篇文章。
★纵观人类数千年的战争史,恐怕找不出与日本中古时代的武士阶层具有相同特质的军事集团,这些*初以武艺谋略侍奉主君的职业军人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成为东瀛大地的主宰,主导了自镰仓时代以来近千年的日本历史,时至今日武士的文化、道德观、行为准则仍然深深影响着日本现代国家的性格,若想了解日本,必先了解武士,而王子午先生这本《日本武士战争史》是近年来关于日本武士历史极为难得的佳作,本书立意高远、视野开阔、文笔优美、叙事流畅,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日本武士时代的时光之门,让我们能够聆听源平合战的铿锵号角,感受关原决战的恢弘壮阔,作者作为*深的军事作者和古代战史研究家,更从独特的视角对日本武士的战略战术进行深入剖析,提出独到见解,令人获得耳目一新的认知享受。
——丛丕,《战舰》杂志社主编
★中国与日本有着近千年的纠葛,在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的今天,有多少中国人真正了解日本这个国家的历史呢?本书,将会让您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日本武士战争!
——宋毅,上海作协会员,*深历史作家
前言
大事记一:武士阶级的崛起
第一章:一之谷会战与坛之浦海战
大事记二:幕府政治的建立
第二章:文永·弘安战役
大事记三:从镰仓幕府的瓦解到战国时代的开始
第三章:石山本愿寺的围攻与长筱会战
大事记四:日本的再统一
第四章:文禄·庆长之役
第五章:关原会战
大事记五:江户的和平
第六章:琉球远征
大事记六:从锁国到开国
第七章:攘夷战争与四境战争
回顾与省思:通向现代国家之路
到了此时,石田三成所处的局势已经是间不容发了。直到此时他才终于认清,德川家康已经赢得了这场兵力集结的时间竞赛。家康的突然出现也使西军诸将立刻陷入了恐慌,因为东军现在已经集结了超过10万人的部队,在数量上完全压倒了大垣城附近的6万名西军,这一优势使家康足以在确保侧翼安全的情况下击败关原或大垣城两支西军部队中的任意一支。家康若是向关原前进,石田三成便会被切断在大垣城,其通向大垣城以及近畿的直接交通线也会被切断,6万人的部队将无法得到充足给养,崩溃只是时间问题。而家康若是决定向大垣城推进,那么他便能够获得一个以接近两倍兵力击败石田三成本人和西军主力的机会,这样一个胜利无疑足以像后来的关原会战一样具有决定性意义。在这两种手段中相比,又是以后者更为直接有效。留给西军的时间只有第二天黎明之前这不到18个小时,如果西军在这段时间结束后还是留在大垣城的话,失败便将注定了。不过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三成的部将岛左近建议先对东军的营地进行一次小规模突袭,以确定对方的实力,并振奋己方士气。
三成同意了,派遣岛左近和宇喜多秀家的家臣明石全登分别率领500人和800人前往赤坂。在岛左近抵达杭濑川后,他将自己手下的500人分为两部,只派出了250人渡过河川进攻东军,而另外250人则埋伏在东军营地对岸的树林中。与此同时,明石全登则将手下800人全部投入了突袭。岛左近的突袭部队在利用一座桥渡河后对东军中村一荣的部队进行了短暂突袭,其后便退回了对岸。而中村则立刻派出数百人进行反攻,但在渡河后便遭到了岛左近埋伏在树林中的250人攻击,只得在西军追击下退回了赤坂,并遭到了明石全登的夹击。
在岛左近进行突袭时,德川家康正在军营中准备吃饭。收到西军进攻的消息之后,家康立刻断定对方只是在进行一次旨在探明自己阵地情况的有限侦察行动。因此他并没有命人为他穿戴盔甲,而是登上了自己营帐的顶部观察双方战斗。最初家康非常赞赏中村一荣对于西军突袭的快速反应,但当他看到中村为追逐对方而渡过杭濑川后,便认定后者必将遭到反击。虽然东军的另一位将领有马丰氏带领数百人救援中村,最终还是被岛左近击败,家康最后只得命令本多忠胜率领500人掩护其撤退,两军主力之间的第一次交战也就此收场。虽然这只是一场伤亡人数总计不足100人的前哨战,但却使西军在士气上得到了振奋。若非这一场小战的功劳,西军的士气甚至可能根本无法支撑一场大规模的决战了。
当此之时,岛津义弘建议西军应在夜间对东军发动夜袭,照其观察,东军在将近半个月的快速行军后,一部分部队已经精疲力竭。宇喜多秀家对此也表示支持,并宣称只要当夜发动进攻,西军必将获胜。但石田三成却反驳说对东军进行夜袭是懦夫的行为,只要能够与对方进行堂堂正正的决战,西军便必然能够取胜。
其实,由于东西两军之间有杭濑川相隔,河上的桥梁也在白天的战斗中遭到破坏,西军如果渡河发动大规模夜袭,极有可能在战斗前便陷入混乱,从而无法发挥自己在体力上的优势。一番争论之后,宇喜多秀家接受了三成的命令,而岛津义弘却认为自己受到了侮辱,并决定当会战来临之时自己将按兵不动。
无论如何,三成的这一决定在事实上是拯救了西军的命运,因为当晚的暴雨使一切攻击性行动都无法进行。如果西军真的为夜袭行动而在大垣城以北展开而不是像后来一样退往关原,那么当第二天黎明大雨停止之后,他们便将完全暴露在家康的10万人面前了。
在拒绝夜袭行动之后,石田三成所要选择的便是在何处与东军进行决战,而这一地点事实上是早已决定了的。虽然三成已经犯下了如此之多的错误和延误,但西军所占据的地理却还是让他可以得到有利的阵地来阻挡东军前进,那便是关原隘口。关原町位于大垣城以西约12公里处,中山道、北国街道和伊势街道全部在此经过,只要西军能够扼守住町西的山谷,便可以切断东军沿中山道推进的道路,使家康无法进入近畿,而其南北两侧的山地也足以确保自己的侧翼不被东军迂回。
……
对于一名武士而言,其本职工作便是战争。战争推进着整个武士阶级的崛起和发展,最终使武士成为了日本的统治者。当我在为一些文化、历史小说等书籍引入那段历史,并试图开始深入研究武士的战争艺术之时,却发现在中文甚至世界范围之内都没有那样一部能够详细描述武士战史的著作,甚至没有任何一场会战能够逃脱文学创作的歪曲而为中文世界所知,于是我决定来填补这一空白。
这部《日本武士战争史》在结构上效法约翰·富勒所著《西洋世界军事史》一书,以正文章节对日本武士历史上的重大会战进行分析探讨,并以大事记形式对历史背景的发展进行详尽叙述,使全书内容能够形成一部完整的日本武士历史,同时着重突出不同时期武士所采用的不同战争艺术,各大会战的过程以及将领指挥得失。力求通过对政治、战略以及战术三方面的分析考量,来达成以客观角度分析使被大量文学作品埋没的日本古代战争艺术重新为世人所认知的目的。
本书叙述起点始于12世纪日本平安时代末期源氏和平氏之间爆发的源平合战,并以年代顺序分别介绍12世纪的一之谷会战、坛之浦海战、13世纪的两次蒙古东征、16世纪的长筱会战、石山本愿寺的围攻、17世纪的关原会战、琉球远征以及19世纪的攘夷战争及四境战争。以此十二场会战来覆盖日本武士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对于所介绍战争的选择,完全是由我个人判断而来。对于这些选择,我的看法是与其泛泛地将大批会战全部写一遍,尚不如选择最具决定性意义,最具代表性的会战加以详细介绍。其余一些如凑川、桶狭间等重要会战在大事记中也略有提及,以支撑着我所选择的十二场大战,而另一些对于历史几乎毫无影响的著名会战,如川中岛会战等,则被我一笔带过了。也许在这个初版之后我还会向书中添加更多会战,不过即使今后不会再有更新的版本推出,我对于现有版本也已经没有什么遗憾了。
在我刚刚开始写作这部书的时候,可能我并没有意识到它的潜力,因此当我在由自己担任执行主编的《战舰》杂志上发表最初完成的《攘夷战争与四境战争》时,这篇文章还是不免带有一些文学色彩。这也使我在将这一章重新编辑排入本书时,对其内容颇感不满,若不对原有文字大幅改动,它便会如同狮群中的山羊一样绵软无力。正因为此,对于原先文章中一些文学性的故事情节,可以说是被我故意地忽略掉了。到这部书文稿杀青后,几乎每一天我也都会对一些细节进行修改,不断地将其完善。至今我相信该书已经足以成为中文世界中对于日本武士战争艺术最为明了、直接且排除文学色彩的著作。对于任何一位希望从军事角度来了解日本武士的读者而言,本书都将是大有裨益的。
与约翰·富勒在《西洋世界军事史》中的抱怨相同,从古到今,几乎所有关于兵力、伤亡数字的记载和描述都是有着夸张和宣称的成分,因此本书中的很多数字我也并不敢断言是正确的。另外,在一些情况下,当历史、考古学家和军事理论所带来的结论互相冲突时,我通常选择军事性的结论。在我看来,考古学虽然在细节上更为准确,但却时常以偏概全,而军事性的考量虽然在细节上可能存在不少错误,但其中存在的原理却是亘古不变的。
最后,出于方便读者辨别事件发生年代的目的,同时又由于成书过程中所参考的日本资料均以农历记载时间,因此本书采用的时间格式均为公历纪元年份加日本农历月份、日期的形式。
王子午
2014年6月
这本关于日本武士战争史的特辑,从我这个历史爱好者角度来看,绝对是一次视觉和知识的双重盛宴。作者在梳理武士阶层兴起到衰落的过程中,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战役、战略和武士道精神的演变,展现出了极其细腻的笔触。尤其是对战国乱世中那些关键性会战的复盘,那种身临其境的战场描绘,仿佛能让人闻到硝烟的味道。我尤其欣赏其中对武器装备细节的考究,从太刀到打刀的形制变化,再到不同地域铁匠铸造工艺的差异,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这对于很多只停留在概念层面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补充。更难得的是,这本书并没有陷入单纯的武力崇拜,而是深入探讨了武士阶层如何从地方武装集团逐渐演变为统治阶级,以及他们在政治、文化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书中穿插的地图和人物关系图谱,为理解复杂的权力斗争提供了极佳的辅助工具,让人在浩如烟海的史实中仍能把握住主线。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颇具匠心,那种沉稳中又不失古典美的排版,让人爱不释手,每次翻开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考察。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类“特辑”性质的书籍抱持着一丝谨慎的态度,总担心内容会比较零散或者为了凑篇幅而显得单薄。然而,这本深入剖析日本武士战争史的特辑,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更像是一部精心策展的博物馆特展,每一章都聚焦于一个特定主题,比如“弓马之道”的哲学基础,或是“城池攻防的艺术”。我个人非常欣赏作者在论述中体现出的那种冷静的史学家立场,他们没有一味美化武士的“忠义”,而是客观地呈现了权力更迭下的残酷现实和道德困境。书中对具体战役的军事部署分析得非常透彻,不再是教科书式的简单描述,而是加入了大量的对地形、后勤保障以及指挥官性格影响的综合分析。比如,对某个著名将领决策失误的剖析,让我看到了战争中“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如何在既定框架内发挥作用的。这种多维度、深层次的解析,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智力参与感,读完后不仅是收获了知识,更像是完成了一次严谨的学术研讨会。
评分对于一个对日本文化有持续关注的读者来说,阅读这类专注于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书籍,最怕的就是流于表面化的符号堆砌。但这本特辑的精彩之处,恰恰在于它找到了“战争”与“文化”之间的最佳平衡点。它不仅仅是讲述谁赢了谁输了,更重要的是探讨了武士阶层的“生活哲学”是如何在无数次生与死的抉择中被锻造和固化的。书中对武士日常训练的描写非常生动,从马术的精进到剑术的流派之争,都揭示了“武”背后的那种近乎偏执的“道”。我尤其被其中关于“切腹”这种仪式性行为的社会学解读所吸引,它不再仅仅是一个血腥的符号,而是被放置在那个特定社会结构下,作为荣誉和责任的终极体现。这种对文化内涵的挖掘,让原本枯燥的军事史变得富有张力和人性的深度。可以说,这本书成功地将“兵法”提升到了“人伦”的层面,非常值得那些对日本社会心理结构感兴趣的读者细细品味。
评分我这次翻阅这本特辑的体验是极其畅快的,主要得益于其组织结构的清晰和叙事节奏的精准把握。历史的纵深感在书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作者没有沉溺于某一特定英雄人物的渲染,而是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时间轴,清晰地展示了从源氏、平氏到幕府更迭过程中,武士阶层身份认同的微妙转变。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并没有回避历史记录中的模糊地带和争议焦点,而是坦诚地提出了不同的学术观点,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例如,在讨论某个关键战役的胜利原因时,书中列举了多种可能的因素,而非简单地归因于某位将领的神机妙算。这种严谨的态度,让这本书的可靠性大大增强,阅读起来让人感到非常踏实。它避免了通俗读物常见的戏剧化夸张,而是用扎实的史料和精炼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既真实又富有历史厚重感的武士战争画卷,是案头常备的参考佳作。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的感受,那就是“震撼”。这本特辑的编辑和作者团队显然在资料搜集上投入了巨大的心血,从鲜为人知的藩属小规模冲突,到影响国家命运的大规模决战,无不详述。我个人特别注重文献的佐证,而这本书在引用和注释上做得非常到位,使得每一个论断都有据可循,大大增加了其学术价值。书中对于不同时期武士集团的地域性差异、装备定制化趋势的分析,都体现了高水准的专业性。特别是关于“海战”和“陆战”中武士战术运用的对比,让我对日本古代军事的多面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是一本让你速读完就丢在一边的书,而是那种需要你时不时停下来,对照地图,甚至查阅相关史料进行交叉验证的“工具书”式的历史读物。这种深度的信息量和专业的分析视角,对于想要系统性、全景式了解武士战争史的读者而言,无疑是市面上难得的精品。
评分隽永文字,一气呵成。本书以时为序,历数日本武士历史上的重大会战,包括12世纪爆发的源平合战、一之谷会战、坛之浦海战,13世纪的文永?弘安战役,16世纪的长蓧会战、石山本愿寺的围攻,17世纪的关原会战、琉球远征以及19世纪的攘夷战争、四境战争。
评分东西不错,物流够快。
评分换个主线来描述日本战争史,内容分析不错
评分很好的店家,推荐!!
评分东西不错,特价买的,价格实惠
评分好书!历史评述的很客观,装帧也不错!
评分有空看看
评分编排的不错,纸张也很好,对日本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真实的历史才是最真的教材,不兴无益的战争!
评分包裝好,物流快,書也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