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书名 | 艰难抉择 | ||
| 作者 | 薛庆超 | ||
| 定价 | 48.00元 | ||
| ISBN号 | 9787801417459 | ||
| 出版社 | 台海出版社 | ||
| 出版日期 | 2011-02-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重量:0.940 | |
| 版次:1 | 字数: | 页码:409 | |
| 插图 | |
| 目录 | |
| 内容提要 | |
| 薛庆超编著的《艰难抉择:1976-1978中命运大转折》运用翔实的资料,全景记录1976—1978年在中政治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相继去世,江青集团掀起批邓风潮,图谋篡党夺权,党中央运筹帷握,里对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的隔离审查的经过,“两个凡是”提出的经过,的复出,拨乱反正,大规模冤假错案的,科教领域春天的来临,恢复高考制度,文艺领域的新气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经过,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中央工作会议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过程,等等,书中都作了详细的描述。 《艰难抉择:1976-1978中命运大转折》中引用亲历者口述史料及其他相关历史资料,内容极为丰富。 |
| 编辑推荐 | |
| 作者介绍 | |
| 薛庆超,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主任助理、副研究员,河南大学教授。 1977年恢复高考时,考入河南大学历史系。在校期间,连续四年担任共青团基层组织书记,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共青团员”、“学生干部”、“共青团干部”。 1979年5月出席共青团开封市第九次代表大会。 1979年春出席开封市“学雷锋、树新风座谈会”,并作典型发言。 1979年6月出席共青团河南大学第七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大会团成员、大会执行。 1980年初出席河南大学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并作典型发言。 1981年底以大学四年考试成绩总评、教育实习成绩、毕业论文《论遵义会议确立同志在中央领导地位的历史然性》成绩,被选拔留校。先后任河南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助教(其间毕业于教委委托河南大学举办的中现代史研究班,任班长,毕业成绩)、讲师、中史教研室副主任,曾被评选为“教书育人先进教师”。1987年被确定为河南大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988年底调到省委党史研究室,先后任讲师、副研究员、副处长,曾被评为“河南省先进党史工作者”。在从事党史研究的同时,为省委和省委党史研究室起草了大量有关文件和文字材料。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先后担任中央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中央党史研究室领导秘书兼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河南大学教授,现任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学术处处长。 主要著作有: 《历史转折关头的》,获“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被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确定为庆祝建党80周年重点图书;《与二十世纪的中》;《牢记历史 开创未来——纪念中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与其他同志合著有:《中革命史》;《中现代史简编》;《领导科学统览》;《解放战争图志》,获图书奖提名奖,青年读物一等奖等奖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被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确定为纪念诞辰100周年重点图书;《中党简明历史》等。 |
| 序言 | |
这部新作读起来让人感到一种深入骨髓的压抑与不安,它并非那种直白的恐怖,而是那种弥漫在日常生活肌理之中的、令人喘不过气的无力感。作者似乎对人性深处的幽暗有着近乎病态的洞察力,笔下的人物总是在极其逼仄的道德困境中挣扎,他们的选择往往不是“好与坏”的对立,而是“毁灭与更深毁灭”之间的痛苦权衡。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环境描写上的细腻,那种潮湿、阴冷、仿佛随时都会崩塌的场景,完美地烘托了人物内心的焦灼。特别是书中关于“记忆的不可靠性”的那几个段落,读完后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对过去事件的清晰度,这种代入感是极强的,让人在合上书页后仍久久无法抽离。整体而言,这是一本需要深吸一口气才能读完的书,它挑战了我们对于“正确”的固有认知,迫使我们直面那些被社会规范刻意掩盖的灰色地带。叙事节奏的把控极为老辣,时而如静水深流,时而猛然爆发,如同一次次小型的心脏骤停。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鬼斧神工,那种非线性的叙事手法初看时可能有些令人困惑,但随着情节的层层推进,你会发现每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闪回或插叙,都像是一枚精心埋设的伏笔,最终汇集成一股无法阻挡的洪流。我尤其着迷于作者如何运用“视角转换”来解构事件的真相。同一个场景,从甲的眼中看是绝望的牺牲,从乙的视角看却成了冷酷的背叛。这种手法极大地拓宽了对“事实”本身的理解边界。书中的对话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言语交锋背后,隐藏着刀光剑影的心理博弈,很多关键信息不是被说了出来,而是被“没说出来”的部分所暗示。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回顾前文,试图拼凑出那张被作者故意打碎的完整拼图。这绝对不是一本适合碎片化阅读的作品,它需要你全神贯注地沉浸其中,去体会那种被作者牵引着,在迷雾中摸索前进的独特体验。
评分我得承认,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相当具有侵略性,它不给你留任何喘息的空间。作者似乎偏爱使用那种短促、有力、甚至有些粗粝的句子结构,仿佛每一句话都是用凿子敲击石头。这种风格与主题的沉重感形成了完美的共振。它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去美化那些残酷的场景,而是用一种近乎新闻报道式的冷静,记录下人性的崩塌瞬间。这种“去浪漫化”的写作手法,反而带来了更具冲击力的真实感。特别是当涉及到那些关于社会阶层固化和资源分配不公的描写时,那种文字中的“火药味”几乎要从纸面上传出来了。它成功地将一个宏大的社会议题,通过几个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巧妙地折射出来,使得批判更有力量,也更令人心寒。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语言系统都被重塑了一遍,那种习惯性的委婉表达似乎不再适用于解读书中人物的境遇。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意象运用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层次。它似乎不满足于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封闭的、充满象征意义的微缩宇宙。比如反复出现的“锈蚀的钟摆”、“永不熄灭的灯塔”以及“潮汐的规律”,这些元素不仅仅是背景,它们本身就是推动情节发展的无形力量,承载着时间流逝、希望与虚无的哲学思考。作者将这些符号编织得天衣无缝,使得每一次重读都会带来新的解读维度。它迫使读者去思考,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习惯性行为,是否也只是一种被设定的“仪式”?这种深层的隐喻性,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叙事文学,更接近于一种现代神话的构建。我尤其欣赏它对“选择的代价”的哲学探讨,那种代价往往不是即时可见的,而是潜藏在未来无数个岔路口上,缓慢发酵的毒药。
评分这本书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它对“复杂人际关系网”的精妙描摹,尤其是那些建立在相互利用和微妙平衡之上的联盟。它彻底颠覆了传统文学中对友谊或爱情的理想化描绘。这里的每一个关系,都像是一盘精密的棋局,充满了试探、欺骗和潜藏的背叛。作者对于如何刻画“信任的瓦解”这一过程,有着令人惊叹的耐心和精准度。他不会草草带过信任破裂的关键时刻,而是将其分解成无数微小的、几乎难以察觉的裂痕,让你亲眼目睹一个坚固的结构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被内部的腐蚀所吞噬的。读到后半段,你甚至会对那些看似最忠诚的角色心生疑虑,因为你已经学会了用书中人物的逻辑来审视一切。这种由内而外的渗透力,让这本书读起来像是一种精神上的“高强度训练”,酣畅淋漓却又耗费心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