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走向新时代的战略思考-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定价:68.00元
作者:李成勋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5130103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发生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无法比拟的变化。国际经济、金融与债务危机接连发生;全球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资源环境对发展的约束日趋严重;霸权主义与恐怖主义并行,文化观念冲突与交融共存。人们的思维方式与生存方式正在进行新的调整。如何应对新时代的多种挑战,成为人们应该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重大课题。
在上述大背景下,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于2010年11月举行了学术年会,来自不同岗位的专家学者提交了64篇论文,我们从中精选了38篇汇成此书。本书分篇为:(一)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二)产业与企业战略;(三)科学与技术战略;(四)国际分析与比较;(五)战略学理论与方法。本书内容具有理念的时代性、学术和创新性、结合国情的紧密性和分析判断的客观性等特色。
本书是领导干部、各类管理人员、科技工作者、高校相关专业师生以及战略学理论研究工作者不可多得的学术读物。
目录
篇 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
基于DEA模型的资源型城市效率及其变化
中国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路径研究
新战略机遇期军民融合式发展探要
如何实现我国未来全面走向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调研报告
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与战略对策的选择
基于规模报酬递增驱动的我国经济发展实证研究
对行政决策立法的理论思考
论我国公务人员考核评价制度的改进
民族复兴的文化自觉方向
创新的文化阻滞力
中华文化创新与第三种文化探索
浅谈城市更新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以北京前门地区为例
第二篇 产业与企业战略
新时期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效力研究
科技型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成本分析
论企业新营销战略
中小企业融资新方式——中小企业集合信托债权基金
企业人才的心理资本投资
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企业家责任研究
高速铁路助推中国低碳经济发展
中国房地产市场利益主体矛盾及协调机制研究
我国房地产企业在当前调控政策下的发展战略研究
第三篇 科学与技术战略
第四篇 国际分析与比较
第五篇 战略学理论与方法
附录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对于非专业研究人员来说,这部文集的阅读体验可能需要一些耐心和背景知识的支撑。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消遣的读物,更像是为政策制定者和深入研究中国发展道路的学者准备的“工具箱”。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去理解其中一些模型和术语的精确含义,特别是涉及国家安全战略与经济安全协同发展的章节。那些对于“卡脖子”技术早期阶段的分析,虽然当时的措辞相对保守,但其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敏感度,体现了高层智库对未来国际竞争态势的深刻洞察。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过去十年中国许多关键决策背景的独特窗口。
评分这部年会论文集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并非某个具体的政策建议,而是那种深植于文字中的“紧迫感”。2010年前后,中国正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键转型期,既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余波,又要启动内部结构调整的雄心。论文集中的每一篇文章,都透露出一种“时不我待”的使命感。特别是关于人口结构变化对长期增长潜力影响的分析,其数据敏感度和未来推演的严谨性,让人不得不思考每一个政策选择背后沉重的历史责任。总而言之,这是一部能够激发读者对国家命运进行深度思考的学术力作。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水准是毋庸置疑的,论文的体例严谨,论证逻辑链条清晰得几乎可以触摸。然而,真正让我沉浸其中的,是其中一些“离经叛道”的观点,它们如同在严谨的学术殿堂中投下的一颗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关于“软实力与硬实力再平衡”的探讨,作者巧妙地引用了古代哲学思想来解读现代国家竞争力,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令人耳目一新。它挑战了当时主流的“效率至上”的思维定式,强调了文化软性输出在长期战略中的基石作用,这种对未来数十年中国文化自信的预判,在如今看来,简直是神来之笔。
评分坦白说,初次翻开时,我有些担心它会是一部充斥着陈词滥调和官方腔调的文集,但很快我的疑虑就被打消了。那些关于宏观调控工具箱的讨论,虽然基于2010年前后的经济数据和政策背景,但其对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思路,至今仍有极强的参考价值。我特别欣赏其中几篇关于财政可持续性和代际公平的论文,它们毫不避讳地指出了高速增长背后潜在的结构性隐患,例如地方债务的萌芽状态和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趋势。这种敢于直面问题的勇气,使得这部论文集远超了一般的“成果汇编”,而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思想体检报告”。
评分这部文集的厚重感,仅仅从书脊的装帧设计上就能窥见一斑,它仿佛承载了那个时代中国在宏大叙事下无数专家学者的深沉期许与殚精竭虑的思索。阅读它,更像是一场与历史深处、与关键决策者们进行的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论述,那种试图在快速工业化和资源约束之间寻找黄金分割点的努力,在今天的视角下看来,既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却也展现了当时决策层前瞻性的布局。比如,对于特定产业集群的引导策略,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学模型推演,更揉合了大量的社会学观察和社会稳定性的考量,这一点是很多纯粹的经济学专著中所缺乏的温度与厚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