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怎么说呢,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极其华丽但陈旧的博物馆,展品精美绝伦,只是解说词过于晦涩难懂。我特别留意了关于“身体”如何被时尚建构的部分,期望能找到一些关于自我认同、性别表达与服装符号学之间的联系。遗憾的是,书中更多篇幅被用于探讨不同历史时期贵族阶层的着装规范,以及这些规范如何作为一种社会阶层隔离的工具存在。作者似乎热衷于列举和对比不同宫廷的着装礼仪,比如在凡尔赛宫和维也纳霍夫堡宫,一套礼服在不同场合下的穿着禁忌和微妙的地位暗示。这些信息无疑是详实的,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是宝藏,但对于我这个关注当代“身体美学”的人来说,显得距离现实太远,缺乏一个清晰的论证链条来连接过去与现在。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像是在旁观一场宏大却与我无关的宫廷舞会,精致,但缺少与当代读者共鸣的情感共振点。
评分
☆☆☆☆☆
我尝试从批判性理论的角度去审视这本书,看它是否能提供一套审视时尚与身体之间权力关系的分析框架。然而,这本书的立场似乎是完全的描述性而非批判性的。它忠实地记录了时尚的兴衰更迭,如同一个旁观者冷静地记录天气变化,却鲜少介入对这些变化的价值判断或深层动因的挖掘。比如,当谈到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对束腰的追求时,我期待看到一些关于父权制下女性身体被规训的讨论,或者至少是对这种自我规训行为的心理学分析。但书中仅仅是客观地描述了束腰的机械原理和它如何塑造出当时推崇的“沙漏型”轮廓,然后就轻描淡写地跳到了下一个历史阶段。这种对现象的罗列和对原因的浅尝辄止,使得全书缺乏必要的思想深度和锋芒。它提供了一张巨大的地图,但没有告诉读者地图上的各个地标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政治或社会暗流。
评分
☆☆☆☆☆
阅读这本书,给我的直观感受是“信息过载”但“洞察不足”。作者的资料搜集能力令人佩服,无论是手稿的引用还是对艺术作品中服饰细节的描摹,都显示出极高的学术严谨性。然而,这种严谨性似乎导向了一种对细节的迷恋,以至于宏观的主题被稀释了。我希望看到的“时尚”部分,是关于当代设计理念、新材料应用、数字媒体对身体形象的影响,或者至少是关于身体自主权与服装设计之间的新辩证关系。但这本书似乎将时间轴完全固定在了工业革命之前,或者至少是将重心完全放在了那段时期。对于追求“前沿”或“新知”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和启发性大打折扣。它更像是一本为专业历史学家准备的参考工具书,需要读者具备极高的背景知识才能完全消化其庞大的信息量,而对于希望获得启发性的普通爱好者而言,门槛过高且收获不成比例。
评分
☆☆☆☆☆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着实考验耐心。它充满了大量的学术术语和晦涩的旧式表达,句子结构冗长复杂,仿佛每一个名词后面都要跟上一个限定性的从句来精确地定义其历史背景。我多次需要回溯前面的段落,以确保自己准确理解了某个特定时期对“袍服”或“罩衫”的细微区分。这种写作方式,虽然保证了文本的精确性,却极大地牺牲了阅读的流畅性和可接近性。与其说它是在“讲述”时尚和身体美学的演变故事,不如说它是在进行一场严谨的,但缺乏温度的学术论证。整体阅读下来,我感觉更像是在进行一次艰苦的、需要不断查阅词典的翻译工作,而非享受一次关于美与形体的思想漫游。对于渴望轻松获得知识和美学启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对耐心的严峻挑战。
评分
☆☆☆☆☆
翻开这本《时尚与身体美学 齐志家》,我原本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当代时尚潮流对人体形态影响的深刻洞察,或者至少是对于美学标准变迁的梳理。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却是截然不同的体验。它似乎更像是一部关于十九世纪欧洲服饰演变史的百科全书,洋洋洒洒地描绘了紧身胸衣如何从支撑结构沦为束缚的象征,以及裙撑从奢华到实用的复杂过渡。作者对材料学和纺织技术的考究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详细分析了丝绸的经纬密度、羊毛的染色工艺,甚至连当时的纽扣制作流程都被细致入微地拆解开来。我花了很大的精力试图在这些繁复的描述中捕捉到一丝关于“美学”的讨论,例如审美意识的觉醒或是社会心理对形体的投射,但最终发现,这些宏大的议题似乎被淹没在对历史细节近乎苛刻的还原之中。对于一个寻求理解现代身体与时尚之间张力的读者而言,这种侧重于物质技术的叙事方式,使得全书显得有些沉重和偏离了标题所暗示的范畴。与其说它在探讨“美学”,不如说它是一部扎实的,但略显枯燥的物质文化史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