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战事典003:地中海的舰队与帝国 章毅

海战事典003:地中海的舰队与帝国 章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章毅 著
图书标签:
  • 海战史
  • 地中海
  • 舰队
  • 帝国
  • 军事史
  • 航海
  • 战争
  • 历史
  • 章毅
  • 海军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盛德伟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47231210
商品编码:29840354582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海战事典003:地中海的舰队与帝国

定价:39.80元

售价:25.9元,便宜13.9元,折扣65

作者:章毅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4723121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海战事典”*本专题正刊《海战事典003:地中海的舰队与帝国》,充分参考了大量地中海沿岸国家的史料,以其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二次波斯入侵及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众生像,对萨拉米斯海战、欧里梅敦河口之战等重要战役的推演丰富又细腻。
“海战事典”是指文倾力打造的海洋军事文化类MOOK,旨在关注海域局势,了解海战历史

内容提要


章毅著的这本《海战事典003:地中海的舰队与帝国》以雅典帝国的兴亡为主线,记叙了公元前4-5世纪地中海地区希腊城邦与波斯帝国之间的**角力和海战故事,及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战争。公元前480年,也就是提米斯托克利开始扩张海军运动三年后,薛西斯一世对雅典、斯巴达等地中海西岸的希腊城邦发起了进攻。地中海的另一面,一个反波斯联盟集结起来,伴随着波斯铁蹄的逼近,同盟关系因各自的利益变得复杂且充满了变数。而这场战争后,一场影响更为重大、过程更为残酷的较量也即将展开。

目录


引子

银矿:帝国的种子
多利安人、爱奥尼亚人、殖民地及三列桨战舰
王中
联盟与神谕
国王之死
撤退、撤退
决战前夜
萨拉米斯:大卫与歌利亚
废墟与城墙:提米斯托克利的计谋
舵手的更替

新联盟的诞生
雅典的斯巴达人
欧里梅敦河口之战
联盟的道裂痕
被诅咒的家族
同盟到帝国的后一步
新的灾难
伯里克利的黄金时代
母子之争:打开潘多拉之盒的钥匙
波提狄亚之围

入侵阿提卡
命运的转折
战争天平的摇摆
城邦制度的衰颓,战争扩大化
新名将的出现,第七年的胜利
被拒绝的求和,伯拉西达的远征
远征色雷斯,解放者伯拉西达
两个麻烦制造者的死亡
局与分歧
亚西比德的告密

雅典危险的敌人
长矛与十字镐,厄庇波利的争夺战
吉利普斯的到来,十字路上的激战
得不偿失的胜利
昙花一现的优势
后的决战
“变色龙”亚西比德
曲线救国
游子归乡:亚西比德的胜利
莱山德

阿吉纽西(arginousai),胜利与失败
公羊河之战
尾声

作者介绍


章毅,笔名克里斯韦伯,网络作家,著有《天下节度》、《新顺之钢铁世纪》、《幕府风云》等网络小说,目前专注于欧洲历史文化及军事类文章的写作。

文摘






序言



帝国兴衰的海洋回响:一部关于世界海洋霸权的史诗 图书名称: 帝国兴衰的海洋回响:一部关于世界海洋霸权的史诗 作者: (此处可填充一位虚构的历史学家或海洋战略分析师的姓名,例如:亚历山大·范德堡)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充一家虚构的严肃历史或军事出版社,例如:新古典出版) 页数与装帧: 约850页,精装,附赠高精度海图集与历史插图约120页。 ---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水域或某一特定时期的局部冲突,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所有主要海洋和水道所扮演的、决定性的大国命运的角色。这是一部横跨数千年的海洋地缘政治史学巨著,旨在揭示“海权”如何成为塑造全球权力格局的根本力量。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海洋定义的世界。从古老的腓尼基人沿地中海建立贸易网络,到十七世纪荷兰的“海上马车夫”时代,再到十九世纪大英帝国的“日不落”霸权,直至二十世纪末美国“全球部署”的战略格局,海权一直是衡量一个国家持久国力的最关键指标。本书深入剖析了支撑这些海洋霸权背后的战略思想、技术迭代、以及不可避免的衰落逻辑。 第一部分:起源与奠基——古代海洋的文明驱动力(约公元前3000年 – 公元476年) 本书首先考察了人类早期对海洋的认知与利用。我们不仅仅讨论了埃及尼罗河口的航运,更侧重于米诺斯文明的岛屿网络如何建立起爱琴海最早的商业帝国,以及迈锡尼文明的战船在青铜时代晚期对东地中海的冲击。 重点章节详述了腓尼基人的远航,他们如何以坚固的船体和卓越的导航技术,将字母文字和商业模式播撒至迦太基和西班牙海岸,而非建立纯粹的军事帝国。随后,本书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希腊城邦(特别是雅典)通过建立“长墙”和维护提雷尼亚海的舰队,如何击败波斯帝国,从而为西方民主和哲学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安全屏障。 最重要的分析之一集中在罗马的“马略斯式”海军改革与布匿战争。本书认为,罗马的胜利并非仅仅依靠军事素养,而是其近乎冷酷的、将陆权思维完全植入海军战略的执行力。坎尼的惨败激发了罗马人对海军工程的重视,最终通过“乌鸦嘴”等创新,将陆地上的步兵优势移植到海上,从而摧毁了迦太基的海洋根基。这一部分强调了海洋作为“战略纵深”在古典世界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连接与隔离——中世纪的海洋碎片化与新格局的酝酿(公元476年 – 1450年) 在西方罗马帝国崩溃后,海洋并未沉寂,而是成为不同文明冲突与交流的场所。本书细致描绘了拜占庭帝国对黑海和爱琴海的控制权,以及其“希腊火”技术如何成为遏制阿拉伯扩张的有效海上屏障。 本书重点剖析了维京人的扩张。他们的“长船”不仅仅是战舰,更是快速渗透内河和沿海定居点的多功能平台。我们分析了维京人对英格兰、法兰西及东欧贸易路线的重塑,这实际上是欧洲早期商业网络的雏形。 中世纪晚期,本书将焦点转向地中海的商业竞争。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海军资本主义”是此阶段的亮点。我们探讨了他们如何通过建立专业的商船队、保险机制和外交网络,垄断了东西方贸易的利润,并如何巧妙地利用十字军东征的契机,巩固其海上金融和物流霸权。这部分强调了金融工具对维持远洋投送能力的关键作用。 第三部分:重塑世界——大航海时代的殖民扩张与全球海权的诞生(1450年 – 1815年) 这是全书篇幅最厚重的部分,它探讨了技术飞跃(如卡拉克帆船、火炮小型化)如何与政治野心相结合,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的海洋主导权的转移。 葡萄牙的“海洋先驱者”:我们分析了亨利王子(航海家)背后的国家战略,即绕过传统贸易路线,控制香料源头。这不仅是地理探索,更是一场国家资源集中投入的系统工程。 西班牙的“黄金航路”与贸易逆流:本书批判性地考察了西班牙帝国如何通过美洲的白银,暂时主宰了欧洲的经济,但其海军战略上的保守与对本土工业的忽视,为后来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海权论”的萌芽与荷兰的奇迹:书中详细论述了荷兰人如何通过“殖民地经济学”——即低成本的远洋运输与高效的金融创新(例如股份公司)——在资源远不如其对手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横跨各大洋的商业网络。我们深入分析了“海权”概念在此时期从单纯的军事力量,向“全球贸易与信息控制”的转变。 英法争霸与特拉法尔加的终结:最后,本书聚焦于英格兰(后来的大不列颠)的崛起。我们考察了其对“两强”原则(Two-Power Standard)的早期坚持,以及如何在七年战争和拿破仑战争中,通过持续的技术研发(如船体设计和海军条令)和高效的物资补给体系,确立了对“蓝色疆域”的绝对控制。特拉法尔加一役,被视为陆权国家(如法国)在试图挑战全球海洋秩序时,必然遭遇的结构性失败的体现。 第四部分:工业化与无形的控制——新旧海洋霸权的交替(1815年 – 1945年) 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海战的性质。蒸汽动力、装甲钢材、鱼雷和潜艇的出现,使得传统的木制战舰时代一去不复返。 本书细致地研究了“大炮巨舰”的军备竞赛,从铁甲舰到无畏舰的演变,以及各国如何争夺关键的“咽喉要道”(如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这一部分强调了工业产能如何直接转化为海上军事投射能力。 特别关注了英帝国“皇家海军”的顶峰时期。它不仅仅是一支军队,更是维系全球贸易、殖民地管理和国际法秩序的工具。我们分析了英国如何通过“公海舰队政策”有效抑制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崛起,直到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本书深入探讨了潜艇战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对全球补给线的致命威胁,以及航母的出现如何预示着海战将从“炮术对决”转向“超视距打击”,从而彻底改变了海权投射的范围和速度。 结论:海权哲学的永恒主题 本书最后总结道,无论技术如何更迭,海洋霸权的本质从未改变:它是对全球流动性(人员、商品、信息)的控制权。一个国家如果无法保障其贸易路线的安全,无论其陆地多么强大,其国运都将受制于人。本书以对当代海洋战略的简要展望作结,提醒读者,历史的海洋回响从未停止,新的海洋竞争格局正在形成,但其背后的地缘战略逻辑,仍旧深深植根于古老的航道与战略要地之中。 本书通过严谨的史料考证、多维度的战略分析以及丰富的地图和图表支持,为所有对世界历史、国际关系和军事战略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部全面而深刻的海洋史读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沉浸式体验”与“智力挑战”的完美结合。我仿佛进行了一次高强度的历史速成训练,从一个对古代海军史知之甚少的人,变成了一个能够分辨不同类型战舰优劣、理解基础海上战术的学生。阅读过程中,那种紧张感和求知欲始终被牢牢抓住。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地在午后咖啡时光消磨掉的书,它要求你投入精力去跟随作者的思路,去想象那些远古的航线与对峙。这种高密度的信息输入和思想激发,是阅读的最高享受之一。我期待作者的后续作品,因为这本已经为我们树立了一个非常高的标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配图质量也值得称赞,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论证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是聚焦于某一次著名的交锋,而是巧妙地将不同时期、不同文明的海上冲突串联起来,形成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它让我意识到,海战的本质——无论是风帆时代还是更早的时期——都围绕着制高点、通信优势和对地理环境的掌控展开,只是工具和规模发生了变化。作者在论述时所引用的资料之翔实,也让人感到安心和信服,这背后必然付出了巨大的案头工作。对于那些真正想钻研战争史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难得的宝藏,其中包含的思考深度远超一般的通俗读物。

评分

初读时,我关注的是那些波澜壮阔的场面,比如舰船如何协同作战,如何利用风向和水流。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留意到那些潜藏在水面之下的“暗流”——即政治意图与军事行动之间的拉锯战。这本书高明之处在于,它没有将军事行动视为孤立事件,而是置于更广阔的帝国扩张、贸易路线争夺的背景之下进行考察。每一次炮火的溅射,似乎都带着不同政权对未来数十年命运的赌注。作者对不同海权国家的文化差异如何影响其作战理念的分析,尤其精彩,揭示了“文化基因”在战争机器中的作用。它迫使读者跳出“谁赢了谁输了”的简单判断,转而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赢,又是如何输掉的”。

评分

翻开这本新书,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史诗感所吸引。作者对细节的把握简直令人惊叹,仿佛能闻到硝烟弥漫的空气,感受到船只在波涛中剧烈颠簸的震颤。他不仅仅是在罗列历史事件和舰船型号,更是在编织一幅宏大而又充满人性的画卷。那些关于指挥官的决策、水手们的日常、乃至不同时代海战思想的演变,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被一些出乎意料的转折和深刻的洞见所触动。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好,时而紧凑激烈,将人带入炮火连天的瞬间;时而又放缓下来,深入探讨战略布局和政治博弈的微妙之处。那种对历史脉络的清晰梳理,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迅速进入状态,感受到海洋作为舞台所蕴含的无穷张力与魅力。这本书无疑为我们理解人类历史上那些决定性的海战瞬间,提供了一个极其丰富和立体的视角。

评分

坦白说,我对这类题材一直抱有一种既敬畏又略带疏离的态度,总觉得充满了晦涩难懂的术语和过于宏大的叙事。然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出乎意料地亲切而富有感染力。作者似乎有一套独特的“翻译器”,能将复杂的战术部署和技术规格,转化为普通人也能理解并为之振奋的故事。我特别欣赏他没有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展现了他们在巨大压力下的挣扎与光辉。那些关于后勤补给、情报收集的侧面描写,虽然看似微小,却是支撑起整个战争机器运转的关键齿轮。读完一章,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揉揉眼睛,消化其中蕴含的厚重感和史学家的严谨。这绝非是那种读完就忘的流水账,而是像一块精雕细琢的艺术品,值得反复把玩和品味其中的每一层纹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