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宗教报刊 9787511732880

中国三大宗教报刊 978751173288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文达,古廷昌 著
图书标签:
  • 宗教
  • 中国宗教
  • 报刊
  • 宗教研究
  • 文化
  • 历史
  • 社会
  • 中国文化
  • 道教
  • 佛教
  • 儒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32880
商品编码:2980384970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中国三大宗教报刊 作者 罗文达,古廷昌
定价 38.00元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 9787511732880 出版日期 2017-12-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由燕京大学新闻系德国籍教授罗文达于20世纪40年代末出版的有关在华宗教报刊与中国本土宗教报刊活动的调查报告《中国宗教期刊》(The Religious Periodical Press in China)之第二部分(中篇)“中国三大宗教报刊”(The Three Main Religious Press in China)与第三部分(下篇)有关中国穆斯林报刊活动构成。该书系统论述了中国佛教报刊、道教报刊、儒家文化报刊的历史沿革、地理分布、语言、报刊与各宗教组织的关系等,该书还涉及中国穆斯林报刊活动,为学界研究中国近代宗教(报刊)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作者简介
罗文达,原名鲁道夫·洛文塔尔(Rudolfwenthal),德国犹太学者,是上世纪30至40年代在中国从事新闻学教育与研究的汉学家之一。在其十数年的中国生活中,他除了研究中国犹太人的历史与现状、中国的版权法以及亚洲与俄国的关系外,还对他所处的上世纪30年代中国新闻传播业的现状进行了广泛调查,并系统研究了中国宗教报刊。陈鸿舜(1905-1986),教授,江苏泰州人。1929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经济系。曾任燕京大学图书馆秘书。1943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后任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研究员。1947年回国后任燕京大学图书馆主任。

   目录

序言(中华公教教育联合会白德凤)
前言(罗文达)
上篇 在华传教士报刊
章在华天主教报刊(罗文达,附有1地图3图表)
第二章满洲里的天主教报刊(罗文达,附有1地图1图表)
第三章在华基督新教报刊(古廷昌,附有1地图3图表)
中篇 中国本土三大宗教报刊
第四章 中国佛教报刊(罗文达与梁允彝,附有1地图2图表)
第五章 道教报刊(陈鸿舜,附有1地图2图表)
第六章 中国儒教报刊(罗文达,附有1地图1图表)
下篇 在华少数族裔宗教报刊
第七章 在华穆斯林报刊(罗文达,附有1地图2图表)
第八章 在华犹太教报刊(罗文达,附有1图表)
第九章 在华俄罗斯东正教报刊与俄罗斯其他基督教宗教团体报刊(罗文达,附有1图表)
结语:在华宗教报刊(罗文达)
附录 16图表


   编辑推荐
本书是传教士在华创办出版机构的重要资料,是中国出版史的一部分。

   文摘

   序言

《中国三大宗教报刊》 一部深入洞察中国精神文化脉络的权威研究 【图书简介】 《中国三大宗教报刊》是一部集学术性、资料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的重量级著作,它以宏大的视野和严谨的态度,对中国佛教、道教、伊斯兰教这三大主要宗教在中国大陆地区各自创办和发行的代表性报刊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分析与评价。本书旨在揭示这些宗教报刊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探讨它们如何作为宗教思想传播、教义阐释、文化交流乃至社会参与的重要载体,折射出中国社会变迁、宗教政策演进以及国民精神信仰的丰富图景。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局限于对报刊本身内容和形式的描述,而是将其置于中国近代以来波澜壮阔的社会历史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从晚清时期宗教刊物的萌芽,到民国时期的蓬勃发展,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曲折复兴,直至改革开放以来的创新与多元,《中国三大宗教报刊》串联起了一部关于中国宗教媒体发展史的生动叙事。作者深入挖掘了大量珍贵史料,包括但不限于各宗教刊物的创刊背景、办刊宗旨、栏目设置、内容侧重、发行状况、读者群体以及对社会思潮的影响等,力求呈现出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宗教传播图景。 在佛教报刊方面,本书重点分析了《海潮音》、《现代僧伽》、《普门》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刊物。这些刊物不仅是佛教界高僧大德、学者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现,也是普通信众了解教义、参与宗教活动、寻求精神慰藉的重要平台。书中探讨了佛教报刊如何在新文化运动冲击下,积极回应时代挑战,推动佛教的“人生化”、“现代化”转型,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办刊方针,既传承了佛教的根本精神,又契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对佛经解读、宗派历史梳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佛教徒的社会责任等议题在这些刊物中的呈现方式,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佛教徒的信仰实践和思想认知,都得到了细致的阐述。 在道教报刊方面,本书聚焦于《中国道教》、《道教之声》、《道教文化研究》等代表性刊物,深入研究了它们在传承道教传统、弘扬道教文化、解释道教经典、介绍道教宫观活动等方面的贡献。在道教文化逐渐被边缘化或被误读的语境下,这些报刊成为了保存、整理、研究和传播道教文化的重要阵地。本书分析了道教报刊如何在新时代面临挑战,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尝试以更贴近现代人生活的方式来阐释道教的养生智慧、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以及它们在促进道教界内部交流、对外文化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对道教如何与中国传统哲学、医学、艺术等相结合,并在刊物中得到体现,也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伊斯兰教报刊方面,本书重点考察了《中国穆斯林》、《宗教知事》、《伊斯兰之光》等刊物,分析了它们在中国穆斯林社区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这些刊物不仅是传播伊斯兰教义、解答教法问题的权威平台,也是维系中国穆斯林文化认同、促进各民族之间交流、展现中国伊斯兰教面貌的重要窗口。书中探讨了伊斯兰教报刊如何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坚持伊斯兰教基本原则的同时,积极融入中国社会,展现中国穆斯林的爱国情怀、文化特色和对社会和谐的贡献。对《古兰经》和圣训的解读、中国穆斯林历史与现状的呈现、以及伊斯兰教义与中国社会现实的结合,在这些刊物中的具体体现,得到了细致的考察。 《中国三大宗教报刊》不仅仅是对宗教媒体的静态描述,更是一项动态的历史研究。本书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宗教报刊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中国宗教传播方式的演变,以及宗教思想如何在中国社会土壤中生根发芽、发展壮大。作者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本分析、历史文献学、社会学分析等,力求做到论据扎实,分析深刻。 本书也关注了宗教报刊在社会转型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例如如何应对世俗化思潮的冲击,如何把握信息时代的传播规律,如何平衡宗教的纯洁性与社会参与度,以及如何成为促进宗教和谐与社会稳定的积极力量。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本书为理解中国宗教的现状与未来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 学术价值: 对于宗教史、新闻传播史、文化史、社会史等领域的学者而言,本书提供了一份详实的研究资料和深刻的分析框架,有助于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资料价值: 本书收录和整理了大量珍贵的宗教报刊史料,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原始依据。 思想价值: 通过对宗教报刊的深入解读,本书有助于读者更全面、更辩证地认识中国三大宗教的现状与发展,理解中国社会多元的精神文化景观,以及宗教在中国社会中所扮演的复杂而重要的角色。 现实意义: 在当代中国,宗教研究与宗教事务管理都面临着新的课题,本书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宗教的社会功能,促进宗教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中国三大宗教报刊》是理解中国精神文化土壤、洞察中国社会发展脉络不可或缺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丰富的史料支撑和深刻的思想洞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扇深入了解中国宗教传播历史与现状的窗口。本书适合宗教研究学者、文化研究者、新闻传播从业者、对中国宗教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阅读。它不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是一部凝聚着对中国精神家园深切关怀的文化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的兴趣,尤其对那些承载着历史变迁和精神信仰的载体感到着迷。当我在书店偶然瞥见《中国三大宗教报刊》这本书的封面时,一种莫名的好奇心油然而生。虽然我并非是某个特定宗教的虔诚信徒,但我相信,了解这些不同信仰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通过媒体传播其思想、教义和价值观,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多元面貌。报刊,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其内容往往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思潮、伦理观念,甚至是政治格局。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一段独特的历史,从报刊的字里行间,去感受佛教、道教、以及可能提及的其他重要宗教,在中国近代以来是如何发展、传播,又如何与社会互动。那些泛黄的纸张,那些曾经承载着信徒期盼和探索的文字,一定蕴藏着丰富的故事和深刻的洞见,让我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去体会不同信仰群体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文字与世界对话。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关注点更多在于其作为一种历史文献的价值。在信息相对不发达的年代,报刊是知识传播和思想交流的重要窗口。而宗教报刊,更是承载了特定群体的精神寄托和文化传承。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罗列出这些报刊的名字和一些表面的介绍,而是能够深入地挖掘其背后的历史语境。比如,在某个特定的社会动荡时期,宗教报刊是如何回应时事的?它们是如何在维护传统的同时,又试图与现代社会接轨的?又或者,在社会变革时期,这些报刊是如何调整其宣传策略,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的?我尤其好奇,在不同宗教之间,是否存在相互的交流、借鉴,甚至是辩论?通过对这些报刊内容的分析,我们或许能窥见中国社会在精神层面上是如何演变的,以及不同宗教力量是如何在历史洪流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空间的。这种研究方法,能够提供一种不同于宏大叙事视角的独特视角,去理解中国文化的复杂性和生命力。

评分

作为一个对历史研究方法论感兴趣的读者,我被《中国三大宗教报刊》这本书的选题深深吸引。报刊史,特别是涉及宗教领域的报刊史,往往是一片需要深入挖掘的宝藏。这类研究不仅能够为我们提供关于特定宗教传播的史料,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大众传播媒介在塑造社会认知和文化认同中的作用。我期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呈现报刊的目录或摘要,而是能够对其内容进行一定的分析和解读,比如,报刊的发行量、读者群体、编辑方针,以及其文章的论述风格和常用语汇。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梳理,我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不同宗教思想是如何被加工、呈现,并最终影响到当时的社会大众。这种研究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具体的观察点,让我们能够从微观层面去理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宏观进程,以及宗教在其中扮演的复杂角色。

评分

读到《中国三大宗教报刊》这个名字,我联想到的是那些承载着历史印记的纸张,以及其中蕴含的深邃思想。我并不是一个研究宗教史的专家,但我对不同文明和信仰的交流融合充满了好奇。我相信,报刊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其内容往往是最直接、也最能反映一个群体在特定时期思想动态的窗口。因此,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个时代,去“阅读”那些曾经的宗教报刊。我希望书中能够呈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片段,或者对一些重要的版面进行解读,让我能够从中感受到不同宗教所倡导的核心理念,以及它们在当时社会是如何被诠释和传播的。这种阅读体验,应该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社会文化中蕴含的多元精神力量,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今天的中国。

评分

我对《中国三大宗教报刊》这本书的兴趣,更多地源于其对中国近代社会思想史的潜在贡献。报刊,尤其是那个时代宗教领域的报刊,不仅仅是宗教教义的传播载体,更是当时社会思潮、文化交流乃至政治博弈的缩影。我非常好奇,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不同的宗教报刊是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如何回应西学东渐的冲击,如何与本土传统文化进行对话,又如何在国家民族危机面前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本书如果能够提供对这些报刊内容的细致梳理和解读,比如分析其使用的语言风格、论述的逻辑、以及所关注的议题,那么它将为我们提供一个理解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独特切入点。通过这些报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在信仰、文化和国家认同等问题上的思考和挣扎,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复杂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