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王辛敬 李淑珍 | 作者 |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组织编写 |
| 定价 | 38.00元 | 出版社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5640544 | 出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2008年荣宝斋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正式被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辛敬,荣宝斋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第四代传承人,2011年被评为“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淑珍,荣宝斋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北京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妙手修得容颜复 丹青唤得华彩生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虽然我对于古字画修复本身知之甚少,但这并不妨碍我被书中内容深深吸引。作者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为我揭示了一个我从未触及过的神秘领域。从字画的起源、材质的选择,到不同朝代、不同风格字画的特性,书中都有细致的阐述。我尤其惊讶于修复技艺的精细和复杂,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修补,更是一种对历史、对艺术的尊重和传承。书中的图文并茂,那些精美的字画修复前后的对比图,让我直观地感受到技艺的神奇力量。读着读着,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作坊,看着匠人们小心翼翼地拂去尘埃,用巧手让斑驳的色彩重焕生机。书中对工具的介绍也让我印象深刻,那些看起来简单的工具,在匠人的手中却能施展出鬼斧神工的技艺。这让我意识到,很多看似古老而神秘的技艺,背后是无数代人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我之前总觉得古字画离我很遥远,是博物馆里的珍宝,现在才知道,原来它们背后有着如此深厚的技艺支撑,也有一群默默守护它们的人。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窥见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门濒临失传的瑰宝,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作为一个对传统工艺有着浓厚兴趣的收藏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找到一本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古字画装裱修复的著作,而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期待。作者在书中不仅仅是罗列枯燥的技术要点,更是将修复的每一个环节都讲得活灵活现,仿佛我也身临其境地参与其中。从揭裱、托心、衬背,到绫边、签条、装杆,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智慧与匠心。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材质字画的修复策略的探讨,比如絹本和紙本的差异,以及针对不同年代、不同损毁程度的字画,修复师们如何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各种技法。书中对古籍修复和书画修复的比较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让我看到了传统修复技艺的共通之处和各自的独特性。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对修复材料的考究,以及对化学药剂使用的审慎态度,这体现了修复师们对文物保护的严谨和负责。读这本书,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能主动地思考,理解修复的逻辑和难点。它让我明白,修复不仅仅是为了恢复字画的原貌,更是为了延长它们的生命,让后人有机会欣赏到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本书的出版,对于传承和推广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关于“时间”与“技艺”的史诗。我并非专业人士,但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古老技艺的敬畏和对文化传承的执着,深深地打动了我。我能感受到,每一幅被修复的字画背后,都蕴含着修复师们无数个日夜的沉思与专注。书中对于“病害”的描述,例如虫蛀、霉变、折痕、褪色等,都栩栩如生,让我对字画的脆弱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而当读到修复师们如何运用各种古老的工具和精湛的手法,一点点“挽救”这些濒临消逝的艺术品时,我常常会屏住呼吸,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书中对“一寸纸、一分料”的精益求精,以及对“留白”的艺术理解,都让我看到了传统修复技艺的深邃内涵。它不仅仅是物理上的修复,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复活”。我特别喜欢书中提到的一些修复案例,它们就像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着字画的坎坷经历以及修复师们的坚持与不易。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看似平凡的技艺,一旦与历史、与艺术相结合,就会散发出璀璨的光芒。它让我意识到,保护文物,不只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每一个普通人可以参与和学习的事情。
评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曾想象过的领域。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和艺术充满好奇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了解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的途径。这本书无疑成为了我最宝贵的“启蒙读物”。作者在书中,不仅仅是讲解了修复的“术”,更重要的是,传达了修复的“道”。我能从中感受到修复师们对每一件作品的敬畏之心,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书中对修复过程的描绘,让我仿佛看到了匠人们如何运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一点点地“唤醒”那些沉睡的艺术品。从字画的“体检”到“治疗”,再到最后的“护理”,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修复理念的探讨,例如如何做到“修旧如旧”,如何在保护文物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展现艺术品的 original appeal。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传授了实用的修复技艺,更在于它传递了一种对历史、对文化、对艺术的尊重和传承的精神。它让我明白,很多古老的技艺,并非只是陈旧的传统,而是蕴含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评分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是一次意外的惊喜,也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体验。我原本以为装裱修复只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活,但通过这本书,我才了解到其背后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学问。作者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介绍了修复师们的工作日常,他们是如何从一个“诊断师”的角色开始,细致入微地分析字画的“病情”,然后制定出周密的“治疗方案”。书中对各种修复工具的描绘,无论是古老的“竹刀”、“刮刀”,还是现代的“吸水台”、“压痕器”,都充满了画面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修复师们在处理那些破损极其严重的字画时,所展现出的耐心和毅力,仿佛是在与时间赛跑,又像是在与一件件珍贵的文物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书中还涉及到一些关于字画鉴赏的知识,这让我在学习修复技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审美能力。我能感受到,修复师们不仅仅是在修复字画,更是在修复一种历史的记忆,一种民族的情感。这本书的文字朴实而有力,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让我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