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56-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史论

1949-1956-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史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储著武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现代史
  • 文化史
  • 1949-1956
  • 文化建设
  • 历史研究
  • 当代中国
  • 思想史
  • 政治史
  • 社会史
  • 新中国成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发图书网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
ISBN:9787520321068
商品编码:29804583892
出版时间:2018-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1949-1956-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史论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3-01
作者:储著武 译者: 开本: 16开
定价: 98.00 页数: 印次: 1
ISBN号:9787520321068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内容提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文化建设实现了由新民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转变,开辟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史上的开创与奠基时期,为此后各个时期文化发展奠定基础。对于这个时期文化建设成就,必须充分肯定;但同时要正视文化建设中出现的失误与不足,总结经验教训。这个时期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史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书探讨了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文化建设的理论、方针、政策以及在其理论、方针、政策指导下文化建设的过程与成就。本书不仅分析了五四以来中国文化发展趋向、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形成及其被确立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文化建设原则的具体过程,还从文化建设具体方面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文化建设的开展情况,突出强调了这个时期文化建设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本书内容由绪论、正文7章(分别是文化导源、文化建设、文化建制、文化方针、文化治理、文化范例、文化高潮)、结语、参考文献、附录组成。

作者简介

储著武,安徽岳西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史。在《当代中国史研究》、《党的文献》、《安徽史学》、《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哲学社会科学文献整理与研究(1949-1966)”(项目批准号:17BDJ053),并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


《熔炉中的新生:1949-1956年中国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一、 历史的断裂与文化的转型:新中国的曙光 1949年,新中国应运而生,宣告了一个旧时代的终结,同时也开启了一个崭新篇章。这场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不仅触及了政治、经济的根基,更深刻地影响了国民的精神世界与文化图景。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战乱与动荡之后,中国人民怀揣着建设一个独立自主、繁荣昌盛国家的梦想,将目光投向了文化的重塑与新生。1949年至1956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在文化建设领域进行初步探索与实践的关键时期。这段历史,宛如一个巨大的熔炉,在剧烈的社会变迁中,将旧有的文化遗产与新的时代精神熔铸在一起,试图锻造出一种全新的、适应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需要的文化。 这七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告别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文化,朝着一个独立自主、人民民主的新文化方向迈进。然而,从旧走向新,并非一条平坦的道路。文化的转型,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辨析,以及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与确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着如何确立新的文化指导思想,如何组织和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以及如何通过各种文化形式来凝聚人心、动员群众的重大课题。 二、 思想的引领与意识形态的建构:马列主义的播撒 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并传播一种新的思想体系,是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理论,被置于文化建设的中心位置。通过报刊、书籍、讲座、教育等多种形式,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等核心思想,被广泛地宣传和普及。 这一时期的文化建设,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主导色彩。文学、艺术、戏剧、电影等一切文化形式,都被要求服务于政治目标,宣传革命思想,批判旧世界,歌颂新生活。例如,在文学领域,以工农兵为主人公,反映革命斗争和建设成就的作品大量涌现,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流。电影《白毛女》、《钢铁战士》等,以其生动的人物形象和跌宕起伏的情节,深入人心,成为鼓舞士气的宣传工具。戏剧方面,样板戏的出现,更是将革命题材和艺术形式进行了高度的结合,成为一种具有时代标志性的文化现象。 然而,对意识形态的强调,也并非意味着对一切非官方思想的完全排斥。在探索过程中,也存在着如何对待和改造国民党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以及如何学习和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中的合理成分等问题。虽然马克思列宁主义占据主导地位,但对中国具体国情的考量,以及对不同文化形式的运用,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和探索性。 三、 教育的改革与知识分子的改造:文化的奠基与人才的培养 教育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新中国成立后,对旧教育体系进行了彻底的改革,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高等教育系统进行了院系调整,压缩了文、法、理等学科的规模,加强了工科、农科、医科等与国家经济建设直接相关的学科建设。与此同时,普及基础教育,扫除文盲,也成为重要目标。 知识分子,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力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一个关键的时期。一方面,国家需要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建设国家;另一方面,也需要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改造,使其与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相适应。通过思想改造学习、座谈会、政治学习等方式,知识分子被引导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新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并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建设紧密联系起来。这个过程,既有强烈的政治导向,也包含着对知识分子群体价值的肯定与期待。许多知识分子,如著名学者、艺术家等,都在这一时期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的文化建设事业,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四、 传统文化的扬弃与民族特色的张扬:古老文明的新生 面对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新中国采取了“批判继承”的方针。一方面,对封建糟粕,如迷信、等级观念、压迫女性的思想等进行了批判;另一方面,则对优秀传统文化,如哲学思想、文学艺术、民俗风情等,进行了整理、研究和发扬。 这一时期的文化建设,也高度重视民族特色的张扬。在艺术创作上,鼓励借鉴和发展民族传统艺术,如京剧、越剧等戏曲艺术,以及中国画、书法等。在音乐、舞蹈等领域,也注重挖掘和整理民族民间艺术,并将其融入到新的艺术创作中。例如,在音乐创作上,涌现出许多反映民族风情、歌颂劳动人民的作品。在民间文艺方面,对各地民歌、舞蹈、戏曲等进行了搜集和整理,为后来的文化保护和传承奠定了基础。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虽然在1956年才正式提出,但其萌芽和早期探索,在1949-1956年间已经有所体现。在一些学术和艺术领域,虽然存在着一定的思想控制,但仍然鼓励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学术探讨和艺术创新,力图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现和发展新的文化形式和思想观点。 五、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初步确立:艺术的生命线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方法,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得到推广。它强调艺术作品应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并以革命的理想主义来表现革命的现实。这意味着,艺术创作要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要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要歌颂新事物,批判旧事物。 在文学、戏剧、电影等领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主要的创作指导思想。作家和艺术家们被鼓励深入工厂、农村、部队,与人民群众建立联系,从中汲取创作灵感。他们创作的作品,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人物形象饱满,情节感人至深,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精神风貌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例如,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小说、描绘工人阶级建设成就的电影,都成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然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实践,也并非一成不变。在探索过程中,对于如何理解和运用“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辩证关系,如何处理好艺术的真实性与宣传性之间的关系,都进行着不断的思考和调整。 六、 文化交流与对外开放的尝试:世界在向中国走来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也开始了对外文化交流的尝试。虽然受到冷战格局的影响,但中国积极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并派遣留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也与一些亚非拉国家建立了文化联系,通过对外宣传,展现新中国的发展成就和文化风貌。 在这一时期,中国也开始有选择性地吸收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虽然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持批判态度,但对西方在科学、技术、艺术等领域的成就,也持开放和学习的态度。一些西方古典文学作品、艺术形式等,也通过翻译和介绍,进入中国,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总结: 1949年至1956年,是中国文化建设史上一段波澜壮阔的时期。它是在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下,对如何建设一种全新的、适应社会主义时代需求的文化进行的艰辛探索与初步实践。这段时期的文化建设,既有思想的引领,教育的改革,传统的扬弃,也有民族特色的张扬,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初步确立,以及对外交流的尝试。尽管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和探索中的不足,但这段历史为新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文化观念,为后续的文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七年,是中国文化在熔炉中淬炼,孕育新生的关键时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读起来就很有分量,1949-1956,这五年,在中国历史上是风起云涌的时期,尤其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这几个字,更是让人联想到那个宏大叙事的年代。我翻开它,脑子里立刻浮现出那些熟悉的名字和事件:新中国的成立,各项运动的开展,思想的解放与改造,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文学、艺术、教育等领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是如何梳理这些错综复杂的线索的?他会如何描绘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以及普通民众在文化浪潮中的位置?我想知道,在那个集体主义的洪流中,个体的情感和创造力是如何被表达、被压抑,又或许是被重新塑造的?我尤其好奇,在那个对外交流相对有限的时代,中国文化的建设是如何汲取古代遗产、借鉴苏联模式,并最终探索出自己独特道路的?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超越宏大叙事的微观视角,让我们看到历史背后鲜活的人物和他们的真实经历?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深入那个充满激情与挑战的年代,去理解中国文化是如何在巨变中奠定其当代基础的,而不只是停留在口号式的概括。

评分

从书名来看,这绝对是一部厚重的学术著作,围绕着1949到1956年这段特定时期内的“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展开。我的好奇点在于,作者是如何界定“文化建设”这个概念的,是仅仅指宏观的意识形态导向、政策制定,还是会深入到具体的文化实践层面,比如电影的审查制度、戏剧的创作主题、出版业的调整,乃至于基层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史论”二字也暗示了这本书不仅是史实的堆砌,更会包含作者的分析与解读。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那个时期文化领域内统一与多元、创新与保守、继承与革新之间存在的张力的。在那个强调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统一的年代,艺术创作和思想表达的边界在哪里?那些试图在政治框架内寻求个体表达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努力是否被记录、被分析?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细致入微的分析,揭示出那个时期中国文化建设背后复杂的力量博弈和思想演变,从而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新中国初期文化领域的独特面貌,以及这些实践对后来中国文化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精准的时间跨度——1949-1956。这正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个充满实验性和奠基性的阶段。我迫切想了解的是,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化建设”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是教育体系的重塑,还是媒体宣传的变革?是传统文化的取舍,还是外来文化的引进与消化?“史论”一词表明,这并非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罗列,更包含作者对这些事件背后逻辑和意义的深刻探讨。我特别关注的是,在那个充满理想主义和革命激情的年代,文化如何被用作动员民众、塑造民族认同的工具?又是如何被用来构建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观?作者是否会深入分析不同文化流派、不同思想观念在那五年里的碰撞与融合?我想知道,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提及或被忽略的文化人物,他们的思想和创作是如何反映那个时代的?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个多层次的视角,让我看到一个既有宏观规划,又有具体实践,既有集体意志,又有个体声音的文化建设图景?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1949-1956-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史论”本身就给我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研究的深度感。我之所以会对其产生兴趣,是因为这段时期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转折意义。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解构和分析“文化建设”这一概念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内涵。这是否意味着会涉及意识形态的塑造,例如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本土化,还是会触及更广泛的领域,比如文学、艺术、戏剧、电影、出版以及教育等各个文化部门的调整和发展?“史论”二字预示着作者不仅会呈现历史事实,更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论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在那个充满变革的年代,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通过文化建设来巩固新生政权,并试图构建一种全新的国民精神和国家认同的。我想了解,在那个时代的文化创新与政治导向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张力?那些在这个时期涌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和作品,作者将如何解读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最先想到的是那个激动人心的年代,新中国刚刚诞生,百废待兴,而文化建设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1949到1956年,这短短的几年,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这个宏大的主题下,究竟发生了哪些具体而深刻的变化?我的好奇心被彻底勾起。我猜想,书中会详细描绘那个时期,如何从方方面面着手,重塑一个国家的文化面貌。这是否意味着会深入探讨教育体系的改革,比如扫除文盲、推广普通话,甚至是高校的院系调整?又或者,是否会关注艺术创作的转向,例如如何让艺术为工农兵服务,以及那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艺作品的诞生过程?“史论”二字让我期待,作者不仅仅是呈现事实,更会提供一种分析和判断。我特别想了解,在那个强调集体主义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建设大背景下,个体创造力和自由表达的空间是怎样的?这本书能否带领我走进那个时代,感受文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是如何被一点一滴地付诸实践,并最终形塑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中国文化格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