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1949-1956-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史论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3-01 |
| 作者:储著武 | 译者: | 开本: 16开 |
| 定价: 98.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20321068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文化建设实现了由新民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转变,开辟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史上的开创与奠基时期,为此后各个时期文化发展奠定基础。对于这个时期文化建设成就,必须充分肯定;但同时要正视文化建设中出现的失误与不足,总结经验教训。这个时期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史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书探讨了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文化建设的理论、方针、政策以及在其理论、方针、政策指导下文化建设的过程与成就。本书不仅分析了五四以来中国文化发展趋向、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形成及其被确立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文化建设原则的具体过程,还从文化建设具体方面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文化建设的开展情况,突出强调了这个时期文化建设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本书内容由绪论、正文7章(分别是文化导源、文化建设、文化建制、文化方针、文化治理、文化范例、文化高潮)、结语、参考文献、附录组成。
储著武,安徽岳西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史。在《当代中国史研究》、《党的文献》、《安徽史学》、《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哲学社会科学文献整理与研究(1949-1966)”(项目批准号:17BDJ053),并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
这本书的题目读起来就很有分量,1949-1956,这五年,在中国历史上是风起云涌的时期,尤其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这几个字,更是让人联想到那个宏大叙事的年代。我翻开它,脑子里立刻浮现出那些熟悉的名字和事件:新中国的成立,各项运动的开展,思想的解放与改造,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文学、艺术、教育等领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是如何梳理这些错综复杂的线索的?他会如何描绘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以及普通民众在文化浪潮中的位置?我想知道,在那个集体主义的洪流中,个体的情感和创造力是如何被表达、被压抑,又或许是被重新塑造的?我尤其好奇,在那个对外交流相对有限的时代,中国文化的建设是如何汲取古代遗产、借鉴苏联模式,并最终探索出自己独特道路的?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超越宏大叙事的微观视角,让我们看到历史背后鲜活的人物和他们的真实经历?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深入那个充满激情与挑战的年代,去理解中国文化是如何在巨变中奠定其当代基础的,而不只是停留在口号式的概括。
评分从书名来看,这绝对是一部厚重的学术著作,围绕着1949到1956年这段特定时期内的“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展开。我的好奇点在于,作者是如何界定“文化建设”这个概念的,是仅仅指宏观的意识形态导向、政策制定,还是会深入到具体的文化实践层面,比如电影的审查制度、戏剧的创作主题、出版业的调整,乃至于基层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史论”二字也暗示了这本书不仅是史实的堆砌,更会包含作者的分析与解读。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那个时期文化领域内统一与多元、创新与保守、继承与革新之间存在的张力的。在那个强调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统一的年代,艺术创作和思想表达的边界在哪里?那些试图在政治框架内寻求个体表达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努力是否被记录、被分析?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细致入微的分析,揭示出那个时期中国文化建设背后复杂的力量博弈和思想演变,从而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新中国初期文化领域的独特面貌,以及这些实践对后来中国文化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精准的时间跨度——1949-1956。这正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个充满实验性和奠基性的阶段。我迫切想了解的是,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化建设”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是教育体系的重塑,还是媒体宣传的变革?是传统文化的取舍,还是外来文化的引进与消化?“史论”一词表明,这并非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罗列,更包含作者对这些事件背后逻辑和意义的深刻探讨。我特别关注的是,在那个充满理想主义和革命激情的年代,文化如何被用作动员民众、塑造民族认同的工具?又是如何被用来构建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观?作者是否会深入分析不同文化流派、不同思想观念在那五年里的碰撞与融合?我想知道,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提及或被忽略的文化人物,他们的思想和创作是如何反映那个时代的?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个多层次的视角,让我看到一个既有宏观规划,又有具体实践,既有集体意志,又有个体声音的文化建设图景?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1949-1956-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史论”本身就给我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研究的深度感。我之所以会对其产生兴趣,是因为这段时期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转折意义。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解构和分析“文化建设”这一概念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内涵。这是否意味着会涉及意识形态的塑造,例如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本土化,还是会触及更广泛的领域,比如文学、艺术、戏剧、电影、出版以及教育等各个文化部门的调整和发展?“史论”二字预示着作者不仅会呈现历史事实,更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论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在那个充满变革的年代,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通过文化建设来巩固新生政权,并试图构建一种全新的国民精神和国家认同的。我想了解,在那个时代的文化创新与政治导向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张力?那些在这个时期涌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和作品,作者将如何解读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最先想到的是那个激动人心的年代,新中国刚刚诞生,百废待兴,而文化建设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1949到1956年,这短短的几年,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这个宏大的主题下,究竟发生了哪些具体而深刻的变化?我的好奇心被彻底勾起。我猜想,书中会详细描绘那个时期,如何从方方面面着手,重塑一个国家的文化面貌。这是否意味着会深入探讨教育体系的改革,比如扫除文盲、推广普通话,甚至是高校的院系调整?又或者,是否会关注艺术创作的转向,例如如何让艺术为工农兵服务,以及那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艺作品的诞生过程?“史论”二字让我期待,作者不仅仅是呈现事实,更会提供一种分析和判断。我特别想了解,在那个强调集体主义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建设大背景下,个体创造力和自由表达的空间是怎样的?这本书能否带领我走进那个时代,感受文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是如何被一点一滴地付诸实践,并最终形塑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中国文化格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