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班门:砼之色
定价:42.00元
作者:《班门》编委会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5028628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班门前弄斧,实现深度阅读和求学新知的理想。《班门》中没有小品文、心灵鸡汤和拼凑文章。我们要的不是碎片化读本,而是作者消化了一摞文本、一把时间、一众经历后吐出的文字;我们要的不是高度的概括性,而是极度的细部展示;我们要的不是炫耀文笔,而是老老实实把自己想写的东西交代清楚。以“门”为界,门内,向大师致敬、取经、学艺;门外,是后生的操练、游历、体验;门,是作品,是被大师加持的“手艺”,是回馈世界的“匠心营造”。我们有个小小的野心,做杂志中的“米其林”,有品、限量 ,更要慢慢烹制。2.本书作为《班门》的开端,以“木”开始,全书分为“门?内”“门”“门?外”三大部分,呈现鲁班营造*深邃的纹理,垂问万物生长*深厚的脉络,表达对中国传统工匠精神*深情的敬畏。
内容提要
以“木”开端,我们推开“班门”。以“砼”延展,我们将继续探索这扇门的可能性。
本期《班门》,以“砼”(tòng)浇筑,继续构建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理解。砼(tòng)即混凝土,是建筑*坚实的食粮,其貌不扬,但在营造者手中能有万千变化,全看设计的想象力如何在大地上飞升。
砼是新造的汉字,拆开来是“人工石”,砂石为骨,水泥为凝胶,与水搅拌,成为磐石般的材料。砼是硬骨头。伴随无情的、不断哐当作响的金属工业背景声,砼成为人类建筑*坚实的食粮。世界景观由之灌溉。当人们身处都市森林,灰蒙蒙的砼,仿佛成为无趣、冷漠的代名词。但砼的理想绝非如此畸形而无情。借粗野主义设计师的想象力,它从地基里生长出伟岸的形状,死后化为时代的影子。
在营造者手中,这块硬骨头能闪现万千变化,全看你能浇筑多少理想在其中。
目录
门?内
总有一种人生让我们高山仰止 丛绿/文
梦白 宋晓冬/文
门?砼
从古罗马开始 徐晓冬/文
下水道之祸 刘扬 汪徽/文
洋灰大王 李明新/文
阿嘎土 费米/文
安静地舒展,如叶曼 般若/文
门?外
当绘画遇到巴黎 子墨/文
长歌短棹寻旧宅 罗德胤/文
绘神的人生 薛茗/文
一个城市正在回家的路上 黄波/文
作者介绍
丛绿: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曾任中华书局《中华遗产》副主编,现在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从事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的价值研究、阐释传播等。
薛茗: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学部博士后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人类学博士。她的研究关注民族艺术、当代艺术、艺术商业,以及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变革。
徐晓冬:60 后,爱好滑雪、旅游、随手拍照。虽弱冠之年学土木,但十年却未用它糊口。
李明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红学会理事,北京博物馆学会监事,北京史学会理事。曾任北京曹雪芹纪念馆馆长,专业著作有《北京植物园志》《曹雪芹纪念馆》,散文集《神会乾隆》《再读秋天》,诗歌合集《七叶草》。
宋晓冬:建筑师,毕业于天津大学。爱好古筝、写作、绘画、读书。执着于用自己的笔描摹出异彩纷呈的世界。
文摘
序言
《班门:砼之色》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次深入的“工地考察”,只不过这场考察是通过文字和图片完成的,而且更加人性化,更加有温度。我原本以为会是晦涩难懂的专业书籍,但出乎意料的是,它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书里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讲述混凝土在不同项目中的应用,以及在这些过程中,技术人员和工匠们是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发挥创造力的。我读到了一些关于如何让混凝土在极端环境下依然保持稳定性的故事,也读到了一些关于如何通过精细的施工,让混凝土呈现出令人惊艳的表面的细节。尤其让我感兴趣的是,书中似乎也在探讨一种“精神”——一种对材料的敬畏,一种对工艺的执着,一种对完美的追求。这让我联想到很多传统手工艺,虽然混凝土听起来很现代,但其中所蕴含的匠心精神,却是跨越时代的。这本书让我对“班门”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技术门槛,更是一种对专业精神的致敬。它让我觉得,每一个看似冰冷的建筑材料背后,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和情感。
评分《班门:砼之色》这本书,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看到的,当时就被这个名字吸引了。班门弄斧,这个词我当然知道,但“砼之色”是什么意思?混凝土的颜色?这听起来有点意思,跟建筑、跟工程有关,但又带着点艺术的气息。我本身也不是什么专业人士,对建筑工程更是一窍不通,但就是这种“不懂装懂”的好奇心驱使我买下了这本书。拿到手后,翻开第一页,果然,里面的内容和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我以为会是枯燥的技术讲解,或者是一堆冰冷的专业术语,结果发现它更多的是在讲述一种“匠心”和“传承”。作者(或者说是编委会)用一种非常生动的方式,把看似普通的混凝土,赋予了生命和故事。它不仅仅是一种建筑材料,更是承载着无数工程师、工匠心血的载体。我读到了一些关于不同地域、不同时期混凝土的特点,以及它们如何被巧妙地运用在各种建筑中,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甚至有提到一些混凝土的色彩搭配,这让我对这个一直以来只看到灰色面的材料有了全新的认识。它颠覆了我对混凝土的刻板印象,让我觉得,原来即便是最基础的材料,也可以如此有讲究,如此有故事。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建筑世界一个我从未涉足过的侧面。
评分这本《班门:砼之色》,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隔行如隔山”的道理,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山外有山”的奇妙。我一直以为,混凝土就是混凝土,是那种灰扑扑、硬邦邦、没有太多变化的材料。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认知。它不仅仅是关于混凝土本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挖掘了混凝土在实际应用中所展现出的“色彩”和“质感”。我读到了很多关于混凝土的配比、养护、以及如何通过不同的工艺处理,来达到不同的视觉效果。例如,有些混凝土会呈现出温润的玉石般的光泽,有些则带着粗犷的工业美学,还有些甚至可以通过特殊的添加剂,呈现出斑斓的色彩。书中对于这些细节的描述非常详尽,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色彩斑斓的混凝土世界。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编委会)在描述一些经典建筑案例时,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建筑的结构或历史,而是特别强调了混凝土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与整体设计相得益彰。这种视角非常独特,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身边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建筑。原来,我们每天走过的街道,住过的房子,看到的桥梁,都有可能隐藏着关于混凝土的艺术和智慧。
评分坦白说,《班门:砼之色》这本书,一开始我是抱着一种“猎奇”的心态去看的,毕竟“砼之色”这个词语组合太特别了,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我没指望能从中获得多少实质性的技术知识,更多的是想看看这本书到底能玩出什么花样来。然而,读完之后,我却被它所呈现出的丰富性和深度所震撼。书里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各种混凝土的颜色和质感,更是深入探讨了这些“颜色”和“质感”是如何通过科学的原理和精湛的工艺来实现的。我读到了一些关于不同骨料、水泥、外加剂对混凝土外观的影响,也读到了一些关于表面处理技术,例如抛光、染色、压花等等,这些都极大地拓展了我对混凝土的认知边界。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到一些建筑美学和设计理念,将混凝土的材料属性与艺术创作巧妙地结合起来。它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材料说明书”,而更像是一本关于“用混凝土做设计”的指南,只不过是用一种更加宏观和人文的视角来呈现。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即便是如此基础的材料,也能成为艺术创作的载体,也能承载设计者的理念和情感。
评分《班门:砼之色》这本书,真的让我有一种“大开眼界”的感觉。我之前一直觉得,建筑材料就是为了实现功能而存在的,颜色和外观并不是重点。但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想法。它用一种非常生动和具象的方式,展现了混凝土是如何从一种冰冷的、单调的材料,变成一种具有丰富表现力的建筑元素的。书里有很多关于混凝土色彩搭配的案例,有些是自然形成的纹理,有些是人为设计的色彩,它们在不同的建筑中,营造出了截然不同的氛围和意境。我读到了一些关于如何在城市景观中运用不同颜色和质感的混凝土,来提升整体的美感,也读到了一些关于如何利用混凝土的特性,来营造出温馨、舒适或者现代、前卫的空间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建筑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宏伟的结构,更在于那些细节之处的考量。混凝土不再是简单的“灰色的墙”,它可以是空间的背景,可以是设计的亮点,甚至是情感的表达。它让我对未来的建筑,有了更多的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