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新疆少數民族體育文化遺産研究報告
定價:50.00元
作者:錢建東,劉躍峰
齣版社:北京體育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64424961
字數:
頁碼:19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新疆少數民族體育文化遺産研究報告》是國傢社科基金課題的結題報告。課題采用文獻資料法、田野調查法、訪談法、個案研究法和對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在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方法的指導下,對新疆的少數民族體育文化遺産項目進行瞭田野調查,並撰寫瞭田野調查報告。使用曆史學中的口述曆史方法,對傳承人和項目參與者及文化遺産項目保護工作人員進行瞭訪談。在民族學和人類學的“社會形態學”與“文化人類學”的相關理論指導下,對新疆維吾爾族鬥石雞項目和塔吉剋族犛牛叼羊項目進行瞭深入的專題性個案研究。使用圖像學、語言學和邏輯學的相關推理對有相似性的外體育項目進行瞭對比與分析,發現項目之間的親緣關係與文化相似性。本課題成果的學術價值主要體現在,從宏觀上把握瞭新疆少數民族體育文化遺産項目的保護現狀,對新疆少數民族體育文化遺産項目進行瞭一次初步的普查工作。從微觀上對新疆部分少數民族體育文化遺産項目的曆史起源、文化內涵、傳承與保護現狀、器物等內容進行瞭深入的挖掘與研究。將自然科學的數據庫研究內容與社會科學的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研究相結閤,為各項目的傳承和保護提齣瞭新的保護方式。
目錄
章 課題的提齣
節 課題提齣的目的
第二節 課題提齣的背景
一、課題提齣的社會背景
二、課題提齣的學術背景
第二章 課題研究的設計
節 課題研究的目標和內容
一、課題研究的目標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
第二節 課題研究對象的選擇
一、研究對象選擇的原則
二、影響研究對象選擇的因素
第三節 課題研究采用的方法
一、文獻資料法
二、田野調查法
三、訪談法
四、個案研究法
五、比較分析法
第三章 課題研究的實施
一、查閱資料(2013年6月——2013年10月)
二、實地調研(2013年8月——2015年8月)
三、數據和資料整理(2013年10月——2015年9月)
四、論文撰寫(2013年11月一2015年12月)
五、撰寫研究報告(2014年12月——016年5月)
第四章 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節 哈薩剋族多依布研究
一、哈薩剋族多依布起源研究
二、多依布規則研究
三、多依布的保護與傳承研究
四、結論
第二節 維吾爾族鬥石雞項目的專題研究
專題研究一維吾爾族鬥石雞的社會形態學研究
一、社會形態學概念的界定
二、維吾爾族鬥石雞特點與曆史
三、維吾爾族鬥石雞的組織過程
四、維吾爾族鬥石雞的一般形態
五、維吾爾族鬥石雞因季節而異的形態
六、季節性變化的原因
七、影響
八、結論
專題研究二維吾爾族鬥石雞的文化人類學解讀
一、問題的提齣
二、研究方法
三、維吾爾族鬥石雞的特徵
四、維吾爾族鬥石雞與傳統鬥雞的區彆
五、維吾爾族鬥石雞的開展形式
六、結語
第三節 塔吉剋族犛牛叼羊田野調查報告
一、前言
二、研究對象
三、研究方法
四、塔吉剋族民族曆史與文化研究
五、塔吉剋族犛牛叼羊的組織形式研究
六、塔吉剋族犛牛叼羊項目器物研究
七、塔吉剋族犛牛叼羊項目的傳承與保護研究
八、塔吉剋族犛牛叼羊的社會形態學研究
九、結論
十、建議
第四節 維吾爾族葫蘆人絆跤項目研究
一、前言
二、研究對象
三、研究方法
四、外研究現狀分析
五、維吾爾族葫蘆人絆跤的發展現狀
六、維吾爾族葫蘆人絆跤的曆史起源研究
七、維吾爾族葫蘆人絆跤項目的器物研究
八、維吾爾族葫蘆人絆跤的傳承與保護研究
九、結論與對策
第五節 維吾爾族且力西研究
一、前言
二、研究對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基本觀點和創新之處
五、研究現狀
六、維吾爾族且力西研究意義
七、且力西的起源
八、維吾爾族且力西的價值研究
九、且力西的種類與比賽規則
十、現代競技且力西的發展現狀與價值
十一、維吾爾族且力西的文化起源
十二、結論與建議
第六節 新疆锡伯族射箭研究
一、前言
二、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三、研究對象
四、研究方法
五、新疆锡伯族射箭研究現狀
六、新疆锡伯族射箭項目發展現狀
七、新疆锡伯族射箭項目的器物研究
八、新疆锡伯族射箭項目的傳承與保護研究
九、結論與建議
第七節 維吾爾族麯棍球田野調查報告
一、前言
二、研究對象
三、研究方法
四、維吾爾族麯棍球的研究現狀
五、維吾爾族麯棍球的曆史起源研究
六、維吾爾族麯棍球組織形式
七、維吾爾族麯棍球的器物研究
八、維吾爾族麯棍球的傳承與保護研究
九、結論與建議
第八節 塔吉剋族馬球田野調查報告
一、前言
二、研究對象
三、研究方法
四、馬球的研究現狀
五、塔吉剋族馬球的研究現狀
六、塔吉剋族馬球的曆史起源
七、塔吉剋族馬球的組織形式
八、塔吉剋族馬球的傳承與保護路徑研究
九、結論與建議
第五章 討論與思考
節 討論
一、研究方法的討論
二、研究理論的討論
三、研究內容的討論
第二節 思考
一、製定研究計劃的思考
二、研究團隊建設的思考
三、研究成果的思考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介紹
錢建東,男,漢族,1980年齣生於新疆博樂市。本科(2000—2004)和碩士(2006—2009)就讀於新疆師範大學,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現就讀於新疆師範大學民族學專業,在讀博士生。2009年留校,現任新疆師範大學體育學院教師,一直以來以人類學民族誌的視角,從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與保護的角度研究新疆少數民族體育文化遺産,探討少數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認定製度,少數民族體育文化遺産器物及非物質文化遺産數據庫建設等問題。已發錶學術論文9篇,主持同傢級課題1項,參與罔傢級課題1項。
文摘
序言
章 課題的提齣
節 課題提齣的目的
第二節 課題提齣的背景
一、課題提齣的社會背景
二、課題提齣的學術背景
第二章 課題研究的設計
節 課題研究的目標和內容
一、課題研究的目標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
第二節 課題研究對象的選擇
一、研究對象選擇的原則
二、影響研究對象選擇的因素
第三節 課題研究采用的方法
一、文獻資料法
二、田野調查法
三、訪談法
四、個案研究法
五、比較分析法
第三章 課題研究的實施
一、查閱資料(2013年6月——2013年10月)
二、實地調研(2013年8月——2015年8月)
三、數據和資料整理(2013年10月——2015年9月)
四、論文撰寫(2013年11月一2015年12月)
五、撰寫研究報告(2014年12月——016年5月)
第四章 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節 哈薩剋族多依布研究
一、哈薩剋族多依布起源研究
二、多依布規則研究
三、多依布的保護與傳承研究
四、結論
第二節 維吾爾族鬥石雞項目的專題研究
專題研究一維吾爾族鬥石雞的社會形態學研究
一、社會形態學概念的界定
二、維吾爾族鬥石雞特點與曆史
三、維吾爾族鬥石雞的組織過程
四、維吾爾族鬥石雞的一般形態
五、維吾爾族鬥石雞因季節而異的形態
六、季節性變化的原因
七、影響
八、結論
專題研究二維吾爾族鬥石雞的文化人類學解讀
一、問題的提齣
二、研究方法
三、維吾爾族鬥石雞的特徵
四、維吾爾族鬥石雞與傳統鬥雞的區彆
五、維吾爾族鬥石雞的開展形式
六、結語
第三節 塔吉剋族犛牛叼羊田野調查報告
一、前言
二、研究對象
三、研究方法
四、塔吉剋族民族曆史與文化研究
五、塔吉剋族犛牛叼羊的組織形式研究
六、塔吉剋族犛牛叼羊項目器物研究
七、塔吉剋族犛牛叼羊項目的傳承與保護研究
八、塔吉剋族犛牛叼羊的社會形態學研究
九、結論
十、建議
第四節 維吾爾族葫蘆人絆跤項目研究
一、前言
二、研究對象
三、研究方法
四、外研究現狀分析
五、維吾爾族葫蘆人絆跤的發展現狀
六、維吾爾族葫蘆人絆跤的曆史起源研究
七、維吾爾族葫蘆人絆跤項目的器物研究
八、維吾爾族葫蘆人絆跤的傳承與保護研究
九、結論與對策
第五節 維吾爾族且力西研究
一、前言
二、研究對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基本觀點和創新之處
五、研究現狀
六、維吾爾族且力西研究意義
七、且力西的起源
八、維吾爾族且力西的價值研究
九、且力西的種類與比賽規則
十、現代競技且力西的發展現狀與價值
十一、維吾爾族且力西的文化起源
十二、結論與建議
第六節 新疆锡伯族射箭研究
一、前言
二、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三、研究對象
四、研究方法
五、新疆锡伯族射箭研究現狀
六、新疆锡伯族射箭項目發展現狀
七、新疆锡伯族射箭項目的器物研究
八、新疆锡伯族射箭項目的傳承與保護研究
九、結論與建議
第七節 維吾爾族麯棍球田野調查報告
一、前言
二、研究對象
三、研究方法
四、維吾爾族麯棍球的研究現狀
五、維吾爾族麯棍球的曆史起源研究
六、維吾爾族麯棍球組織形式
七、維吾爾族麯棍球的器物研究
八、維吾爾族麯棍球的傳承與保護研究
九、結論與建議
第八節 塔吉剋族馬球田野調查報告
一、前言
二、研究對象
三、研究方法
四、馬球的研究現狀
五、塔吉剋族馬球的研究現狀
六、塔吉剋族馬球的曆史起源
七、塔吉剋族馬球的組織形式
八、塔吉剋族馬球的傳承與保護路徑研究
九、結論與建議
第五章 討論與思考
節 討論
一、研究方法的討論
二、研究理論的討論
三、研究內容的討論
第二節 思考
一、製定研究計劃的思考
二、研究團隊建設的思考
三、研究成果的思考
參考文獻
後記
作為一個對曆史文化充滿好奇的讀者,我常常會尋找那些能夠深入挖掘地域特色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書籍。最近,我偶然翻閱瞭一本關於“某地少數民族體育文化遺産研究”的書,雖然我對書的具體內容無法細緻展開,但光是這本書的齣現,就足以勾起我對此類研究的極大興趣。要知道,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生存智慧和生活方式,而體育文化作為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往往承載著曆史的記憶、社會的變遷以及民族的精神內核。想象一下,在廣袤的土地上,那些古老的賽馬、摔跤、射箭等技藝,如何在代代相傳中保留其原始的魅力,又如何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中尋求新的生命力。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窺探這些寶貴遺産的窗口。我期待著書中能夠展現齣這些體育項目背後蘊含的豐富故事,比如它們是如何起源的,在不同曆史時期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又如何與當地的宗教信仰、節日慶典、生活習俗緊密相連。我更希望能看到研究者們如何通過田野調查、文獻梳理等方式,將這些零散的信息整閤起來,形成一套係統性的研究成果,讓這些瀕臨失傳的文化瑰寶得以被更多人瞭解和珍視。這樣的書籍,不僅是對過去的迴溯,更是對未來的啓示,它提醒我們,在快速發展的時代,不應忘記那些滋養我們的根源。
評分作為一名對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領域有一定瞭解的讀者,我一直對那些深入探究特定族群社會文化的研究報告抱有極大的熱情。最近,我注意到一本關於“某地少數民族體育文化遺産”的著作,這本書的書名就立刻吸引瞭我的注意力。在我看來,體育活動不僅僅是簡單的身體運動,它們往往是社會文化結構、價值觀、身份認同以及人與人之間互動模式的縮影。這本書的研究方嚮,無疑觸及到瞭一個非常迷人的領域。我推測,書中會詳細介紹該少數民族群體所特有的各種體育形式,這些形式可能與他們的曆史遷徙、經濟活動、宗教信仰、甚至是被動的軍事需求等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這些體育項目是如何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被塑造成獨特的文化符號,它們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又如何在節慶、儀式、婚喪嫁娶等社會活動中被賦予特殊的意義。此外,研究報告通常會深入探討這些體育文化遺産的傳承機製,以及它們在麵臨現代化衝擊時所經曆的挑戰與變遷。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為我們提供一個深入理解某個特定民族的窗口,讓我們看到一個民族在體育文化這根脈上生長的生命力。
評分我是一名熱愛閱讀、對社會科學研究報告充滿興趣的讀者。最近,我留意到一本名為《某地少數民族體育文化遺産研究》的書籍,雖然我沒有機會仔細翻閱其具體內容,但其研究的領域本身就極具吸引力。在我看來,體育活動不僅僅是一種身體的競技,更是一種深刻的文化現象,它往往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曆史記憶、社會結構、價值觀以及與自然環境的互動方式。本書的研究方嚮,正是對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進行深度挖掘。我推測,書中會詳細闡述該少數民族群體所傳承下來的各類體育活動,這些活動可能源於他們的生産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戰爭曆史,或是與其他民族的交流互動。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提供詳實的田野調查資料、曆史文獻的分析,以及對這些體育文化項目在社會生活中的功能和意義的深入解讀。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夠展現研究者們如何通過嚴謹的學術視角,揭示這些體育文化遺産的獨特性,它們在現代社會發展進程中所麵臨的挑戰,以及如何對其進行有效的保護和傳承,從而為我們提供一個理解不同民族文化獨特魅力的重要視角。
評分我是一個對地方史和民間藝術充滿好奇的讀者,總是喜歡挖掘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視的角落。最近,我注意到一本關於“某地少數民族體育文化遺産研究”的圖書,雖然我對具體的內文尚未有深入瞭解,但光是這個書名就足以讓我聯想到許多關於民族風情和傳統文化的想象。在我看來,體育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僅是身體的較量,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體現,一種曆史的積澱。我設想,這本書會像一位嚮導,帶我走進某個獨特的民族社區,去發現那些流傳已久的、富有地方特色的體育活動。可能是那些在山野間舉行的、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古老遊戲,也可能是那些在節日慶典上、充滿儀式感的比賽。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描述這些體育項目的規則、技藝、參與方式,以及它們背後所蘊含的民族價值觀和文化意義。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夠展現這些體育文化遺産在當下社會所麵臨的睏境與機遇,研究者們是如何通過科學的研究方法,將這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記錄下來、保護起來,並努力讓它們得以傳承和發展。這樣的書籍,對我而言,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瞭解多元文化的重要橋梁。
評分我對曆史文獻和民俗研究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偏愛那些能夠展現地方性、民族性文化特色的著作。最近,我關注到一本名為《某地少數民族體育文化遺産研究》的書籍,雖然具體的篇章內容我未曾深入瞭解,但書名本身就傳遞齣一種深沉的曆史厚重感和學術價值。在我看來,體育不僅僅是體能的比拼,更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它往往蘊含著一個民族的生活哲學、社會結構乃至於信仰體係。這本書的研究方嚮,正是觸及到瞭我一直以來所關注的文化研究的“活化石”——非物質文化遺産。我設想,書中必然會涉及一係列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體育活動,例如那些在特定節日或儀式中舉行的傳統項目,它們可能與祭祀、農耕、狩獵等活動息息相關,反映齣該民族與自然和諧相處、適應生存環境的獨特方式。書中對這些體育項目的起源、發展演變、技藝特點、規則以及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進行細緻的分析,無疑將是一場學術的盛宴。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紮實的田野調查資料和嚴謹的學術論證,幫助讀者理解這些體育文化遺産的價值,以及它們在維護民族認同、促進社會和諧方麵的作用。它應該是一本能夠喚醒我們對自身文化根源的重視,並引發對未來文化傳承之路深思的作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