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思考与争鸣:对中国武术发展的边走边思/中国武术文化丛书
定价:38.00元
作者:王岗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64421939
字数:
页码:22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思考与争鸣:对中国武术发展的边走边思/中国武术文化丛书》是按年编为内容分类的。全书共分十篇,是作者从2004年到2010年以来的对中国武术思考所集结的著作。其中前7篇是作者作为《武术科学》杂志主编时,所撰写的期刊卷首语;第八篇是作者近年来给《中华武术》所撰写的专题性短文和卷首语;第九篇则是集中了作者为WMA央视赛事所写的评论性文章;后一篇,则是与《搏击》杂志记者,易功夫网记者的对话访谈。主要内容则是紧紧围绕当下中国武术发展的问题所展开的力量思考。
目录
章 思考在公元201O年
一、“中国制造”“中国形象”与中国武术
二、中国武术当自强
三、中国武术应尽快转变发展方式
四、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文化宣官
五、习武是一种修行
六、中国武术是一门教化之学
第二章 思考在公元8009年
一、武术发展需要武术人自觉走进传统
二、武术创新应从传统文化谈起
三、中国武术创造力的思考
四、中国武术独特的修炼方式:心法
五、中国武术发展,必须关注它的文化主体性
六、中国武术传播的目的:文化
七、历史地理学意义下的武术研究
八、WMA的文化意义
九、对WMA竞赛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十、对中国武术属性问题的再思考
十一、中国武术发展应具备“文化大国”的气度
十二、中国武术与泰拳之争的文化隐喻
第三章 思考在公元2008年
一、中国武术发展:应该追求中国身份和中国面貌
二、传统文化:维系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根脉
三、礼: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核
四、中国武术从休闲到逍遥
五、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路径一一从文化话语权谈起
六、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大武术”认同观
七、回归传统,更需要认清传统
八、辉煌与落寞之间的文化情结
九、中国武术与奧林匹克运动
十、中国武术的当代研究不能“顾此失彼”
十一、中国武术发展呼唤偶像
十二、传统武术必须走进和融入消费社会
第四章 思考在公元2007年
一、发现“原点”,追溯“原点”
二、中国武术:一种具有强大核心竞争力的文化
三、文化自新:中国武术发展的必然
四、不战:中国武术与兵学谋略思想共同的理想境界
五、中国武术:技术与谋略的统一体
六、同源与殊途:武术与舞蹈的文化之路
七、时空之间
八、中华武术:一个被忽视的活态文化传统
九、中国武术的灵魂:思想文化
十、对学校武术教育问题的思考
十一、对“技击是武术本质特征”的另类思考
十二、关注拳种:实现文化教育与精神的发掘
第五章 思考在公元8006年
一、武术科学研究的历史、文化、社会学新视点
二、走大武术竞赛模式
三、中国武术发展与代价
四、甄别与考证:武术史研究的史料运用
五、宏观与微观:武术史研究的两条途径
六、武术史应该是世界的武术史
七、中国武术的传统回归
八、从“武技”到“中国武术”
九、发展武术与维护民族文化权利
十、中国武术发展:向前看,向后看
十一、中国武术发展呼唤理性
十二、关注传统武术传承的主体:人
第六章 思考在公元8005年
一、中国武术是一种文化
二、从“武术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说起
三、武术.和谐.社会
四、美的中国武术
五、中国武术与农耕文明
六、保护,是中国武术发展的正途吗
七、中国武术人口素质谈
八、传统武术的继承应从“短”字入手
九、武术运动的发展:远离现代西方竞技体育的程式
十、中国武术: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新语境
十一、中国武术发展中的历史转折
十二、顿悟的传统武术
第七章 思考在公元8004年
一、让我们一起同行
二、呼唤建立武术运动的评论机制
三、关注:学校武术“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
四、中国武术走向奥运的方略:保留与割舍
五、中国武术的文化力量
六、感悟是传统武学追求的高境界
第八章 思考在《中华武术》
一、换一种视角认识武术
二、“武林大会”告诉你什么
三、看传统武术
四、找回中国武术的文化话语权
五、中国武流星闪过的光亮一一李小龙带给我们什么
六、中国武术,离奥运有多远
七、高校武术状况调查
八、武术发展需要传媒支持,传播武术需要大众支持
九、对处在“拐点”中的中国武术发展思考
十、竞技武术套路发展需要武术人眼光向下
十一、武术的发展走进了“大空间”时代
十二、中国武术与跆拳道
十三、竞技武术套路发展需要“偶像”
十四、中国武术绝不该以“击倒”“KO”对手为评价标准
十五、中国武术发展的脚步越走越坚实
十六、中国武术研究院应该对中国武术发展有作为
第九章 思考在WMA的元年
一、WMA:中国武术职业联赛的使命
二、个性化,是WMA的生命线
三、关于WMA竞技技法选择的思考
四、WMA从文化和技术中寻找“搭手”的意义
五、看WMA的文化意义践行“武德至上”原则
六、WMA与其他格斗类项目的不同在哪里
七、WMA应该精彩,但还需要时间
八、WMA:中国真正的体育赛事起航
第十章 思考在西次与记者的偶遇
一、关于武术“原点”问题的思考与对话
二、对中国武术是一种“修行”的对话
三、思考:中国武术市场开发之我见
作者介绍
王岗,男,1965年出生,山西临猗人。
2005年至2008年就读于上海体育学院,师从武术教育家邱丕相先生,获得博士学位。
2005年人才引进入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工作。
2008年被评聘为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
2010年7月,获得苏州大学“东吴学者”称号。
2014年10月,《中国武术文化要义)一书,获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2015年,1月入职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任教,被聘为“东湖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台作导师。
2017年被评聘为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
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重点项目2项。主持完成国家体育总局项目3项。
文摘
《思考与争鸣:对中国武术发展的边走边思/中国武术文化丛书》:
一、武术发展需要武术人自觉走进传统
今天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序幕已经拉开,弘扬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身为武术人,如何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坚定民族文化立场,确立民族文化自信,并在此基础上继承、创新、发展中国武术,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中国武术的发展要追求“王者气象”。
中国文化之所以具有王者气象、王者风范,其显著的特征:其一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对自己的文化具有强大的文化自信力,其二是在自己文化的发展、成形和确立的过程中对其他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自信表现在深信中国的文化传统不会被外来文化同化、吞没;包容表现在不排斥外来的有益文化。历史上,少数民族入住中原之后,其统治者都用仰视的形态看待中原文化。我们今天发展中国武术是否具备这种文化自信,中国武术在外来体育特别是西方奥林匹克运动面前,是否还有这方面的自信,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就当下中国武术的世界传播来看,外国人对正宗的中国武术其实是非常仰慕的,它们迫切需要通过中国武术的学习和体验来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武术没有必要为“走出去”而迎合外国人、迎合“体育化”的口味来削足适履,失去自己的风格。中国武术就是中国武术,不是奥林匹克运动项目,这一点很重要。
中国武术有自己的程式,而这种程式与西方体育的程式是不同的。就像中医和西医一样,程式不同,诊断和医治的理念就不同。中国武术的程式是追求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不是量化的,不是可比的,更不是同一的。现在很多人存在一种倾向,就是站在同一的“体育立场”,以西方的体育理论作为出发点,来评价中国武术,改造中国武术,这无疑是南辕北辙。中国武术的发展应该从中国文化本体出发,而不是拿着别人的理论生搬硬套。
作为身体语言的中国武术,尽管有着“体育”的生物功能价值,但中国武术所关注的生物功能是有自身特殊的“韵味”的。这个不同于西方“体育”的韵味,应该是中国武术继续存在的大理由。保持中国武术独特的“韵味”,才是中国武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核心所在。中国武术当今的发展就像中国画当今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样,“齐白石寥寥几笔就让人回味无穷,原因在于他的笔墨原汁原味,有味道。而现在一些创作者,出发点是西化的,没有中国传统的味道,毫无艺术魅力可言”。中国武术当今的发展,的确已经很难找到中国味道,所以,很多人认为中国武术的当代化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作为身体语言的中国武术,尽管是通过肢体运动来实现其价值、意义的表达,但中国武术所实现的价值和意义的表达方式是有其显著的“风格”的。风格是多样性的体现,没有了多样性,所谓的“风格”就不存在了。中国武术的风格不仅表现不同流派拳种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而且还表现在同一拳种流派内部的风格不同。风格是构成中国武术博大精深的核心要素。中国武术的风格形成是因为多元化的目的追求才形成的,中国武术的风格是建立在继承和积累为基础的。中国武术的风格是千锤百炼、天长地久才可修得的。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武术改良,应该说是具有风格特征的。如山西的查拳风格,陕西的红拳风格,上海的华拳风格一样,因为那个时期的教练员都从前辈那里学到了很多的传统,而当今的武术教练员又有几人具有传统的烙印。中国武术当今的发展由于目的的性,使得风格多样的中国武术没有了风格可言;中国武术当今的发展由于运动化的特殊改良,使得很多的武术人根本没有时间潜心继承和积累。我们根本没有机会去先辈那里学到一点东西,更没有很好地将先辈们的传统遗存揣摩透彻。也就是说,当今的中国武术发展根本没有经过一个“临帖”的过程,所以,也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风格。中国武术的“临帖”,就是要从传统武术出发,就是要效法古人和先前。这一点是中国的戏曲、书画界长期推崇的做法,应该成为我们中国武术界学习的榜样。
……
序言
这本书的名称,“满58包邮”的提示,让我感觉到一种触手可及的亲切感,仿佛这并非一本遥不可及的学术巨著,而是希望与广大武术爱好者共同探讨的良师益友。而“思考与争鸣:对中国武术发展的边走边思”这部分标题,更是直接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求知欲。在当下,对于中国武术的未来发展,存在着太多不同的声音和观点。有些声音强调传承,有些声音呼唤创新;有些声音注重技击,有些声音偏重养生。这些“争鸣”之处,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又该如何理解?“边走边思”这个词,给我一种非常生动的画面感:作者并非站在岸边旁观,而是身处武术发展的洪流之中,在不断的实践、体验和反思中,梳理出清晰的思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中国武术在历史长河中演变的逻辑,解释那些看似矛盾的现象,并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思考。尤其希望能看到作者对于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定义和推广中国武术的独到见解。
评分翻开这本书的书名,首先映入眼帘的“满58包邮”这样的字样,反而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有了更多的期待,它暗示了一种亲民的态度,一种愿意将知识和思考普及开来的愿望,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论调。而“思考与争鸣:对中国武术发展的边走边思”这个副标题,更是直击了中国武术发展过程中一些核心的、甚至有些敏感的问题。我对武术的理解,更多停留在影视作品和一些零散的传说中,对于它在现实中的发展轨迹,以及它所面临的挑战,知之甚少。因此,我非常渴望能够通过这本书,了解那些不为人知的“争鸣”之处。作者是如何看待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的差异的?在推广武术的过程中,又存在着哪些观念上的冲突和争论?“边走边思”的表述,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种对未来的展望,一种在前进中不断反思和调整的态度。我希望书中能够有作者对于中国武术如何才能真正地走向世界,如何才能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同时,获得更广泛的认可的深入探讨。
评分这本《中国武术文化丛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学者的严谨和对实践的反思。“满58包邮”的定价策略,倒是让普通武术爱好者也能轻易接触到这样一本深入探讨武术发展历程的书籍,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我一直对中国武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市面上充斥着各种“速成”、“秘籍”的宣传,让人不禁怀疑其真实性和价值。然而,这本书的副标题“思考与争鸣:对中国武术发展的边走边思”,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这不仅仅是介绍套路招式,而是带着思考,带着对过往与未来的审视。想象一下,一位武术大家,在多年的习练与教学之后,停下脚步,回顾这条布满荆棘与荣光的道路,梳理其中的得失,辨析流派间的差异,甚至勇于挑战那些约定俗成的观念。这种“边走边思”的态度,本身就极具价值。它预示着这本书不会是简单的历史回顾,更不会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思想碰撞,是对中国武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自己位置的深刻探索。我期待书中能看到作者对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创新之间关系的独到见解,以及他对现代体育化、商业化浪潮下武术面临挑战的分析。
评分不得不说,当我看到“中国武术文化丛书”这个系列名称,再结合它“思考与争鸣”的副标题,立刻激起了我想要深入了解的冲动。我对武术的理解,一直以来都停留在一些表面的认知,比如拳法、器械,以及一些历史故事。但这本书似乎更着眼于武术的“魂”和“根”。“边走边思”这个词,就给我一种非常踏实的感受,仿佛作者并非坐在书斋里闭门造车,而是真正地深入到武术的实践者群体中,在与人交流、在教学相长中,不断地提炼和升华自己的认识。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论述那些关于武术传承的“争鸣”之处?是关于真传与伪传的界限,还是关于技击性与表演性的取舍?抑或是不同地域、不同门派之间在技艺和理念上的差异与融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清晰的脉络,帮助我理清这些复杂而又迷人的问题。同时,“文化丛书”的定位,也暗示了这本书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而会深入探讨武术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以及其在社会变迁中的角色演变。这种多维度的视角,对于全面理解中国武术的价值,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我反复看了几遍,越品越有味道。“满58包邮”的温馨提示,让我想象着书中的内容,或许也带着一种亲切而朴实的智慧,并非高高在上,而是贴近大众的思考。当今社会,许多传统文化似乎都在面临着如何与时代接轨的困境,中国武术自然也不例外。而“思考与争鸣”这几个字,恰恰点出了这种时代背景下的必然性。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触及那些关于武术发展的争议性话题。例如,在竞技体育日益流行的当下,一些传统武术的实战价值是否被削弱?又或者,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武术是否正在失去其原有的精髓?作者是否会提出一些大胆而又富有建设性的观点,来回应这些普遍存在的疑问?“边走边思”的表述,更是让我联想到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视角,而非停滞不前的陈述。我希望作者能够分享他在实践中观察到的、在与他人交流中听到的真实案例,通过具体的例子来阐述他的思考,这样才能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并从书中获得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