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消隐与回归:中国武术发展的批判与反思/中国武术文化丛书
定价:42.00元
作者:王岗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64421953
字数:
页码:25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消隐与回归:中国武术发展的批判与反思是按照篇为内容分类的。
《消隐与回归:中国武术发展的批判与反思/中国武术文化丛书》共分七篇,每篇三章共21章。从问题意识出发,按照“认知与发现、变迁与离异、媒体与问题、传播与启示、产业与消费、批判与选择、回归与启航”的顺序,就中国武术发展成就、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关键词:中国武术;发展;成就;问题;对策;选择;路径。
目录
章 认知与发现
节 传统武术。现代武术.竞技武术
第二节 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中华文化品牌
第三节 第三只眼睛发现中国武术发展问题
第二章 变迁与离异
节 中国武术:从“荣耀之身”到“尴尬之境”的离异
第二节 中国武术:从“草根文化”到“符号文化”的变迁
第三节 中国武术: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武术的生存“困境”
第三章 媒体与问題
节 近代媒介嬗变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研究
第二节 武术传播中媒体的作用及偶像缺失的原因
第三节 传播学视野中央视“武林大会”的文化力
第四章 传播与启示
节 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的成就、问题及对策
第二节 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存在的核心问题:理念缺失
第三节 奥林匹克运动世界传播对中国武术世界化的启示
第五章 产业与消费
节 消费社会中中国武术的发展与研究
第二节 少林武术品牌化形成的策略与方法
第三节 聚焦武术产业:成就.问题.对策
第六章 批判与选择
节 中国武术发展的当代抉择:“求同乎”与“求异乎”
第二节 中国武术的发展必须思考:要“面子”还是要“里子”
第三节 中国武术发展的必然选择:从“体育”走向“文化”
第七章 回归与起航
节 中国武术发展必须厘清: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
第二节 中国武术发展“顶层设计”中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
第三节 “大武术观”视域下的中国武术发展选择路径研究
作者介绍
王岗.男,1965年出生,山西临猗人。
2005年至2008年就读于上海体育学院,师从武术教育家邱丕相先生,获得博士学位。
2005年人才引进入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工作。
2008年被评聘为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
2010年7月,获得苏州大学“东吴学者”称号。
2014年10月,《中国武术文化要义)一书,获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2015年,1月入职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任教,被聘为“东湖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台作导师。
2017年被评聘为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
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重点项目2项。主持完成国家体育总局项目3项。
文摘
《消隐与回归:中国武术发展的批判与反思/中国武术文化丛书》:
从历史学的分期方法来看,简单地将武术分为“传统武术”与“现代武术”显然是不科学的。应该承认,从战争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之间的武术发展,是现代武术形成的。从体育史的视角出发,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人接受西方体育的发韧应追溯到战争。战争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历史研究的特定时期。尽管这一时期中国武术的传统性仍保持得近乎,但在西方体育的简单化、科学化、娱乐化的影响下,部分武术的改良已经开始。以马良所创造的“新武术”,徐一冰所倡导的学校武术,南京、重庆中央国术馆所教习的武术内容及比赛项目、形式等,都可以找到西方体育、现代武术的影子,武术的体育化应该说发端于这一时期。尽管这一时期的武术发展,传统武术仍占据着武术传播中的主流地位,但体育化的武术发展已初见端倪。或者说它的体育化程度已经真实地存在。从新中国成立前的两大武术传播组织的名称我们就可见一般,“中央国术馆”更名为“中央国术馆国术体育专科学校”“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霍元甲所创办的“精武体育会”等,在某种程度上,都不言自明地告诉人们,武术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已经融进了西方体育的思想。也许它酌融入不很显著,所占文化份额相对较低,但武术的准现代化已经开始,并开始触动真正的传统武术发展。
这一时期的武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近代武术的发展基本形成传统武术占主导地位,且武术的发展出现准现代武术的形态。其表现形态是武术教育逐渐普及化,武术竞赛公开化,武术组织分层化。
现代武术的完全产生,应归属于新中国的成立。当传统武术渐渐地从社会中的游离发展状态整合为一种普遍的身体教育的内容后,当传统武术从社会的底层文化逐渐地成为大众文化的内容时,当武术的神秘不再是中国人的活命术后,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武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由于武术特有的民族特性,作为中国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深深地打上了行为的烙印。举国发展体育为武术的发展创造了“普及、提高”的良好环境。但由于这个良好的环境是在西方体育运动的语境下形成的,所以武术的发展就逐渐地开始向武术运动的方向靠拢。
西方体育运动思想在不断地促进着武术的改良。为了使武术的发展与西方体育运动在我国的发展同步进行,为了武术更全面地普及,国家体育管理部门从西方体育运动简单化、规范化的角度出发,先后组织体育界、武术界的专家于1957年编写了面向不同层次人群习练的武术套路22个。这次武术的改革,其核心是武术完全进入体育化发展轨道。运动的武术由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历程。建立在西方体育运动标准下的武术改革,一方面满足着大众体育锻炼的需求,成为至今为止公园广场群众体育锻炼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学校武术的发展也开始进入内容统一化、教学程式化的发展阶段;其三,是极大地加快了武术竞赛活动的开展,即建立了在西方体育运动模式下的武术竞赛体制。在规范化的前提下,武术运动开始步人统一标准下的奥林匹克运动竞赛模式。这一模式直接对后来武术的竞技体育化、奥林匹克运动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催化作用。从20世纪的50年代末期开始,现代武术就历史地走进武术发展的主导地位。随之而来的是传统武术开始从历史长河中渐渐地退出武术主流文化的境遇中,成为武术发展中的配角。
当大众武术、学校武术和竞技武术成为现代武术发展场景中的主要角色后,围绕着武术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出台,竞技武术在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的挟裹中,在举国体制的牵引下,越来越体育运动化。在此基础上的竞技武术的发展,逐渐地甩掉传统武术改良后的学校武术和大众武术的成果,独军崛起地形成一花独秀之态,改良着,发展着。
分道扬镳的武术发展,其分道的大诱因是文化的“纯洁”与“不纯洁”,是完全的“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异化”问题。传统武术、近代武术、现代武术是一个过程,今天的武术仍存在着传统武术、近代武术和现代武术三种形式,只是由于历史的背景发生变化,使得各个形态的武术在武术发展中所占的份额的多少发生了倒置的变化而已;只是三者的传播人群和数量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而已。传统仍在其自身的文化圈中进化着,近代的也在流传着,只是现代的发展速度更加快捷了而已。而现代武术中的竞技武术运动在作为武术发展的榜样作用后,则离我们传统文化的距离越来越远,离西方体育运动文化越来越近而已。
……
序言
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批判与反思”这几个字,让我产生了一种探究的欲望。我一直对中国武术抱有敬畏之心,但同时,我也观察到一些变化,比如一些传统武术似乎越来越少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而被一些更加“现代化”的搏击形式所取代。这让我不禁思考,这是否就是所谓的“消隐”?而“回归”又是指什么?是回归到那些古老的拳谱和训练方法,还是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武术新的生存之道?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脉络,揭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我也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武术“消隐”的具体证据和原因分析,并且能够提出一些关于如何实现“回归”的富有建设性的观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武术的表层理解。
评分我对中国武术的了解,主要来自于电视上的功夫表演和一些零星的武术书籍。一直以来,我都觉得中国武术博大精深,但同时也感到它似乎有些“神秘”和“遥远”。“消隐与回归”这个主题,听起来就充满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紧迫感。我不知道作者的“批判”会指向哪里,是那些曾经辉煌的流派,还是当下流行的某些练习方式?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武术”的,它仅仅是套路和招式,还是包含着更深层次的身体智慧和哲学理念?“回归”又意味着什么?是回到古代的战场,还是找到在现代社会中的独特价值?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一些历史文献的考证,以及对当代武术现状的细致描绘。我更希望作者的笔触能够温和而有力,既能让人警醒,又能给予希望,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否定。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吸引了我。“满58包邮”这个电商的促销语,直接触及了我作为普通消费者的心理,让我觉得这或许是一本门槛不高、内容贴近大众的书籍。而“消隐与回归:中国武术发展的批判与反思”这一部分,则激起了我对中国武术现状的好奇。我一直对武术抱有浓厚的兴趣,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感觉很多传统的武术精髓似乎正在逐渐淡化,甚至是被一些表演性质的“武术”所取代。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这种“消隐”现象的,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又是什么样的“回归”才是真正符合武术发展的方向?“中国武术文化丛书”的标签,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停留在技击层面,而是会深入探讨武术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历史渊源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文化意义。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帮助我理解中国武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甚至能启发我对自身习练武术的思考。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问题,而不是流于表面。
评分“满58包邮”的营销方式,让我联想到一些市面上泛滥的武术教程,很多都打着“速成”、“秘籍”的旗号,内容却空洞无物。但“消隐与回归:中国武术发展的批判与反思”这个副标题,又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并非如此。它似乎更像是在探讨一个更深层、更学术的命题。我对于“消隐”的理解,可能更偏向于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下,人们对于长期、艰苦的武术训练的投入意愿下降,导致一些传统技艺后继无人。而“回归”,我猜想可能是在探讨如何在现代科技、体育理念的背景下,重新发掘和传承武术的价值。我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批判”的,是指出武术在商业化、表演化过程中的弊端,还是对其在民族认同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进行反思?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的视角,让我重新认识中国武术,理解它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以及它在我们当下社会中的意义。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名字,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经典的武侠小说和电影画面。然而,“批判与反思”这几个字,却又让我的期待带上了一层更深的思考。我一直认为,任何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自我审视和调整,武术自然也不例外。在过去,武术曾是中国人强身健体、保家卫国的象征,承载了无数的民族情感。但如今,它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真的在“消隐”,还是以另一种形式在“回归”?我很好奇作者对于“消隐”的具体定义,是技艺的失传,还是其精神内涵的式微?而所谓的“回归”,又是指向何方?是重拾传统套路,还是在现代搏击规则下寻找新的出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有力的论据和独到的见解,而不是空泛的感叹。我期待作者能够触及一些争议性的话题,敢于揭示武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帮助武术找到更健康、更有生命力的发展道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