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近代国人对西方体育认识的嬗变:(1840~1937)
定价:43.0元
作者:张晓军著
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68103183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通过梳理1840年到1937年这一历史时期,近代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对于西方传入的体育活动认识与理解的变化过程,来分析与解释当前我国各种体育观念形成的历史原因,并进一步以西方体育为切入点来探讨近代以来我国对西方文化的移植以及本土化的相关问题。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一本让人深思的著作,它并没有简单罗列西方体育的传入过程,而是试图深入剖析“国人”——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群体,在面对西方体育这一全新概念时的思想转变。从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这近一个世纪的时光,是中国社会经历巨变的时期,也是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激烈碰撞的时期。西方体育,作为一种前所未有的身体文化和价值体系,是如何一点一滴地渗透进国人的意识,又是如何被解读、被接纳、被改造,乃至被排斥,本书似乎在细细梳理这些复杂而微妙的脉络。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国人,他们对西方体育的认知差异。例如,晚清士大夫们最初或许将其视为奇技淫巧,或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而到了民国时期,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体育是否又被赋予了“强种救国”的时代使命?书中对于“认识的嬗变”这一核心概念的解读,无疑是关键。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减,更关乎价值观的重塑,思维方式的革新。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大量的史料,比如当时的报刊、书籍、个人日记、官方文件等,来印证和阐述这一“嬗变”的过程,让读者能够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思想的涌动。比如,初期对西方体育的介绍,是零散的、片面的,还是有系统性的引入?当时的国人又是通过何种渠道接触到这些信息?是传教士的引入,还是出洋考察的官员?这些细节的呈现,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同时,我也好奇,在西方体育的引入过程中,是否也伴随着对其背后文化、哲学理念的传播,这些理念又如何与中国传统的身体观念(如养生、武术等)发生对话或冲突?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够揭示出,一个民族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其内部认知如何发生动态的演变,这种演变并非单向接受,而是包含着复杂的互动、理解、误读、甚至抵抗。
评分我对这本书最感兴趣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把“西方体育”简单地看作是一个固定的、不变的符号,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动态的历史语境中,去考察“国人”的“认识”是如何发生“嬗变”的。1840年到1937年,这近百年的时间跨度,正是中国近代史的风云激荡之年。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从封建王朝的倾覆到民国的建立,每一个历史节点都可能对国人看待西方事物的眼光产生深刻影响。西方体育,作为一种源于西方文明的身体实践和文化载体,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最初是以何种面貌进入中国?是被视为一种娱乐方式,一种军事训练手段,还是一种教育理念?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国人的理解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是逐渐认识到其健身强体的作用,还是将其与民族复兴、国家强盛联系起来?书中对于“嬗变”的刻画,如果能够展现出这种认知的层次性、复杂性和阶段性,那就非常有价值。我期待作者能够运用丰富的史料,去描绘不同时期、不同群体对西方体育的多元认知。例如,晚清时期,或许只有少数精英阶层能够接触到西方体育的概念,他们的认知可能充满着猎奇和误解。而到了民国,随着新式教育的推广,体育课程进入学校,普通民众也可能通过报纸、体育赛事等途径,对西方体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种从少数到多数,从模糊到清晰,从片面到全面的认识过程,正是“嬗变”的具体体现。书中对于这一过程的细致描摹,将有助于我们理解西方体育如何在中国生根发芽,并最终成为中国现代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进一步,作者是否也探讨了国人对西方体育的认识,如何受到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潮的影响?例如,在民族危机加剧的年代,体育是否被赋予了更强的民族主义色彩,成为“以体育强国”的工具?这些深层的互动关系,如果能在书中得到深入的挖掘,那么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将大大提升。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近代史和体育史都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对这本书的标题《近代国人对西方体育认识的嬗变:(1840~1937)》感到非常好奇。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体育史的书,更是试图探讨一种文化观念的演变过程。1840年,这是一个被国人铭记的耻辱年份,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而1937年,则是全面抗日战争爆发的前夕,一个充满民族危机的时代。在这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体育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也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它的足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在这个剧烈变革的时代,国人是如何看待西方体育的?是将其视为一种奇技淫巧,一种西方侵略的文化前奏,还是将其看作一种能够强身健体、救亡图存的良方?“认识的嬗变”这个词非常关键,它意味着国人的认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从无知到知晓,从排斥到接受,从模仿到融合的过程。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报刊杂志、回忆录等资料,生动地展现这一“嬗变”的具体表现。例如,早期对于西方体育的介绍,可能是零散的、模糊的,甚至是带着偏见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留学生的回国,随着体育活动的开展,国人对西方体育的认识是否逐渐变得清晰、全面?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群体(如官员、士绅、知识分子、学生、普通民众等)对西方体育的认知差异的呈现,将使本书更具深度。我尤其关注,在国人认识西方体育的过程中,是否也伴随着对自身传统身体文化(如武术、养生等)的反思与比较?这种内部的反思与外部的引入,是如何共同塑造了近代中国体育面貌的?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够揭示出,一个古老的文明在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时,其内在的认知机制是如何被激活、被重塑的,从而为我们理解中国近代文化的转型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
评分读到这本书名,我立刻被它所吸引:《近代国人对西方体育认识的嬗变:(1840~1937)》。这个题目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历史思考。1840年,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西方文明如潮水般涌入,其中也包括了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而1937年,中国已是风雨飘摇,抗日战争的烽火即将燃起。在这短短的不到百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那么,国人对于“西方体育”这个概念,是如何从最初的陌生、好奇,乃至排斥,逐渐走向理解、接受,甚至将其融入自身文化体系的呢?“认识的嬗变”这四个字,点明了本书的核心命题。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大量的史料,为我们描绘出这一认知转变的复杂而精妙的过程。这本书或许不会仅仅停留在对体育器材、规则的介绍,而是会深入探讨,当西方体育的概念传入时,它所携带的西方文化理念、身体观、教育观,是如何与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发生碰撞、融合,甚至冲突的。我很好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群体,例如晚清的士大夫、民国的知识分子、普通的民众,他们对西方体育的理解是怎样的?是将其视为一种“奇技”,一种“洋玩意儿”,还是将其看作是“强国健种”的必由之路?书中是否会揭示出,在某些历史阶段,西方体育的引入,也曾伴随着对自身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和反思?这种互动关系,对于理解近代中国体育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细腻的笔触,还原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细节,让我们能够触摸到思想的脉络,感受到国人在面对新事物时的挣扎、探索与觉醒。本书的意义,或许就在于它能帮助我们理解,一个古老文明如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重新审视和建构自己的身体文化,这是一个关乎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近代国人对西方体育认识的嬗变:(1840~1937)》——让我充满了探究的欲望。它并非仅仅关于体育项目本身,而是将目光聚焦于“国人”这一主体,以及他们对“西方体育”这一外来文化的“认识”是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嬗变”的。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西方文明以一种粗暴的方式闯入,而1937年,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这近百年的风雨飘摇中,西方体育作为一种新的身体文化和生活方式,是如何被国人理解和接纳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这一“嬗变”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它是否会展现出,从最初的将西方体育视为“奇技淫巧”或“西洋玩意”,到后来将其与“强国健种”、“民族复兴”等宏大叙事联系起来的转变过程?书中是否会通过具体的史料,如当时的报刊、书籍、教育法令、体育活动记录等,来呈现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如知识分子、官员、青年学生、普通民众)对西方体育的多元认知和态度?我很好奇,在西方体育传入的过程中,是否也伴随着对中国传统身体文化(如武术、养生功法等)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比较、反思,甚至扬弃?这种复杂的互动,无疑构成了近代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本书的价值,可能在于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体育史的故事,而是在揭示一个民族在面对外来文明冲击时,其思想观念、文化认同是如何经历痛苦的挣扎、深刻的反思,并最终实现自我革新与重塑的宏大图景。这种对“认识”本身的研究,更能触及到文化变迁的本质。
评分我被这本书的名字深深吸引:《近代国人对西方体育认识的嬗变:(1840~1937)》。这个题目指向了一个非常宏大且引人入胜的学术议题:在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一个古老的民族如何理解和接纳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西方体育。1840年,中国在西方列强的炮火下被迫开放,国门之外的世界充满了未知与挑战;而1937年,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将中国推向了民族存亡的深渊。在这近一个世纪的动荡岁月中,西方体育的种子是如何在中国播撒,又如何生根发芽,最终改变了国人的身体观念和生活方式?“认识的嬗变”是本书的核心,我期待作者能够细致入微地描绘出这一转变的过程。它是否会展现出,从晚清时期士大夫们对西方体育的模糊认识,视其为奇技或军事辅助,到民国时期知识分子、教育家们将其与“国民素质”、“强种救国”的理念紧密结合,再到普通民众通过学校教育、体育比赛等途径逐渐熟悉和参与的过程?书中是否会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如当时的报刊杂志、个人日记、学术著作、官方报告等,来印证和阐释这一“嬗变”的各个阶段和不同面向?我尤其好奇,当西方体育的观念传入时,是否也引起了国人对自己传统身体文化(如武术、养生、戏曲表演中的身段等)的重新审视和评价?这种内部的对话和外部的借鉴,是如何共同塑造了近代中国体育的面貌?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够揭示出,在一个文化转型期,一种新的实践(体育)如何能够触及并改变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从而为我们理解中国近代的文化转型提供一个独特的、充满生命力的视角。
评分《近代国人对西方体育认识的嬗变:(1840~1937)》,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引人遐思的张力。它不仅仅是讲述体育史,更是在探究一种文化认知的历史变迁。1840年,是近代中国屈辱的开端,西方体育作为一种新的事物,开始零星地进入中国人的视野;而1937年,是民族危机的深重时刻,西方体育在此时的意义和价值,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认识的嬗变”是本书的核心,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梳理与分析,为我们呈现出这一动态过程。它是否会详细描绘出,从最初的将西方体育视为“奇技淫巧”或“西洋玩意”,到逐渐认识到其在健身、教育、乃至国家强盛方面的作用,再到最终将其内化为自身文化的一部分的曲折历程?书中是否会探讨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国人,他们对西方体育的认知差异?例如,晚清的官员、士绅,民国的留学生、教育家,以及普通民众,他们眼中的西方体育,是否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我好奇,当西方体育的观念传入时,是否也激发了国人对自己传统身体文化(如武术、养生、戏曲中的技艺等)的反思与重塑?这种东西方身体观念的碰撞与交融,对于理解中国近代的文化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的价值,也许就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看到,一个民族的认知是如何在历史的大潮中不断被塑造、被更新的,它展现的不仅仅是体育的演变,更是思想的解放与文化的进步。
评分当我看到《近代国人对西方体育认识的嬗变:(1840~1937)》这个书名时,我立刻被它所包含的深层历史意义所吸引。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体育项目的编年史,更是一部关于思想观念如何演变的深刻剖析。1840年,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西方体育作为一种前所未有的身体文化,开始零星地传入;而1937年,中华民族正经历着生死存亡的考验,体育在此时的意义,恐怕已非昔日可比。“认识的嬗变”是本书的核心,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翔实的史料,描绘出这一认知转变的复杂轨迹。书中是否会呈现出,从最初的将西方体育视为“奇技”、“西洋玩意”,到后来的将其与“强国健种”、“国民体质”等概念联系起来的转变?我尤其关心,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社会群体——例如,晚清的精英阶层、民国的知识分子、青年学生、乃至于普通民众——他们是如何理解和接受西方体育的?他们的认知是否存在差异,又是如何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我很好奇,当西方体育的理念传入时,是否也引发了国人对自身传统身体文化(如武术、养生功法等)的重新审视和评价?这种文化碰撞与融合,对于理解近代中国文化的转型至关重要。本书的价值,或许在于它能让我们看到,一个古老文明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其内在的认知结构是如何被挑战、被重塑,最终实现一种新的文化认同的。
评分《近代国人对西方体育认识的嬗变:(1840~1937)》——这个书名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深度。它没有简单地叙述西方体育如何进入中国,而是着眼于“国人”的“认识”如何发生“嬗变”。1840年,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西方体育作为一个陌生的概念,可能只在极少数人的视野中闪现;而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体育在民族危亡的背景下,可能被赋予了新的、更深层的意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展现出这一“认识的嬗变”过程。它是否会描绘出,从最初对西方体育的陌生、好奇、甚至误解,到逐渐认识到其健身、教育、乃至军事上的价值,再到将其与“强国健种”、“国民素质”等宏大目标联系起来的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书中是否会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如当时的报刊、书籍、教育政策、体育活动记录等,来印证和阐释这一“嬗变”的各个阶段和不同面向?我尤其想知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国人,他们对西方体育的认识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例如,晚清的士大夫、民国的知识分子、教育工作者、青年学生,以及普通民众,他们是如何理解和接受西方体育的?这种差异性,恰恰能展现出“认识的嬗变”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我好奇,在西方体育传入的过程中,是否也伴随着对中国传统身体文化(如武术、养生功法等)的反思与重塑?这种互动,对于理解近代中国文化的转型尤为重要。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揭示出,一个古老文明在面对现代化的浪潮时,其内在的思想观念是如何被激发、被重构的,从而为我们理解中国近代的文化发展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
评分我对《近代国人对西方体育认识的嬗变:(1840~1937)》这本书充满了期待。这个书名点明了核心的研究对象——“国人”——以及他们对“西方体育”这一外来文化概念的“认识”在1840年至1937年这一关键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嬗变”。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体育史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思想史、文化史的著作。1840年,鸦片战争的阴影笼罩,中国被迫走向近代化,而1937年,民族危亡的呼声震天。在这近百年间,西方体育作为一种新的身体文化,是如何被国人理解、接纳、甚至改造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这一“认识的嬗变”的具体表现和内在逻辑。它是否会细致地勾勒出,从最初的将西方体育视为“奇技”、“西洋玩意”,到逐渐认识到其在强身健体、教育救国方面的作用,再到将其与“国民素质”、“国家富强”等宏大叙事联系起来的复杂过程?书中是否会通过引证大量的历史文献,如当时的报刊杂志、学术著作、个人回忆录、教育政策等,来呈现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如知识分子、学生、官员、普通民众)对西方体育的多元认知和态度?我很好奇,当西方体育的观念传入时,是否也引发了国人对自身传统身体文化(如武术、养生功法等)的重新审视和评价?这种文化上的对话与互动,对于理解近代中国文化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够揭示出,一个民族的认知是如何在历史巨变的背景下,经历深刻的自我调整与文化整合的,从而为我们理解中国近代的文化发展轨迹提供一个更加细腻和深刻的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