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古礼律综论 高明士

中国中古礼律综论 高明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明士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中古礼律
  • 礼制
  • 法律思想
  • 社会史
  • 文化史
  • 高明士
  • 中国古代史
  • 制度史
  • 学术专著
  • 历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麦点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9237
商品编码:29797268902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中古礼律综论

定价:72.00元

作者:高明士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1001292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为作者多年研究的成果结集,站在“礼”与“律”为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立场上,既有礼义、法理的宏观阐释,又有制礼作乐、明法立典的制度考察,还有文献探赜、个案推究的细节考订,*终落实到法文化的定型及其特质,落实到中古国家与社会的基石所在。所论资料详实,引证赅博,颇富创见,自成体系,是近年来中古礼法领域*为重要的学术著作之一。

内容提要


二千多年来,中国朝代更迭不一,但在世界古文明中唯有中国独自延续至今,*主要的因素,当是传统文化能够长期保持优势。这个优势文化的基本要素,即本稿所指出的礼、律。从这个观点而言,近代以来的危机,*严重的应该是丧失文化优势,此事才是关系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脉。基于此故,对传统文化要从事学术研究时,如何还原其历史真面貌,成为研究者的首要课题。本书作者首由教育史入手,接着推展法制史研究,就是由于此故。但追根究柢,必须寻找传统文化之核心价值所在,作者着重礼、律,而且重视其形成时期,也就是隋唐时期,其因在此。本稿是体现了二十多年来高明士先生潜心研究的成果,乃其集大成之作:上溯先秦,下至隋唐,详细阐述了礼法演变的关键环节,同时又不乏细微之处的突破,例如对唐律和开元礼举重若轻的把握;此外,本书更是结合中古史学界和法史学界对天圣令的研究,独辟蹊径的勾连唐宋变革的时代大问题,做出了创新性的解释,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们对中古时期的理解。

目录


作者介绍


高明士,1940年生于台湾中清水。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毕业、日本东京大学文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任,台湾大学教育学程中心主任,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韩国汉城大学国史学科研究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名誉教授。著作:《东亚教育圈形成史论》(2003)、《东亚古代的政治与教育》(2004)、《中国中古的教育与学礼》(2005)、《中国中古政治的探索》(2006)、《东亚传统教育与法文化》(2007)、《律令法与天下法》(2012)等书,以及论文多篇。主编:《唐律与国家社会研究》(1999)、《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二册(2003)、《唐代身分法制研究──以唐律名例为中心》(2003)、《东亚传统教育与法制研究》全二册(2005)、《东亚传统家礼、教育与国法研究》全二册(2005)、《中国法制史丛书》全十册(2005-2012)、《唐律与国家秩序》(2013)、《中华法系与儒家思想》(2014)等多种。

文摘


序言



中国中古时期社会秩序的基石——礼与律的交织与演变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中古时期(约公元3世纪至10世纪)社会秩序形成与维系的两个核心要素:礼与律。这两个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既是规范社会成员行为的准则,也是国家治理的根本方略。本书将通过系统性的梳理与细致的分析,揭示礼与律在中国中古社会中的相互关系、各自的演变轨迹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一章 礼的渊源与中古社会的奠基 本章将追溯“礼”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起源,从周公制礼作乐的经典叙事出发,考察其作为一种社会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核心内涵。我们将重点阐释礼在中国中古时期的传承与发展,分析其如何渗透到家族、宗族、官僚体系乃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1.1 礼的早期形态与核心价值: 探讨“礼”字在中国文字起源中的涵义,以及其在商周时期作为政治、宗教、社会活动仪式的初步形态。分析“仁”、“义”、“忠”、“孝”等基本道德观念如何通过礼的实践得以确立和弘扬。 1.2 儒家思想与礼的系统化: 考察孔子、孟子等儒家学派如何将礼提升至哲学高度,赋予其深刻的伦理和政治意义。分析儒家经典(如《周礼》、《仪礼》、《礼记》)对中古时期礼制的建构所产生的直接影响。 1.3 中古时期礼的社会功能: 详细阐述礼在中国中古社会中扮演的多元角色。包括: 确立等级秩序: 礼如何通过严格的等级规范,明确君臣、父子、夫妇、长幼等社会关系,维护政治与社会结构的稳定。 塑造人格伦理: 礼如何通过对行为举止、言谈举止的细致规定,塑造符合社会期望的“君子”人格,培养士人的道德情操。 调和社会矛盾: 礼如何通过适度的仪式和协商机制,缓解社会群体间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维系政治合法性: 礼的遵守被视为政治统治合法性的重要标志,统治者通过践行礼来彰显其德行与权威。 1.4 不同社会阶层对礼的理解与实践: 分析士族、庶族、平民、奴婢等不同社会阶层在接受和实践礼时可能存在的差异,以及礼在不同群体中的适应性与变异。 第二章 律的产生与中古国家的法律体系 本章将聚焦于“律”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法律功能,考察其在中国中古时期的产生、发展与演变。我们将分析律的核心特征,探究其与礼的关系,以及作为国家机器的强制性工具,律如何在中国中古社会中发挥作用。 2.1 法律的起源与早期形态: 追溯中国古代法律的萌芽,从刑罚的早期形式(如《禹刑》)以及商周时期的“刑罚”概念出发,考察法律在国家权力雏形阶段的体现。 2.2 中古时期律的形成与发展: 重点分析魏晋南北朝、隋唐等时期法律的制定与发展。 《晋律》与《魏律》的继承与创新: 考察南北朝时期各政权在法律继承与改革方面的努力,以及这些法律对后世的影响。 《隋律》的统一与规范: 阐释隋朝时期法律的整合与统一,为唐律的形成奠定基础。 《唐律疏议》的集大成: 深入研究《唐律疏议》作为中国古代法典的巅峰之作,其结构、条文、刑罚体系以及疏议的解释功能。分析其对东亚法系产生的深远影响。 2.3 律的核心特征与功能: 强制性与国家权力: 律的根本在于其强制性,由国家权力保障和执行。我们将分析律如何成为国家统治的重要手段。 规范性与普遍性: 律作为一种成文法,具有明确的条文和普遍的适用性,试图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惩罚性与预防性: 律的核心功能在于惩罚违法行为,同时通过严厉的刑罚起到警示和预防作用。 2.4 法律的适用范围与局限性: 探讨律在实践中可能面临的挑战,例如法律的解释、执行的公平性、以及对不同社会群体的适用差异。 第三章 礼与律的互动:中国中古社会秩序的张力与融合 本章将深入探讨礼与律在中国中古社会中的复杂互动关系,分析它们如何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共同构建和维护社会秩序。我们将揭示两者之间的张力,以及在这种张力中形成的独特融合模式。 3.1 “礼”与“法”的传统论辩: 回顾中国历史上关于“以礼治国”与“以法治国”的长期争论,分析不同学派和时代对两者关系的理解。 3.2 礼在律中的体现: 考察礼的伦理原则如何在律法条文中得到体现。例如,亲亲相隐、尊卑有别等礼的原则如何影响刑罚的轻重。 3.3 律对礼的约束与补充: 分析律如何对逾越礼的行为进行惩处,从而强化礼的效力。同时,律也弥补了礼在规范某些社会行为上的不足。 3.4 礼与律的张力与调和: 探讨礼的柔性、人情化与律的刚性、制度化之间的矛盾。分析统治者和士大夫如何在实践中对两者进行调和,例如通过“德主刑辅”、“情法兼顾”等理念。 3.5 官僚体系中的礼律实践: 审视官员在处理案件、制定政策时,如何权衡礼与律,以及这种权衡对社会公正的影响。 3.6 法律的意识形态功能: 分析律如何通过维护等级秩序、宣扬统治者合法性,来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需求,并与礼共同构成统治意识形态的双重保障。 第四章 中古时期社会变迁与礼律的演变 本章将考察中国中古时期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文化思潮等方面的变迁,以及这些变迁如何反作用于礼与律,导致它们发生相应的调整与演变。 4.1 门阀士族制度的兴衰与礼律的适应: 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制度的形成与瓦解,以及这一过程中礼的重心从周朝的贵族礼向士族礼的转移,并考察法律如何应对这一变化。 4.2 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探讨隋唐时期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等经济制度的实施,如何重塑社会结构,以及礼律在维护新的经济秩序中所扮演的角色。 4.3 佛教、道教的兴盛与礼律的互动: 分析外来宗教和本土道教在中国中古时期的兴盛,以及它们对传统礼的挑战与融合,同时考察法律如何处理宗教事务以及宗教对法律观念的影响。 4.4 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对礼律的冲击: 探讨中古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以及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对汉族传统礼律带来的影响,以及法律如何适应这种融合。 4.5 商业经济的发展与法律的演变: 分析中古时期商业经济的逐步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对原有的基于农业社会的礼律体系提出的挑战,法律在规范商业活动方面可能进行的调整。 4.6 思想观念的演变与礼律的调整: 考察宋明理学等新思潮的萌芽,以及这些思潮对传统礼律观念的重新审视,为后世礼律的进一步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第五章 礼与律的遗产:对后世中国社会的影响 本章将总结中国中古时期礼与律的研究成果,并探讨其对后世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5.1 礼与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DNA: 论述礼与律在中国文化基因中的根深蒂固,如何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5.2 礼律互补模式的传承: 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德主刑辅”、“礼法结合”的治理模式如何在中国后续朝代得以延续和发展。 5.3 法律与伦理的张力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体现: 审视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处理传统礼律观念与现代法治精神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张力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5.4 礼律研究的现代意义: 强调深入研究中国中古时期礼律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洞察中国社会的深层逻辑,并为当今社会治理提供历史借鉴。 本书力求通过对中国中古时期礼与律的全面考察,为读者呈现一幅清晰而深刻的社会图景,揭示这两个核心概念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展望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颇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察窗口。作者并没有拘泥于纯粹的法律条文,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政治舞台,探讨礼仪和法律在中国中古时期是如何成为统治者维护权力、巩固统治的重要工具。书中对“礼”的政治功能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礼不仅仅是道德规范,更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社会等级秩序和政治权威的基石。作者通过对官方史书、文集以及一些碑刻的解读,描绘了统治者如何通过制定和推行各种礼仪制度来塑造臣民的观念,引导他们的行为,从而达到“化民成俗”的目的。在法律层面,作者则着重分析了法律的“政治化”倾向,即法律如何被用来服务于统治者的政治目标,例如,通过严苛的刑罚来威慑反叛,通过复杂的司法程序来巩固中央集权。书中对不同朝代君主如何利用法律来处理政治危机或巩固自身权力的案例分析,尤为精彩,让我看到了政治智慧与法律工具的巧妙结合。

评分

这本书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审视了中国中古时期社会文化与法律制度之间的深刻联系。作者认为,法律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当时的社会文化土壤之中,并且反过来又深刻地塑造着社会文化。书中对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民间信仰、家族观念等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并以此为背景,探讨了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如何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例如,作者在分析婚姻、继承等民事法律时,就充分考虑了当时浓厚的家族主义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习俗对法律条文的实际影响。反之,作者也展现了法律如何反过来引导和规范社会文化。书中关于“教化”的章节,就详细阐述了官方如何通过法律和礼仪来推行特定的道德价值,倡导某些社会行为,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民众的思想和观念。这种双向互动的视角,让我对中古时期的社会变迁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以一种近乎考古学的方式,层层剥开了中国中古时代法律体系的运作肌理。作者聚焦于当时的律令条文,并辅以大量的史料考据,力图还原一个最真实、最原汁原味的法律图景。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读法律条文时的严谨态度,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条文,而是深入分析了每一个字词的古义,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解读,使得那些看似晦涩的古老法律条文重新焕发了生命力。书中的一个章节,详细探讨了中古时期的刑事司法程序,从报案、侦查、审讯到判决,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作者通过对不同朝代的司法实践进行对比,揭示了法律制度演变的脉络和潜在的动因。例如,他对宋代法律中“亲亲相隐”原则的阐释,就展现了中古时期法律在维护家族伦理和社会秩序之间所做的艰难平衡。此外,书中还探讨了法律的解释权问题,以及不同官员在法律实践中的权力博弈,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中古法律运作复杂性的认知。

评分

这是一部充满学术深度却又不失可读性的著作,作者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对中国中古时期的礼仪与法律体系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阐释。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礼”和“法”之间微妙关系的精妙把握。他认为,在中古时期,礼与法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的双重保障。书中对历代王朝在礼乐制度建设和法律编纂方面的脉络梳理,清晰地展现了这一体系的演进和发展。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对文本的解读,而是积极地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下进行考察,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他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解读,也往往能够从礼法制度的角度提供全新的视角,让我们对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了更深刻的洞察。书中的一些论述,如对“德主刑辅”思想在中古司法实践中的体现,以及法律与道德在区分犯罪与惩罚上的作用,都充满了智慧的光芒。

评分

读完一本关于中国中古时期礼仪与法律的书,虽然书名并非“中国中古礼律综论”,但其对那个时代社会结构、道德规范以及国家统治手段的深入探讨,让我对历史的理解又添了一个崭新的维度。作者以一种极为细致的笔触,描绘了从士族到庶民,社会各个阶层在礼仪制度下的生存状态。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如何将抽象的礼仪规范与具体的社会实践相结合,例如,书中详细解析了不同场合下的服饰、饮食、言谈举止的规矩,并进一步阐释了这些规矩背后所蕴含的权力关系和身份认同。不同阶层的人们如何通过遵守或规避这些礼仪来确立、维持或挑战自己的地位,这部分内容极具启发性。同时,作者在讨论法律制度时,并没有将其孤立开来,而是强调了法律与礼仪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礼仪的补充和强化,而礼仪则为法律的实施提供了文化土壤。书中对一些具体案件的分析,更是将这种互动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看到了中古时期法律的“人情”与“理性”是如何在礼仪的框架下被塑造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