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中古礼律综论
定价:72.00元
作者:高明士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1001292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为作者多年研究的成果结集,站在“礼”与“律”为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立场上,既有礼义、法理的宏观阐释,又有制礼作乐、明法立典的制度考察,还有文献探赜、个案推究的细节考订,*终落实到法文化的定型及其特质,落实到中古国家与社会的基石所在。所论资料详实,引证赅博,颇富创见,自成体系,是近年来中古礼法领域*为重要的学术著作之一。
内容提要
二千多年来,中国朝代更迭不一,但在世界古文明中唯有中国独自延续至今,*主要的因素,当是传统文化能够长期保持优势。这个优势文化的基本要素,即本稿所指出的礼、律。从这个观点而言,近代以来的危机,*严重的应该是丧失文化优势,此事才是关系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脉。基于此故,对传统文化要从事学术研究时,如何还原其历史真面貌,成为研究者的首要课题。本书作者首由教育史入手,接着推展法制史研究,就是由于此故。但追根究柢,必须寻找传统文化之核心价值所在,作者着重礼、律,而且重视其形成时期,也就是隋唐时期,其因在此。本稿是体现了二十多年来高明士先生潜心研究的成果,乃其集大成之作:上溯先秦,下至隋唐,详细阐述了礼法演变的关键环节,同时又不乏细微之处的突破,例如对唐律和开元礼举重若轻的把握;此外,本书更是结合中古史学界和法史学界对天圣令的研究,独辟蹊径的勾连唐宋变革的时代大问题,做出了创新性的解释,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们对中古时期的理解。
目录
作者介绍
高明士,1940年生于台湾中清水。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毕业、日本东京大学文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任,台湾大学教育学程中心主任,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韩国汉城大学国史学科研究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名誉教授。著作:《东亚教育圈形成史论》(2003)、《东亚古代的政治与教育》(2004)、《中国中古的教育与学礼》(2005)、《中国中古政治的探索》(2006)、《东亚传统教育与法文化》(2007)、《律令法与天下法》(2012)等书,以及论文多篇。主编:《唐律与国家社会研究》(1999)、《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二册(2003)、《唐代身分法制研究──以唐律名例为中心》(2003)、《东亚传统教育与法制研究》全二册(2005)、《东亚传统家礼、教育与国法研究》全二册(2005)、《中国法制史丛书》全十册(2005-2012)、《唐律与国家秩序》(2013)、《中华法系与儒家思想》(2014)等多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以一种近乎考古学的方式,层层剥开了中国中古时代法律体系的运作肌理。作者聚焦于当时的律令条文,并辅以大量的史料考据,力图还原一个最真实、最原汁原味的法律图景。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读法律条文时的严谨态度,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条文,而是深入分析了每一个字词的古义,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解读,使得那些看似晦涩的古老法律条文重新焕发了生命力。书中的一个章节,详细探讨了中古时期的刑事司法程序,从报案、侦查、审讯到判决,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作者通过对不同朝代的司法实践进行对比,揭示了法律制度演变的脉络和潜在的动因。例如,他对宋代法律中“亲亲相隐”原则的阐释,就展现了中古时期法律在维护家族伦理和社会秩序之间所做的艰难平衡。此外,书中还探讨了法律的解释权问题,以及不同官员在法律实践中的权力博弈,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中古法律运作复杂性的认知。
评分这是一部充满学术深度却又不失可读性的著作,作者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对中国中古时期的礼仪与法律体系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阐释。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礼”和“法”之间微妙关系的精妙把握。他认为,在中古时期,礼与法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的双重保障。书中对历代王朝在礼乐制度建设和法律编纂方面的脉络梳理,清晰地展现了这一体系的演进和发展。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对文本的解读,而是积极地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下进行考察,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他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解读,也往往能够从礼法制度的角度提供全新的视角,让我们对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了更深刻的洞察。书中的一些论述,如对“德主刑辅”思想在中古司法实践中的体现,以及法律与道德在区分犯罪与惩罚上的作用,都充满了智慧的光芒。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颇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察窗口。作者并没有拘泥于纯粹的法律条文,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政治舞台,探讨礼仪和法律在中国中古时期是如何成为统治者维护权力、巩固统治的重要工具。书中对“礼”的政治功能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礼不仅仅是道德规范,更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社会等级秩序和政治权威的基石。作者通过对官方史书、文集以及一些碑刻的解读,描绘了统治者如何通过制定和推行各种礼仪制度来塑造臣民的观念,引导他们的行为,从而达到“化民成俗”的目的。在法律层面,作者则着重分析了法律的“政治化”倾向,即法律如何被用来服务于统治者的政治目标,例如,通过严苛的刑罚来威慑反叛,通过复杂的司法程序来巩固中央集权。书中对不同朝代君主如何利用法律来处理政治危机或巩固自身权力的案例分析,尤为精彩,让我看到了政治智慧与法律工具的巧妙结合。
评分这本书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审视了中国中古时期社会文化与法律制度之间的深刻联系。作者认为,法律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当时的社会文化土壤之中,并且反过来又深刻地塑造着社会文化。书中对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民间信仰、家族观念等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并以此为背景,探讨了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如何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例如,作者在分析婚姻、继承等民事法律时,就充分考虑了当时浓厚的家族主义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习俗对法律条文的实际影响。反之,作者也展现了法律如何反过来引导和规范社会文化。书中关于“教化”的章节,就详细阐述了官方如何通过法律和礼仪来推行特定的道德价值,倡导某些社会行为,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民众的思想和观念。这种双向互动的视角,让我对中古时期的社会变迁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读完一本关于中国中古时期礼仪与法律的书,虽然书名并非“中国中古礼律综论”,但其对那个时代社会结构、道德规范以及国家统治手段的深入探讨,让我对历史的理解又添了一个崭新的维度。作者以一种极为细致的笔触,描绘了从士族到庶民,社会各个阶层在礼仪制度下的生存状态。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如何将抽象的礼仪规范与具体的社会实践相结合,例如,书中详细解析了不同场合下的服饰、饮食、言谈举止的规矩,并进一步阐释了这些规矩背后所蕴含的权力关系和身份认同。不同阶层的人们如何通过遵守或规避这些礼仪来确立、维持或挑战自己的地位,这部分内容极具启发性。同时,作者在讨论法律制度时,并没有将其孤立开来,而是强调了法律与礼仪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礼仪的补充和强化,而礼仪则为法律的实施提供了文化土壤。书中对一些具体案件的分析,更是将这种互动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看到了中古时期法律的“人情”与“理性”是如何在礼仪的框架下被塑造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