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解构与重塑:高等教育评估的价值取向研究
定价:49.00元
作者:张继平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6227990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为2017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论丛”之一,主要从价值取向变迁与制度革新的视角探讨高等教育评估,书中有关未来高等教育评估价值取向转向发展的建议,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评估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提要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现实困境,本书提出正确的价值取向是未来高等教育评估改革的基础。全书从高等教育评估价值取向的研究逻辑出发,探讨外高等教育评估价值取向的发展与变迁,分析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价值取向的六大冲突,进而提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事业和谐发展的建议,即建立价值取向平衡机制,实施价值取向平衡战略,构筑相应的保障体系。
目录
导论 高等教育评估呼唤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一、国际高等教育评估的蓬勃发展
二、高等教育评估的现实困境
三、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强烈呼唤
章 高等教育评估价值取向的研究逻辑
节 高等教育评估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评估
二、高等教育评估
三、高等教育评估价值取向
第二节 高等教育评估的构成要素
一、高等教育评估理念
二、高等教育评估主体
三、高等教育评估客体
四、高等教育评估指标
五、高等教育评估方法
六、高等教育评估结果
第三节 合理的高等教育评估的价值标准
一、评估理念合发展性
二、评估主体合包容性
三、评估客体合自觉性
四、评估指标合逻辑性
五、评估方法合规范性
六、评估结果合目的性
第四节 高等教育评估价值取向的社会学分析
一、高等教育评估价值取向的和谐论分析
二、高等教育评估价值取向的冲突论分析
第二章 国际高等教育评估价值取向的演进与特征
节 国际高等教育评估价值取向的演进脉络
一、以信仰为中心的宗教价值的萌芽
二、以知识为中心的理性价值的产生
三、以测量为中心的工具价值的发展
四、以经验为中心的实用价值的论争
五、以决策为中心的政策价值的兴盛
六、以服务为中心的公共价值的普及
第二节 国际高等教育评估价值取向的主要特征
一、评估理念:保证质量与提升效益和合相应
二、评估主体:参与与社会评估和协有序
三、评估客体:自我觉醒与外部推动和衷共济
四、评估指标:综合评估与分类评估和美交融
五、评估方法: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和雅共生
六、评估结果:公平竞争与绩效拨款和乐融融
第三节 国际高等教育评估价值取向对我国的启示
一、提升评估理念,顺应潮流与尊重规律并重
二、整合评估主体,与社会参与并举
三、解放评估客体,外部推动与高校自觉并进
四、改善评估指标,全面发展与办出特色并行
五、改进评估方法,专业评估与业余评估并用
六、优化评估结果,公平竞争与差异对待并存
第三章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价值取向的变迁与冲突
节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价值取向的变迁
一、以彰显个性为中心的人本价值的分化
二、以选贤任能为中心的公平价值的适应
三、以教育视导为中心的政策价值的涵摄
四、以公共选择为中心的社会价值的概括化
第二节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价值取向的冲突
一、理念性冲突
二、主体性冲突
三、客体性冲突
四、指标性冲突
五、方法性冲突
六、结果性冲突
第三节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价值取向的强制性
一、符号暴力:评估理念有违发展性
二、行政:评估主体缺乏包容性
三、话语剥夺:评估客体丧失自觉性
四、主义:评估指标忽视逻辑性
五、非理性逻辑:评估方法不合规范性
六、不公平分配:评估结果背离目的性
第四章 高等教育评估价值取向的调查分析
节 高等教育评估价值取向的调查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高等教育评估价值取向的调查对象与方法
第三节 高等教育评估价值取向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公民对高等教育评估的理解
二、公民关于高等教育评估信息的来源
三、公民对高等教育评估的态度
第五章 平衡高等教育评估价值取向的思考
节 建立高等教育评估价值取向平衡的机制
一、妥协机制
二、调停机制
三、仲裁机制
第二节 实施高等教育评估价值取向平衡的战略
一、评估理念的内外双修——兼顾内涵与外延
二、评估主体的多维转变——包容一体与多元
三、评估客体的双重激励——协调被动与主动
四、评估指标的纵横捭阖——融通层次与类型
五、评估方法的交融互补——涵盖定性与定量
六、评估结果的双剑合璧——联袂竞争与合作
第三节 构筑高等教育评估价值取向平衡的保障
一、政策保障
二、法制保障
三、社会保障
结语 高等教育评估——没有好,只有更好
一、基本结论
二、可能的创新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关于高等教育评估价值取向的调查问卷
附录2:关于高等教育评估价值观的访谈提纲
后记
作者介绍
张继平,男,苗族,1972年生,湖北来凤人,三峡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社会学、高校管理与评估研究,曾获湖北省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湖北省第六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主持和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1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4部,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文摘
无
序言
无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吸引人的,那种冷静而又深邃的蓝色基调,搭配上“解构与重塑”几个字,仿佛预示着一场思想的洗礼。我一直对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评估体系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现在的评价方式似乎有些流于表面,或者说,它背后隐藏的价值取向值得我们深入挖掘。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出了主题,让我对它充满期待。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现有的评估方法,更能触及到这些评估方式是如何形成,又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于高等教育的期望和定位。例如,在当下,我们是否过度强调了量化的指标,而忽略了那些难以量化但却至关重要的品质,比如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或是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个审视这些问题的视角,甚至提出一些革新性的思路?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解构”与“重塑”这两个概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构建起他对高等教育评估价值取向的深刻洞察。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探讨高等教育评估背后逻辑的书籍,而这本书的书名恰好击中了我的需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解剖刀一样,将高等教育评估的各个层面进行细致的剖析,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更重要的是,它应该能够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为什么会形成当前的评估体系?这些评估体系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社会期望和价值观念?我期待书中能够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评估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前瞻性的“重塑”方案。我尤其关心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平衡量化评估与质性评估,以及如何构建一个能够激励创新、鼓励多元化发展的评估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非常有思想性,读起来就让人觉得是在进行一场深度对话。作为一个长期关注高等教育发展的人,我深知评估体系对于整个高等教育生态的重要性。它不仅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也关系到学生的成长路径,甚至塑造着社会对人才的认知。而“价值取向”这个词,更是点睛之笔,它触及了评估体系的核心。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等理念,在实际的评估中是如何体现的?是否存在一种“唯分数论”的倾向,使得那些在非量化领域表现突出的学生和院校被忽视?这本书是否能为我解答这些困惑?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不同价值取向如何具体地影响评估实践,以及这种影响的深远后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质量相当不错,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质感都透露出一种严谨的气息。我在书店里翻阅了几页,作者的文风很扎实,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厚的学术功底,但又不失可读性。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价值取向”的探讨。在我看来,任何一种评估体系,其背后必然承载着一套价值判断。比如,当我们说一所大学“好”,我们究竟是在评价它的科研产出、师资力量、学生就业率,还是它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方面的贡献?这些标准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甚至在不同的利益群体中,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这本书是否能够梳理清楚这些潜在的价值冲突,并且分析出高等教育评估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主要价值倾向?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帮助我们理解高等教育评估的演变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哪些价值被优先考虑,哪些价值又被边缘化了。
评分我是在一个学术论坛上偶然听闻这本书的,当时有位教授在讨论高等教育的未来时,引用了书中“解构”的概念。这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我一直认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解,很多时候是被固有的框架所限制的。我们习惯于用既有的标准去衡量,却很少去反思这些标准本身是否合理,是否真正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这本书的“解构”部分,我期望它能帮助我撕开那些看似牢不可破的评估体系的表象,去探究其内在的逻辑和假设。然后,它将如何“重塑”?这部分更让我期待,我希望作者能够基于对现有体系的深刻理解,提出一套更加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并且能够真正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新思路。会不会是对评估指标的重新设计,还是对评估主体和客体的重新定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