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倾听·感觉·说话的更新换代:心理中的聚焦取向 心理学 书籍 |
| 作者: | (日)池见 阳 ,李明 译 |
| 定价: | 58.0 |
| 出版社: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
| ISBN: | 9787518415618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小16开 |
| 内容简介 | |
| 这是一本讲聚焦之“道”的书。作者以他东西结合的成长经历和对聚焦的融会贯通形成了这本书的风格。这是一本颠覆现今心理咨询理论和概念的书。作者在对简德林哲学的理解和发展的基础上,要更新换代心理临床学和倾听。 |
| 目录 | |
中文版序 译者序 中文版前言 执笔者介绍 序言 ? 第1章 古典心理理论 1.心理的种类和人性观 2.心理、精神分析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 3.行为疗法的三个时代 第2章 感觉是如何存在的 1.心理与“感觉” 2. 体会和感受 3.感觉是如何存在的? 第3章 在说“感觉”的时候发生了什么 1.感觉与语言 2. 心理临床与隐喻 3.体验过程方式(通过EXP量表)的视角 第4章 师在倾听时发生了什么 1.师在倾听的时候发生了什么? 2.反射 3.追体验 4.心理临床诸概念的更新换代 5.本章的小结 第5章 倾听的更新换代与聚焦 1.倾听中的聚焦:简德林的“倾听指南” 2.作为教学法的聚焦 3.罗杰斯&简德林:倾听理论的更新换代 第6章 各种聚焦方法的不断发展 1.正念与聚焦:青空聚焦 2.逐字记录的青空聚焦案例 3.对逐字记录案例的点评 4.聚焦与释梦 5.艺术与聚焦 6.日语与聚焦的交叉:“汉字一字”和“猜谜” 7.心理临床师做的师聚焦 8.聚焦态度的问卷研究 ? 后记 参考文献 ? 关于附录论文的说明 附录一 体验过程对于心理理论的根本性冲击:对于两种交叉的检验 附录二 向日葵、沙丁鱼和回应性共同身体过程 附录三 汉字智慧与聚焦取向心理疗法的相遇 |
| 编辑 | |
| 心理学从西方传来,可是这本心理聚焦新书的封面颇有东方韵味。池见老师以他东西方融合的成长经历和对聚焦的融会贯通形成了这本书的风格。这是一本聚焦爱好者的基础教科书。这本书涉及的理论广泛而深刻,但文字表达却举重若轻、浅显易懂,很多地方是家常话,还配有案例,实用,似乎老师就在面前耳提面命、谆谆善诱。 |
这本书的书名挺有意思的,让我想起生活里那些不经意间的时刻。有时候,我们好像只是机械地在回应,大脑在飞速运转,但内心却一片茫然,甚至感到一种疏离。就好像在嘈杂的市场里,你能听到各种声音,但真正让你心动的、触动你的,却寥寥无几。而如果能学会“倾听”,不只是耳朵的接收,更是心神的全情投入,去感受那些细微的情绪波动,去捕捉那些隐藏在言语背后的真实需求,那该有多好。我一直觉得,人与人之间的深度连接,很大程度上就源于这种“听懂”和“被听懂”。很多时候,我们急于表达自己,却忘了停下来,真正地去“感觉”对方。这种感觉,不是基于理性的分析,而是基于一种更本能、更直观的共情。它能帮助我们穿越表面的礼貌和客套,触及到对方内心深处的情感。而当双方都能做到这一点时,“说话”自然就变得不一样了。它不再是单向的倾诉,而是双向的流动,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能够带来理解,带来慰藉,甚至带来改变。这本书名,就像是一张邀请函,邀请我去探索这种更深层次的沟通方式,去发掘那些被忽视的“心理中的聚焦取向”,感觉会很有收获。
评分我常常觉得,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耳朵里塞满了各种声音,眼睛里充斥着各种画面。但 paradoxically,我们好像反而变得越来越“聋”和“盲”。我们习惯性地过滤掉大部分信息,只剩下那些能引起我们当下情绪波动的、或者是与我们既定观念相符的。这导致了一种表面的“理解”,但深层次的共鸣却越来越少。就像听一场演唱会,你能听到震耳欲聋的音乐,能看到闪耀的灯光,但如果你的心没有跟上节奏,没有去感受那种音乐带来的力量和情感,那这场演唱会也就只是一个热闹的事件。而“感觉”这个词,在我看来,是打开真正理解之门的钥匙。它超越了语言的束缚,是一种身体的、情感的、直觉的连接。当我们能够真正“感觉”到对方的喜悦、悲伤、焦虑或渴望时,我们才能以一种更加贴近和有效的、具有“聚焦取向”的方式去回应。这不仅仅是对他人的理解,也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梳理。很多时候,我们连自己的感觉都捕捉不到,更何况去理解他人。所以,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看到了一个可能,一个去修炼这种“感觉”能力,进而更有效地“说话”的途径。
评分“说话”这件事情,说起来简单,但真正把它做好,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我们每天都在说话,从早餐跟家人打招呼,到工作汇报,再到跟朋友聊天,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言语的表达。然而,有多少次,我们在说完之后,发现对方完全没有理解我们的意思,或者甚至产生了误解?有多少次,我们感受到对方的言语中充满了攻击性,或者充满了回避?这种无效的沟通,不仅浪费时间,更会消耗情感,甚至破坏关系。而“倾听”和“感觉”,在我看来,是让“说话”变得有力量、有温度、有意义的关键。当我们能够放下自己的预设,去全神贯注地倾听对方的言语,去尝试捕捉对方话语背后的情感和需求,去“感觉”对方此刻的状态,我们才能找到一个真正能够触及对方内心的、能够引起共鸣的切入点,然后用一种更加精准、更加有建设性的方式去“说话”。这种“说话”,不再是単纯的信息传递,而是一种连接,一种疗愈,一种促进理解的桥梁。这本书的书名,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关于如何让我的“说话”升级,如何更好地实现“心理中的聚焦取向”。
评分有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信号接收器,接收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但很多时候,这些信息都像是噪音,杂乱无章,无法形成有效的输出。我们太习惯于在脑海里预设一个框架,然后把接收到的信息往里硬塞,一旦塞不进去,就觉得是对方的问题,或者是信息的质量问题。殊不知,问题的根源可能在于我们自身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方式。“倾听”不仅仅是用耳朵,更是用心去接收,去感受那些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去理解对方想要传递的真实信息,而不是停留在字面意思。“感觉”则是一种更深层的洞察,它能帮助我们捕捉到那些隐藏在情绪背后的、更加真实的需求和动机。当我们能够真正做到“倾听”和“感觉”,我们的“说话”就会变得更加有针对性,更加有力量。我们能够说出最恰当的话,在最恰当的时机,以最恰当的方式,从而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这本书的标题,让我对这种“心理中的聚焦取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视角,让我更好地理解和实践有效的沟通。
评分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表达”的世界里,人人都在努力地想让自己被看见,被听见。社交媒体上,更是将这种“表达欲”推向了极致。然而,这种过度饱和的表达,反而可能让我们忽略了最重要的环节——“倾听”和“感觉”。当我们只关注如何把自己“说”出去,而忽略了对方是否“听”进去了,或者是否“感”受到了,那么我们的表达很可能就是无效的,甚至是适得其反的。我一直觉得,真正的高效沟通,是建立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而这种理解,离不开“倾听”对方的每一个字,去“感觉”对方的每一个情绪。只有当我们真正地进入对方的世界,去体会他们的感受,才能找到一个能够引起共鸣的连接点,然后用一种更加契合对方心境的方式去“说话”。这本书的书名,正好点出了这个关键所在:从“倾听”和“感觉”出发,才能让我们的“说话”实现一次“更新换代”,真正地做到“心理中的聚焦取向”,我对此充满了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