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基础与进展 9787567571372

社会心理学:基础与进展 978756757137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彦 著
图书标签:
  • 社会心理学
  • 心理学
  • 行为科学
  • 社会行为
  • 人际关系
  • 认知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 心理学研究
  • 行为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71372
商品编码:29798535043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社会心理学:基础与进展 作者 王彦
定价 68.00元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7571372 出版日期 2017-12-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社会心理学:基础与进展》将社会心理学中经典的概念与新的研究和理论整合在一起,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地解释了这一学科的关键概念和理论。每一章中来自现实生活或媒体报道的开篇案例,引导读者对本章将要阐述的内容进行初步思考,保持继续阅读的兴趣和好奇心。书中对重要概念和理论的讨论深入浅出,充分考虑到本科层次学生的能力和经验水平。文中提供了很多社会心理学中经典和新的研究实例,既帮助读者理解本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及探讨问题的思路和途径,又让读者对相关理论有具体而清晰的理解。书中穿插文化与性别共性和特性的讨论,既与原有材料有机结合,又帮助读者从新的角度思考社会心理和行为规律,也有助于澄清社会心理学理论的一些争议。书稿基于作者的教学实践形成的讲义,在几届学生中进行了长时间的修改和检验,将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内容编写进本书稿。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组织章节内容。每一章的*后还提供了小结,帮助读者回顾和记忆每章的核心内容。综上所述,本书是一部较好的社会心理学教材,适合心理学专业学生使用。


   作者简介
王彦,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5年至2004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自我控制、内隐社会认知等主题的研究。目前的研究重点是自我控制及其损耗对饮食、道德和攻击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录

章 介绍社会心理学 1
节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1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1
社会心理学与常识 2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 3
社会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 3
第2节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 4
第3节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的问题 6
第4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8
理论和假设 8
实验室研究与现场研究 9
观察 9
调查 10
相关研究 11
实验研究 12
跨文化研究 15
第5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17
欺 17
知情同意 17
事后说明 18
小风险 18
小结 19
第2章 社会知觉 21
节 非言语沟通 21
非言语沟通的基本渠道 21
识别谎言 24
第2节 归因 25
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 25
对应推论 25
共变模型 26
因果归因的其它维度 27
基本归因错误 28
行动者-观察者差异 31
自利性归因 32
防御性归因 33
文化与归因 34
归因与抑郁 38
第3节 印象形成 39
阿希的核心特质和边缘特质研究 39
内隐人格理论 41
认知代数 41
印象形成的认知观点 42
捷径与偏差 43
小结 44
第3章 社会认知 47
节 图式 47
图式的作用 48
图式的缺点 50
图式的可提取性和启动 51
图式的持久性 52
自我实现的预言 54
第2节 启发式和自动加工 57
代表性启发式 57
可用性启发式 58
锚定和调整启发式 60
第3节 社会认知的偏差和错误 61
框架效应 62
过度自信 63
错觉思维 66
文化、性别与控制错觉 68
第4节 情绪与社会认知 69
情绪影响认知 69
认知影响情绪 70
第5节 控制性思维 71
反事实思考 72
思维抑制 73
改善社会认知 74
小结 74
第4章 自我 77
节 自我概念 77
自我差距理论 78
自我与文化 78
自我与性别 79
第2节 自我认识的来源 80
社会比较 80
反射性评价 81
内省 81
自我知觉 84
寻求自我认识的动机:准确性、一致性和自我增强 85
自我增强与文化 85
第3节 自尊 86
自尊的测量 86
文化与自尊 88
自我服务偏差 88
自我认识与心理健康 89
第4节 自我的调节作用 90
自我复杂性 90
工作自我概念 91
自我觉知 92
自我效能 93
选择、控制感与文化 94
自我控制 94
第5节 自我展示 95
逢迎 95
谦虚 96
自我提升 96
自我妨碍 96
自我展示的个体差异 97
小结 99
第5章 态度 102
节 态度和态度的来源 102
第2节 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 103
态度与行为的不一致 103
情境因素 104
态度的特异性 105
态度的强度 105
计划行为理论 107
第3节 行为影响态度 108
角色扮演 108
登门槛现象 108
认知失调理论 109
认知失调与文化 114
自我知觉理论 114
第4节 说服 115
沟通者 116
信息 117
沟通渠道 119
受众 120
认知反应理论 121
第5节 抗拒说服 124
预先警告 124
态度免疫 124
阻抗理论 126
第6节 偏见:种族、性别和其它 126
偏见的成分 126
偏见的来源 129
减少偏见 133
小结 135
第6章 从众 139
节 从众的经典实验 139
谢里夫的规范形成实验 139
阿希的群体压力实验 141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142
第2节 从众的原因 144
信息性影响 144
规范性影响 147
自我合理化 149
应用从众促进有益行为 150
第3节 从众的影响因素 152
群体大小 152
群体的一致性 152
群体的凝聚力 153
群体成员的地位 153
事先承诺 153
服从的影响因素 154
第4节 从众的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 154
个体差异 155
文化差异 155
第5节 如何抵制从众 156
阻抗 156
保持独特性 156
少数人影响 157
小结 157
第7章 群体行为 160
节 群体 160
社会规范 160
社会角色 161
地位 161
凝聚力 162
第2节 他人在场 162
社会助长 162
为什么他人在场会造成唤醒 163
社会懈怠 164
社会懈怠的文化差异和性别差异 166
去个性化 166
第3节 群体决策和问题解决 167
群体的决策规则 168
群体内的信息交流 168
群体极化 169
群体盲思 170
群体问题解决 173
领导 175
性别与领导 176
文化与领导 176
第4节 竞争、冲突与合作 177
社会困境 177
卡车游戏 179
如何促成合作 179
小结 182
第8章 人际吸引和亲密关系 185
节 人际吸引的要素 185
接近性 186
相似性 187
外表吸引力 188
其它个人特点 191
互惠式喜欢 191
第2节 人际关系理论 191
社会交换理论 192
公平理论 193
交换关系与共有关系 193
第3节 亲密关系 193
友谊 194
友谊与性别 194
爱情 194
文化与爱情 198
长期关系中的交换和公平 199
自我表露 199
自我表露与文化和性别 200
亲密关系的结束 201
小结 202
第9章 助人行为 206
节 人们为什么会帮助他人 206
进化心理学 206
社会规范 207
社会交换理论 208
移情与利他 209
第2节 影响助人的情境因素 210
旁观者数量 210
助人行为的五个步骤 211
环境条件 213
时间压力 213
亲社会榜样 214
文化 214
第3节 影响助人的个人因素 215
什么人会提供帮助 215
什么人容易受到帮助 218
第4节 增加帮助行为 219
增加旁观者干预的可能性 219
亲社会榜样 220
提高长期帮助的动机 220
小结 221
0章 攻击 223
节 关于攻击的理论 223
本能理论 224
挫折-攻击假说 224
社会学习理论 226
第2节 与攻击有关的个人因素和情境因素 227
神经化学和遗传因素 227
性别与攻击 228
人格和归因 229
令人厌恶的事件:疼痛、不适、挫折等 229
唤醒 231
群体和匿名性 231
攻击线索 231
文化与攻击 232
第3节 媒体与攻击行为 232
媒体暴力与攻击行为 233
内容与攻击行为 234
媒体内容影响攻击行为的原因 235
第4节 减少攻击 236
宣泄? 236
惩罚? 237
控制愤怒和减少攻击 237
小结 239


   编辑推荐

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发生在社会情境中,与其他人不断互相影响。与人们基于个人经验、民间谚语和文学作品等途径所得的看法不同,社会心理学知识来源自科学价值观指导下严谨实证研究,并会根据新的证据不断更新原有理论。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系统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对该领域的新进展有所认识。希望本书能引导读者思考,社会心理学家如何提出问题、检验假设和修正理论。读者还会发现,社会心理学渗透于生活的各个方面,运用相关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社会世界。


   文摘

   序言

《人类行为的内在驱动力:社会互动与个体心智的交织》 本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人类社会生活中,个体如何受到群体、文化和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体认知、情感和行为如何塑造他们所处的社会世界。我们并非孤立的原子,而是社会网络中的节点,我们的每一个决定、每一次感受,都浸润在无形的社会力量之中。本书旨在揭示驱动这些复杂互动的基本机制,并以严谨的实证研究为基础,勾勒出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全景图。 第一部分:社会认知的基石——我们如何理解他人与世界 人类心智是一个高效的信息处理系统,但在处理社会信息时,我们常常依赖捷径。本部分从社会认知这一核心领域入手,剖析我们如何感知、解释和记忆社会情境。 1. 印象形成与归因的艺术: 我们在极短时间内对他人形成初步印象,这种“快思考”依赖于图式(schema)和启发式(heuristic)的作用。我们将详细分析这些认知捷径如何既高效又可能导致系统性偏差,例如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我们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过度归因于其内在特质,而忽略了情境的力量。同时,我们将探讨自我服务偏差(Self-Serving Bias)如何保护我们的自尊,以及我们在评估他人动机时所经历的复杂权衡过程。 2. 态度的形成、功能与改变: 态度是连接信念与行为的桥梁。本书考察了态度的三个维度:认知(我们相信什么)、情感(我们感受什么)和行为倾向(我们打算做什么)。我们不仅会审视态度是如何通过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以及观察学习而习得的,更会深入探讨说服的机制。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ELM)的角度,我们解析了信息在中心路径和外周路径上的传播差异,揭示了在面对营销、政治宣传或公共卫生信息时,个体的心智防御是如何被激活或瓦解的。 3. 自我概念的构建与维护: 自我是社会互动的核心。本部分将个体置于社会比较的场域中,探讨社会比较理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如何驱动我们通过向上比较(渴望卓越)或向下比较(寻求安慰)来维持自我评价。此外,我们将细致分析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在目标设定和坚持中的关键作用,以及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如何解释,我们从归属的群体中获取的“群体内偏爱”如何影响我们的跨群体关系。 第二部分:社会影响的无形之手——群体动力与从众的张力 个体并非独立运作,社会环境对行为的塑造力量是毋庸置疑的。本部分专注于群体如何影响决策、服从和行为的一致性。 4. 从众行为与社会影响的强度: 聚焦于经典实验所揭示的从众心理,我们将区分信息性影响(Informational Influence,相信他人是正确的)和规范性影响(Normative Influence,渴望被接纳)。本书探讨了从众的边界条件,例如群体规模、群体一致性、以及公开表达与私下同意之间的差异。此外,我们将分析少数派如何影响多数派——并非通过数量,而是通过坚定的、一致的立场来施加影响。 5. 服从的代价与权威的结构: 权威服从研究揭示了制度性力量对个人道德判断的强大压制。我们不仅回顾了米尔格拉姆的经典范式,更探讨了情境因素(如权威的合法性、受害者距离)如何调节服从的程度。更进一步,本书将讨论“代理人状态”(Agentic State)的概念,即个体将行动的责任转移给权威的心理机制,这对于理解组织中的不当行为至关重要。 6. 群体决策与去个体化: 群体并非总是比个体更明智。本部分研究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现象——群体讨论往往会使原本的倾向变得更为极端。同时,我们将深入剖析去个体化(Deindividuation)——在匿名或高唤醒状态下,个体自我约束的减弱,如何解释网络暴力和骚乱行为中的反常举动。我们也将探讨群体思维(Groupthink)的诱因和预防策略,关注决策团队中追求和谐而牺牲批判性评估的风险。 第三部分:情感、关系与社会互动中的亲社会与反社会行为 人类的社会生活充满了情感的波动与人际的联结。本部分关注亲密关系、冲突解决以及爱与攻击的复杂面貌。 7. 吸引力、爱恋与持久的关系: 吸引力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受到接近性(Proximity)、曝光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和相似性(Similarity)等因素的制约。本书将区分激情之爱(Passionate Love)和伴侣之爱(Companionate Love),并引用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的视角,来分析早年关系模式如何投射到成人亲密关系中,影响信任、承诺和冲突处理的方式。我们还将考察关系满意度的维持策略,如积极归因和公平感的重要性。 8. 助人行为的动机与障碍: 帮助他人是社会生活的核心。我们分析了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即在紧急情况下,目击者越多,个体施以援手的可能性反而越低,这源于责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和评估不明确。本书探讨了助人行为的两种主要动机:利他主义(Altruism,纯粹为了他人的利益)与自我导向的动机(如减轻负面情绪或获得社会奖励)。 9. 攻击性、冲突与偏见的根源: 攻击性是社会互动中破坏性的一面。我们考察了攻击性的生物学基础(如荷尔蒙、脑区活动)与社会学习理论的结合。本部分详细阐述了挫折-攻击假说(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的演变,并讨论了社会学习在模仿攻击行为中的作用。在偏见方面,我们将聚焦于内群体偏爱(In-group Favoritism)的根源,探讨刻板印象(Stereotype)作为认知捷径如何固化,以及偏见如何通过社会角色和制度性结构得以持续。本书将强调接触假说(Contact Hypothesis)——在特定条件下,不同群体间的直接接触是减少偏见的最有效途径。 结语:个体心智与社会现实的动态平衡 本书的终旨在于强调,社会心理学不是对个体行为的孤立解释,而是对人作为“社会动物”的深刻洞察。理解社会影响的机制、认知偏差的运作,以及群体互动的规律,是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中做出更明智决策、建立更健康关系的关键能力。本书提供了一套强大的分析工具,用以审视我们自身和我们周围不断演变的社会现实。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内容组织逻辑性极强。从最基础的个体心理开始,循序渐进地深入到群体行为,再到更广阔的社会互动层面,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非常系统化。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讲解每个概念时,都会先给出清晰的定义,然后详细阐述其理论基础,再通过丰富的实际案例来佐证和解释。这种“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的讲解方式,对于我这样初次接触社会心理学领域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不需要担心自己会因为跟不上节奏而感到迷茫,每一个章节的铺垫都为下一个章节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那些关于社会认知偏差和从众效应的章节,作者的分析非常透彻,让我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有了全新的认识和反思,感觉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评分

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人类行为的书,但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偏重个体心理,要么过于宏观地讨论社会现象,很少有一本书能像这本书一样,精准地捕捉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微妙互动。这本书成功地将个体认知、情感、动机与社会环境、群体规范、文化背景等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人类行为的全新视角。它让我明白,我们的一举一动,看似是出于个人意愿,实则深受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书中关于社会影响、人际关系、群体动力等方面的分析,都让我对“人”这个复杂的存在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感觉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帮助我打开了理解人性和社会运作机制的奥秘之门。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赞赏的一点是,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也兼顾了可读性和启发性。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自然流畅,避免了枯燥的学术术语堆砌,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释复杂的理论。即使是一些稍显深奥的概念,作者也能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引人入胜的叙述,让我们能够轻松理解。更重要的是,书中提出的许多问题和观点都极具启发性,促使我进行深入的思考。读完某个章节,我常常会停下来,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行为和观念,并尝试用书中的理论去解释。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在主动地学习和成长,这种学习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选择这本书,纯粹是看中了它“基础与进展”这个副标题,觉得内容应该比较全面,能够满足我初步了解社会心理学的需求。但读下来之后,我惊喜地发现它在“进展”方面做得尤为出色。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经典的理论,而是积极地引入了近年来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些前沿研究成果和新兴观点。比如,在讨论网络社会心理时,书中不仅分析了虚拟社区的形成机制,还探讨了网络欺凌、信息茧房等现代社会特有的现象,这些内容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也让我对社会心理学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总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带着你一起探索最前沿的知识,让我对这个学科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设计真的非常吸引人,封面采用了沉稳而富有深度的蓝色调,搭配上烫金的字体,瞬间就传达出一种学术严谨又不失活力的感觉。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也很不错,不是那种廉价的滑腻感,而是略带纹理的厚实感,翻阅起来非常舒适。我尤其喜欢它排版的方式,文字间距适中,段落划分清晰,即使是长篇幅的章节,读起来也不会感到拥挤或疲惫。而且,书中穿插了一些图表和案例分析,这些元素的视觉化处理做得相当到位,有效地帮助理解那些相对抽象的理论概念,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我之前也读过一些心理学的书籍,但这本书在细节上的考究,从封面设计到内页排版,都给人一种“用心”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沉浸其中,探索书中的知识海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