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弦舞(二胡重奏曲集共2册)

弓弦舞(二胡重奏曲集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雪 编
图书标签:
  • 二胡
  • 重奏
  • 乐谱
  • 古典音乐
  • 民族乐器
  • 弓弦乐
  • 器乐合奏
  • 中国音乐
  • 教材
  • 演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火把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
ISBN:9787810968591
商品编码:29784761129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弓弦舞(二胡重奏曲集共2册)
  • 作者:编者:杨雪
  • 定价:78
  • 出版社:中央音乐学院
  • ISBN号:9787810968591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8-01-01
  • 印刷时间:2018-01-01
  • 版次:2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91
  • 字数:456千字

内容提要

杨雪编创的《弓弦舞(二胡重奏曲集共2册)》 将“弓弦舞”二胡重奏组近年来整理、委约的曲目集 结,筛选成册,力求通过此书的出版促进二胡重奏* 加专业和规范,逐步树立系统、专业的标准,并得到 普及与推广。书中作品有对传统民歌、经典曲目、电 影音乐改编的重奏作品,有移植自西方弦乐重奏的作 品,也有运用多个角度、多种语汇创作的新作品。从 简单的民歌小调到具有一定技术难度的现代作品,适 合不同程度的演奏者。书中作品根据演奏人数分为二 重奏、三重奏、四重奏三个部分。为方便广大演奏者 练习,我把排练过程中标定的弓指法标注出来,供大 家参考。
    

作者简介

杨雪,青年二胡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胡琴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会员。她五岁随父学习二胡,十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随后保送升入本院附中、大学、研究生。

目录

《弓弦舞:二胡重奏曲集(五线谱版)》:
二重奏
1.良宵
2.阿拉木汗
3.轻舞飞扬
4.小品三首
5.阿里山的姑娘
三重奏
6.晨歌
7.嬉戏
8.回忆
9.一步之遥
四重奏
10.如梦令
11.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乐章
12.采红菱
13.脸谱
14.弓弦舞
15.流浪者之歌

《弓弦舞:二胡重奏曲集(简谱版)》:
二重奏
1.良宵
2.阿拉木汗
3.轻舞飞扬
4.小品三首
5.阿里山的姑娘
三重奏
6.晨歌
7.嬉戏
8.回忆
9.一步之遥
四重奏
10.如梦令
11.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乐章
12.采红菱
13.脸谱
14.弓弦舞
15.流浪者之歌


《江南丝竹乐曲精选集》 概述: 《江南丝竹乐曲精选集》是一部汇集了中国江南地区传统器乐精华的乐谱集。本书精选了数十首脍炙人口的江南丝竹代表曲目,旨在为二胡、琵琶、笛子、扬琴等民族乐器演奏者提供一套系统、高水平的演奏范例和学习资料。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内容涵盖了从古典园林音乐的细腻雅致到民间节庆的欢快热烈等多种风格,充分展现了江南丝竹艺术的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 内容特色: 本书的选材极为考究,严格遵循“信、雅、达”的原则,收录的曲目均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经典之作。 上册:雅韵与叙事 上册侧重于展现江南丝竹的文雅与叙事性。 1. 《旱天雷》: 这首曲目以其磅礴的气势和严谨的结构著称,虽然得名于“雷”,但其内部的节奏变化和旋律进行充满了江南丝竹特有的细腻处理。本集中收录的版本强调对重音的精确把握和音色的层次感,尤其对二胡演奏中揉弦的力度控制有详细的标注。 2. 《百鸟朝凤》: 虽然此曲常被归为吹打乐,但在江南丝竹的合奏中,它常以器乐模仿自然界各种鸟类的鸣叫而闻名。本集中的编配版本注重通过不同乐器的交替模仿,营造出清晨山林中万鸟和鸣的生动景象,对笛子的技巧要求较高,特别是对高音区的穿透力和控制力的要求。 3. 《苏南小调》系列: 选取了三首源于苏州、无锡地区的田园牧歌式小品。这些小品节奏舒缓,旋律优美,主要表现了江南水乡的宁静与安逸。在记谱上,对装饰音(如颤音、倚音)的处理进行了规范,确保演奏时能体现出丝竹特有的“润泽”感。 4. 《金蛇狂舞》的改编版: 传统的《金蛇狂舞》速度极快,对演奏者的基本功是巨大的考验。本集中收录的版本在保持其欢快基调的同时,对中段的复调处理进行了细化,增强了各声部之间的对话感,使合奏效果更为和谐。 下册:技巧与合奏 下册则更加侧重于演奏技巧的提升和复杂的合奏技巧的展现。 1. 《步步高》: 这首曲目以其层层递进的旋律和不断加快的速度而闻名。本集的谱例详细标注了速度标记的渐变过程,并对各乐器的轮指、扫弦等技巧给出了明确的指法建议,旨在帮助演奏者准确把握曲目“步步高升”的寓意。 2. 《柳青娘》变奏: 以民间小调为基础的变奏曲,充分展示了江南丝竹在即兴发挥和技巧展示方面的特点。本集中收录的版本是根据近代名家的演奏习惯整理而成,特别强调了琵琶和二胡在对答时的音色对比。 3. 《倒九腔》与《串调》: 这两首曲目属于结构较为复杂的套曲,对演奏者的气息控制和乐句的连贯性要求极高。谱注中加入了对腔体的分析,指导演奏者如何通过弓法和指法的变化,使曲调听起来更为连绵不绝,富有“水”的特质。 4. 合奏范例: 下册收录了五部完整的重奏或合奏曲目范例,这些范例不仅是技术的展示,更是对江南丝竹“和而不杂”精神的体现。谱例中清晰划分了主奏声部、伴奏声部及织体填充声部,并对弱起拍、休止符的呼吸处理进行了细致的说明。 编排与制作工艺: 本书采用大开本设计,纸张选用高克重哑光纸,以确保在反复翻阅和练习中依然清晰易读,同时减少舞台灯光下的反光。所有曲谱均使用国家标准的五线谱和简谱对照形式标注,并辅以详细的指法、把位标记和演奏提示。文字部分由数位资深民族音乐理论家和演奏家审校,确保了曲谱的准确性和学术性。封面设计上,采用淡青色为主色调,配以写意的水墨山水纹样,力求从视觉上营造出江南丝竹的清雅意境。 适用人群: 本书适合民族音乐专业学生、民族器乐教师、业余爱好者以及所有对中国传统音乐,尤其是江南丝竹艺术有深入研究意愿的演奏者。它不仅是练习曲集,更是理解和传承江南丝竹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呈现方式,简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音乐之旅。它不是那种一上来就用炫技来压倒听众的作品,而是像一位老者,缓缓地拉开尘封的往事。初听时,会觉得它的旋律有些内敛,似乎在等待着什么。然而,当你沉下心来,跟随它细微的情感起伏时,你会发现那份克制下蕴藏着多么汹涌的情感。它巧妙地运用了二胡这种乐器特有的那种略带沙哑、充满人情味的音色,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尤其是乐章间的过渡,处理得非常自然,仿佛是水到渠成,没有任何刻意的雕琢感。那种由远及近、由虚到实的听觉体验,让人忍不住闭上眼睛,去想象画面。它不像某些纯粹的炫技作品那样冰冷,而是充满了生活的质感和温度。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曲目时,我感到了一丝困惑。它的结构似乎有些松散,不像传统曲目那样有着清晰的起承转合,更像是一系列情绪的碎片被精心拼贴在一起。但这恰恰是它最迷人的地方。它要求听者必须放下预设的审美标准,用更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当我尝试完全沉浸进去之后,那种感觉就像是置身于一个雾气弥漫的山谷,你看不清前路,却能清晰地感受到周围环境的变化——风的流动,苔藓的湿润,远处的鸟鸣。这些二胡的“对话”充满了张力,它们时而互相追逐,时而又保持着一种微妙的距离感,展现了一种极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写照。这不仅仅是演奏技巧的展示,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挖掘,非常耐人寻味。

评分

从音乐语言的角度来看,这套曲集展现了作者对于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独特见解。它明显根植于民族音乐的土壤,但又不拘泥于固有的调式和和声。我特别欣赏其中一些段落对“留白”的运用,那不是简单的停顿,而是一种蓄势待发的力量。在某些高潮部分,二胡的张力被推至极限,那种声音的颗粒感和穿透力,简直能直接击中听者的心房。更妙的是,即便在最激昂的时刻,作曲家也保持着对整体音响平衡的精确控制,确保了二胡的旋律线条始终清晰可辨,没有被伴奏的复杂织体所淹没。这体现了极高的音乐修养和对二胡音色潜能的深刻理解。

评分

这部作品集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对“叙事性”的把握。它不像歌剧那样有明确的角色和情节,但每一个乐章都像是一部微型电影,有着自己的情绪弧线和内在冲突。我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某些场景:可能是清晨庭院中的露水,也可能是月光下独自沉思的背影。这种强烈的画面感,源于作曲家对弓法和揉弦的精妙设计,那些细微的颤动和滑音,都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为了推动故事向前发展。特别是其中一段处理得极其细腻的慢板,那种绵长而又略带哽咽的音色,仿佛是千言万语化作无声的叹息,让人听后久久不能平静,甚至有点想落泪。

评分

老实说,对于初学者来说,这套曲子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来消化。它的难度不在于指法上的快速跑动,而在于如何准确把握那些极其微妙的情感色彩和节奏弹性。但对于有一定基础的演奏者而言,这无疑是一座宝藏。它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去探索二胡在多声部和复杂织体中的表现力。我注意到,在某些段落中,两把二胡的声部处理得像是在进行一场辩论,观点鲜明却又互相尊重。这种对位法的运用,既保持了二胡独有的抒情特质,又拓展了室内乐的对话空间。每次练习,都有新的发现,这套曲集无疑会成为我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反复研习的重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