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田意大利游记 〔法〕米歇尔德蒙田,马振骋

蒙田意大利游记 〔法〕米歇尔德蒙田,马振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游记
  • 散文
  • 法国文学
  • 蒙田
  • 意大利
  • 文化
  • 旅行
  • 随笔
  • 古典文学
  • 人文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盛德伟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33574
商品编码:29777751161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蒙田意大利游记

定价:52.00元

售价:35.9元,便宜16.1元,折扣69

作者:〔法〕米歇尔德蒙田,马振骋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02013357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历时527天,途径42个城镇,细致展现16世纪的意大利风土人情。

另附39封书信、39则家庭纪事、57句书房格言,尽显蒙田的人生大智慧。

内容提要


在宗教战乱之际开启文化朝圣之旅,在漫游、遐想、探索中找寻自由的真谛。

蒙田于一五八〇年九月五日从法国博蒙出发,途经瑞士和德国,进行了为期十七个月又八天的意大利之旅。离开蒙田城堡的书房,他有机会深入不同的城邦和地区,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所经之地的风土人情和当地人的宗教信仰,集结成《意大利游记》。与其他旅客关注点在名胜古迹上面不同,蒙田将目光停留在表现“人”的标志上,不论是乡野播种的土地,还是城市的行政结构、马路铺设、建筑特点,还有新出现的工艺技术与农耕器械,他都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并不厌其烦地一一作一番认真的描述。蒙田旅行,就像蒙田写作,信马由缰,不仅欣赏到了自然界各种形态生生不息的演变,还了解到了五花八门的人生、观念和风俗。

目录


1 译序 蒙田的《意大利游记》/马振骋

意大利游记

3 穿越法国去瑞士(一五八〇年九月五日—十八日)

18 瑞士(一五八〇年九月二十九日—十月七日)

35 德意志、奥地利和阿尔卑斯地区(一五八〇年十月八日—二十七日)

73 意大利, 去罗马的路上(一五八〇年十月二十八日—十一月二十九日)

109 意大利:罗马(一五八〇年十一月三十日—一五八一年四月十九日)

155 意大利:从罗马到洛雷托和拉维拉(一五八一年四月十九日—五月七日)

183 意大利:初访拉维拉(一五八一年五月七日—六月二十一日)

212 意大利:佛罗伦萨—比萨—卢卡(一五八一年六月二十一日—八月十三日)

233 意大利:第二次逗留拉维拉(一五八一年八月十四日—九月十二日)

书信

275 序文

277 〇一 致安东尼?迪普拉先生,巴黎市长

279 〇二 致父亲的信

296 〇三 致蒙田大人阁下

298 〇四 致亨利?德?梅姆阁下

300 〇五 致洛比塔尔大人

303 〇六 致朗萨克先生

305 〇七 告读者

307 〇八 致保尔?德?弗瓦先生

311 〇九 致吾妻蒙田夫人

313 一〇 致波尔多市政官先生们

314 一一 致马蒂尼翁大人

315 一二 致南都依埃大人

316 一三 呈亨利三世国王

321 一四 呈那瓦尔国王

323 一五 致马蒂尼翁大人

325 一六 致马蒂尼翁元帅

326 一七 致杜布依先生

328 一八 致马蒂尼翁大人

330 一九 致马蒂尼翁元帅

331 二〇 致波尔多市政官先生们

332 二一 致马蒂尼翁元帅

334 二二 致马蒂尼翁元帅

336 二三 致马蒂尼翁元帅

337 二四 致波尔多市政官先生们

338 二五 致马蒂尼翁元帅

341 二六 致马蒂尼翁元帅

343 二七 致马蒂尼翁元帅

345 二八 致马蒂尼翁元帅

346 二九 致马蒂尼翁元帅

349 三〇 致马蒂尼翁元帅

351 三一 致波尔多市政官先生们

353 三二 致波尔多市政官先生们

354 三三 致马蒂尼翁元帅

355 三四 致马蒂尼翁元帅

357 三五 致波尔米埃夫人

358 三六 致安东尼?卢瓦泽尔先生

359 三七 呈亨利四世国王

362 三八 致M

363 三九 呈亨利四世国王

家庭纪事

367 序文

368 纪事

书房格言

383 序文

385格言

作者介绍


米歇尔·德·蒙田(1533-1592),生于法国南部佩里戈尔地区的蒙田城堡。法国文艺复兴后期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知识和批评家,也是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一位对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静研究的学者。蒙田出身贵族,早年学习拉丁文,成年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深居简出,闭门读书、思考。1572年开始撰写被称为“十六世纪各种知识的总汇”的《随笔集》。

马振骋,1934年生于上海,法语文学翻译家,首届“傅雷翻译出版奖”得主。先后翻译了圣埃克苏佩里、波伏娃、高乃依、萨巴蒂埃、克洛德?西蒙、纪德、蒙田、杜拉斯、米兰·昆德拉、洛朗?戈伐等法国重要文学家的作品。著有散文集《巴黎,人比香水神秘》《镜子中的洛可可》《我眼中残缺的法兰西》《误读的浪漫:关于艺术家、书籍与巴黎》等。其《蒙田随笔全集》(全三卷)2009年荣获首届“傅雷翻译出版奖”,并被评为“2009年度十大好书”。

文摘


序言



踏寻古老足迹,探寻精神秘境——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漫游 序章:在未知之地播撒好奇的种子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灵魂,他们不满足于眼前的苟且,渴望用双脚丈量世界的广袤,用眼睛捕捉历史的余晖,用思绪触碰古老智慧的脉搏。他们并非简单的旅行者,而是思想的探险家,以行走的方式,书写着对世界、对人生、对自我的不懈追问。本书,正是这样一次伟大旅程的记录,一场在意大利土地上,由一位杰出思想家所进行的深刻洞察与自我发现的探索。 故事的起点,并非一个具体的日期或地点,而是一种内在的召唤。当蒙田,这位以其《随笔集》享誉世界的哲人,决定踏上前往意大利的旅程时,他所携带的,远不止行囊里的几件衣物,更有他那颗早已被智慧之光点燃、对世间万物充满好奇的心。他不是为了逃离,也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在异域的风景中,在与不同文化、不同历史的碰撞中,更清晰地看见自己,更深刻地理解人性,更开阔地审视那些根植于心、却又模糊不清的观念。 第一章:初抵意大利——目光所及皆是历史的低语 当双脚踏上意大利的土地,迎面而来的,不仅仅是地中海温暖的阳光,更是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废墟到另一个辉煌的建筑,蒙田的眼睛,如同两颗敏感的雷达,捕捉着每一个细微的线索。 罗马,这座永恒之城,自不必说。古罗马的遗迹,那些宏伟的斗兽场、雄壮的凯旋门、以及散落在各处的断壁残垣,都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与沧桑。蒙田漫步在这些曾经是帝国心脏的土地上,他看到的,不仅仅是石头和雕塑,他仿佛能听见角斗士的呐喊,看见元老院的辩论,感受到那个时代澎湃的生命力。他会驻足凝视那些古老的石碑,辨认那些早已消逝的文字,试图从中读出那个伟大文明的灵魂。那些关于权力、关于战争、关于法律、关于艺术的诉说,在与他自身思想的对话中,激荡出新的火花。他会思考,是什么让一个文明如此兴盛,又是什么让它最终走向衰败?人性的光辉与阴暗,在历史的长河中,又是以何种方式循环往复? 他会走进那些古老的教堂,感受中世纪以来宗教的力量是如何渗透和塑造着意大利的社会和文化。哥特式的尖顶直指苍穹,精美的壁画讲述着古老的故事,庄严的唱诗班吟唱着神圣的乐章。对于信仰的理解,对于宗教仪式的观察,对于神学思想的探究,都将成为他思考的重要素材。他会对比不同信仰的表达方式,思考信仰的本质是什么,它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和思想。 第二章:文艺复兴的余韵——艺术与思想的交响 意大利,更是文艺复兴的摇篮。在佛罗伦萨,蒙田或许会流连于那些大师的杰作之前。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带着一种不屈的意志和完美的比例,诉说着人体的力量与精神的自由;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仿佛蕴含着宇宙的奥秘,引人无限遐思。拉斐尔的圣母,纯洁而温柔,展现了理想化的女性美。 蒙田的目光,不会仅仅停留在艺术品的表面。他会深入探究这些艺术作品所承载的思想。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光芒重新照亮大地,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的价值和尊严,将目光从神转向人。蒙田会思考,这种对人的关注,是如何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它如何影响了艺术、文学、哲学甚至政治?他会观察那些艺术家们如何捕捉人性的复杂,如何在作品中展现个体的独特性。他会思考,艺术的目的是什么?它是否能够超越时代,触及永恒的人性? 在博学多闻的学者和艺术家中间,蒙田找到了交流的契合点。他会与他们探讨哲学、文学、历史,分享彼此的见解。这些思想的碰撞,如同在沉寂的土地上播撒下新的种子,孕育着更深邃的思考。他会倾听他们对古代经典的解读,理解他们如何从古希腊罗马的智慧中汲取养分,创造出新的辉煌。 第三章:日常生活的光影——细节中洞察人性 然而,蒙田的旅程并非仅仅局限于宏伟的建筑和著名的艺术品。他的目光同样敏锐地捕捉着意大利普通人的生活。集市上的喧嚣,咖啡馆里的闲谈,街头巷尾的景象,孩童的嬉笑,老人的沉思,这一切都进入了他的观察范围。 他会关注不同地区的生活习俗,品尝当地的食物,体验不同的人情风貌。他会观察人们的言谈举止,倾听他们的故事,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会思考,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人性的基本特质是如何展现的?那些表面的差异之下,是否隐藏着某种普遍的联系? 旅途中,他也可能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物,从贵族到平民,从学者到商人。每一次的相遇,每一次的交谈,都可能成为他深入了解人性的契机。他会敏锐地捕捉对方的言语中的微小之处,从中解读出对方的性格、思想甚至内心的隐秘。他会思考,是什么塑造了人的性格?是什么驱使着人们做出选择? 第四章:内省与反思——在行走中认识自我 蒙田的意大利之行,最核心的目的,或许在于“认识自我”。他以一种极其诚实和坦率的方式,审视着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在异域的风情和文化的刺激下,他旧有的观念被挑战,新的认识得以形成。 他会记录下自己在旅途中遇到的各种情况,无论是令人愉悦的还是令人困扰的。他会对自己内心的反应进行细致的剖析。例如,当遇到某种新奇的习俗时,他是感到好奇,还是感到不适?当面对某种不公时,他的反应是怎样的?他会反思自己的偏见,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并尝试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事物。 “我只想成为我自己。”这或许是蒙田内心深处的声音。他的旅行,就是一场寻找“真实自我”的努力。他通过观察外部世界,来映照内心的世界。他将自己的经验、感受、思考,如同镜子一般,反射出关于人生的种种真相。 他会思考,何为“真理”?真理是固定不变的,还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他会质疑那些约定俗成的观念,鼓励读者独立思考,不盲从。他会对“知识”的边界进行探索,认识到人类认知的有限性,并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 尾声:思想的种子,在意大利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蒙田的意大利之行,并非一次简单的观光,而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实践。他在古老的土地上,与历史对话,与艺术交流,与人文碰撞,最终,与自我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 他所记录下的,不仅仅是意大利的风景和人物,更是他那颗不断探索、不断求索的灵魂。他的观察细致入微,他的思考深刻独到。他以一种轻松而又不失严肃的笔调,将他对人生、对社会、对人性的种种体悟,娓娓道来。 这本书,便是这样一次思想的盛宴,一次精神的漫游。它邀请读者跟随蒙田的脚步,一同踏上这段充满发现与启迪的旅程。在这段旅程中,你或许会重新审视自己生活的世界,重新认识你所熟悉的人性,更重要的是,你会更清晰地看见那个一直在你内心深处,等待被认识的“自己”。这是一本关于行走,关于思考,关于认识自我的经典之作。它所散发的光芒,穿越时空,至今依然温暖着每一个渴望智慧的灵魂。

用户评价

评分

关于科技伦理与未来社会的探讨,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冷静且富有远见的视角。它并没有沉溺于描绘未来科技的奇观,而是深挖了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结构、个体认知乃至情感连接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引用的案例和数据都极具说服力,显示了其深厚的跨学科研究基础。它成功地避开了许多同类题材中常见的煽情和过度恐慌,而是以一种近乎科学家的审慎态度,引导读者思考我们正在迈向的那个未知的领域。书中关于人工智能与创造力边界的讨论尤为精彩,引发了我对“何以为人”这一古老命题的新一轮思考。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给出答案,而在于它精准地提出了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

评分

我最近读到的一部历史小说,其宏大的叙事结构和严谨的史料考证令人叹为观止。它巧妙地将个人的命运线索编织进了广阔的时代背景之中,使得每一次选择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作者对于环境的渲染极其到位,无论是宫廷的奢华腐朽,还是市井的烟火喧嚣,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能闻到当时的尘土气味和听到街头的叫卖声。更难得的是,书中对复杂政治博弈的刻画,没有流于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而是展现了权力场中各方势力的微妙平衡与冲突,让人对历史的理解增添了许多辩证的色彩。尽管人物众多,但每一个配角都有其独特的色彩和存在的意义,绝非工具人。这种全景式的描绘,需要极强的驾驭能力,而这部作品无疑展现了作者非凡的功力,它不仅仅是在讲述过去的故事,更像是一面映照当下的镜子。

评分

这本传记深深抓住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与多面性,描绘了一个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思考的灵魂。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尤其擅长捕捉那些细微的情感波动和思想的转折点。读来,仿佛能亲身感受到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内心挣扎与对真理的执着探求。书中对于主人公早年经历的刻画尤为动人,那种青涩与探索交织的模样,让人感同身受。更令人称道的是,它并未将人物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偶像,而是坦诚地展现了其人性的弱点和矛盾之处,这种真实感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叙事节奏的把握也相当到位,时而激昂,时而沉静,如同乐章般富有层次感,引导着读者逐步深入角色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那些看似离经叛道的思想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读完之后,萦绕在脑海中的,不仅仅是事件的经过,更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重新审视和对人性深处的敬畏。

评分

这是一本充满诗意的散文集,文字的流动性堪比潺潺溪水,轻柔却又富有力量。它探讨的主题非常个人化,聚焦于日常生活中那些易逝的、转瞬即逝的美好瞬间,比如清晨窗外的一缕光影,或是雨后泥土的芬芳。作者的观察角度总是那么独特且充满灵性,总能从最微不足道的事物中提炼出深刻的哲理。阅读过程是一种放松,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涤。语言上,它大量运用了意象和隐喻,晦涩但不晦涩难懂,反而提供了一种留白的空间,让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心境去填补和解读。我特别喜欢它那种不急不躁的叙述腔调,仿佛一位睿智的长者在耳边娓娓道来,没有说教,只有分享。对于那些在快节奏生活中感到疲惫,渴望片刻宁静与沉思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良药。

评分

我最近接触到的一部外国文学译作,在翻译腔的克服上做得相当出色,读起来完全没有隔阂感,仿佛就是用我们母语写就的流畅文本。这部作品的叙事结构非常精巧,采用了多线索并行推进的方式,每一条线索都保持着自身的张力,直到故事的最后才以一种近乎震撼的方式交汇融合。主题上,它着重探讨了记忆的不可靠性以及个体如何构建自我叙事以应对创伤,这种心理层面的挖掘十分深刻和细腻。人物对话的设计尤其精彩,充满了潜台词和微妙的张力,很多关键信息是通过人物的言语交锋而非直接描述传递出来的,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度和趣味性。虽然篇幅不短,但那种强烈的代入感和对情节发展的渴望,使得阅读过程始终保持着一种高度集中的状态,让人爱不释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