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蒙田意大利游记
定价:52.00元
售价:35.9元,便宜16.1元,折扣69
作者:〔法〕米歇尔德蒙田,马振骋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02013357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历时527天,途径42个城镇,细致展现16世纪的意大利风土人情。
另附39封书信、39则家庭纪事、57句书房格言,尽显蒙田的人生大智慧。
内容提要
在宗教战乱之际开启文化朝圣之旅,在漫游、遐想、探索中找寻自由的真谛。
蒙田于一五八〇年九月五日从法国博蒙出发,途经瑞士和德国,进行了为期十七个月又八天的意大利之旅。离开蒙田城堡的书房,他有机会深入不同的城邦和地区,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所经之地的风土人情和当地人的宗教信仰,集结成《意大利游记》。与其他旅客关注点在名胜古迹上面不同,蒙田将目光停留在表现“人”的标志上,不论是乡野播种的土地,还是城市的行政结构、马路铺设、建筑特点,还有新出现的工艺技术与农耕器械,他都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并不厌其烦地一一作一番认真的描述。蒙田旅行,就像蒙田写作,信马由缰,不仅欣赏到了自然界各种形态生生不息的演变,还了解到了五花八门的人生、观念和风俗。
目录
1 译序 蒙田的《意大利游记》/马振骋
意大利游记
3 穿越法国去瑞士(一五八〇年九月五日—十八日)
18 瑞士(一五八〇年九月二十九日—十月七日)
35 德意志、奥地利和阿尔卑斯地区(一五八〇年十月八日—二十七日)
73 意大利, 去罗马的路上(一五八〇年十月二十八日—十一月二十九日)
109 意大利:罗马(一五八〇年十一月三十日—一五八一年四月十九日)
155 意大利:从罗马到洛雷托和拉维拉(一五八一年四月十九日—五月七日)
183 意大利:初访拉维拉(一五八一年五月七日—六月二十一日)
212 意大利:佛罗伦萨—比萨—卢卡(一五八一年六月二十一日—八月十三日)
233 意大利:第二次逗留拉维拉(一五八一年八月十四日—九月十二日)
书信
275 序文
277 〇一 致安东尼?迪普拉先生,巴黎市长
279 〇二 致父亲的信
296 〇三 致蒙田大人阁下
298 〇四 致亨利?德?梅姆阁下
300 〇五 致洛比塔尔大人
303 〇六 致朗萨克先生
305 〇七 告读者
307 〇八 致保尔?德?弗瓦先生
311 〇九 致吾妻蒙田夫人
313 一〇 致波尔多市政官先生们
314 一一 致马蒂尼翁大人
315 一二 致南都依埃大人
316 一三 呈亨利三世国王
321 一四 呈那瓦尔国王
323 一五 致马蒂尼翁大人
325 一六 致马蒂尼翁元帅
326 一七 致杜布依先生
328 一八 致马蒂尼翁大人
330 一九 致马蒂尼翁元帅
331 二〇 致波尔多市政官先生们
332 二一 致马蒂尼翁元帅
334 二二 致马蒂尼翁元帅
336 二三 致马蒂尼翁元帅
337 二四 致波尔多市政官先生们
338 二五 致马蒂尼翁元帅
341 二六 致马蒂尼翁元帅
343 二七 致马蒂尼翁元帅
345 二八 致马蒂尼翁元帅
346 二九 致马蒂尼翁元帅
349 三〇 致马蒂尼翁元帅
351 三一 致波尔多市政官先生们
353 三二 致波尔多市政官先生们
354 三三 致马蒂尼翁元帅
355 三四 致马蒂尼翁元帅
357 三五 致波尔米埃夫人
358 三六 致安东尼?卢瓦泽尔先生
359 三七 呈亨利四世国王
362 三八 致M
363 三九 呈亨利四世国王
家庭纪事
367 序文
368 纪事
书房格言
383 序文
385格言作者介绍
米歇尔·德·蒙田(1533-1592),生于法国南部佩里戈尔地区的蒙田城堡。法国文艺复兴后期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知识和批评家,也是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一位对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静研究的学者。蒙田出身贵族,早年学习拉丁文,成年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深居简出,闭门读书、思考。1572年开始撰写被称为“十六世纪各种知识的总汇”的《随笔集》。
马振骋,1934年生于上海,法语文学翻译家,首届“傅雷翻译出版奖”得主。先后翻译了圣埃克苏佩里、波伏娃、高乃依、萨巴蒂埃、克洛德?西蒙、纪德、蒙田、杜拉斯、米兰·昆德拉、洛朗?戈伐等法国重要文学家的作品。著有散文集《巴黎,人比香水神秘》《镜子中的洛可可》《我眼中残缺的法兰西》《误读的浪漫:关于艺术家、书籍与巴黎》等。其《蒙田随笔全集》(全三卷)2009年荣获首届“傅雷翻译出版奖”,并被评为“2009年度十大好书”。
文摘
序言
关于科技伦理与未来社会的探讨,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冷静且富有远见的视角。它并没有沉溺于描绘未来科技的奇观,而是深挖了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结构、个体认知乃至情感连接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引用的案例和数据都极具说服力,显示了其深厚的跨学科研究基础。它成功地避开了许多同类题材中常见的煽情和过度恐慌,而是以一种近乎科学家的审慎态度,引导读者思考我们正在迈向的那个未知的领域。书中关于人工智能与创造力边界的讨论尤为精彩,引发了我对“何以为人”这一古老命题的新一轮思考。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给出答案,而在于它精准地提出了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
评分我最近读到的一部历史小说,其宏大的叙事结构和严谨的史料考证令人叹为观止。它巧妙地将个人的命运线索编织进了广阔的时代背景之中,使得每一次选择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作者对于环境的渲染极其到位,无论是宫廷的奢华腐朽,还是市井的烟火喧嚣,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能闻到当时的尘土气味和听到街头的叫卖声。更难得的是,书中对复杂政治博弈的刻画,没有流于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而是展现了权力场中各方势力的微妙平衡与冲突,让人对历史的理解增添了许多辩证的色彩。尽管人物众多,但每一个配角都有其独特的色彩和存在的意义,绝非工具人。这种全景式的描绘,需要极强的驾驭能力,而这部作品无疑展现了作者非凡的功力,它不仅仅是在讲述过去的故事,更像是一面映照当下的镜子。
评分这本传记深深抓住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与多面性,描绘了一个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思考的灵魂。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尤其擅长捕捉那些细微的情感波动和思想的转折点。读来,仿佛能亲身感受到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内心挣扎与对真理的执着探求。书中对于主人公早年经历的刻画尤为动人,那种青涩与探索交织的模样,让人感同身受。更令人称道的是,它并未将人物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偶像,而是坦诚地展现了其人性的弱点和矛盾之处,这种真实感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叙事节奏的把握也相当到位,时而激昂,时而沉静,如同乐章般富有层次感,引导着读者逐步深入角色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那些看似离经叛道的思想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读完之后,萦绕在脑海中的,不仅仅是事件的经过,更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重新审视和对人性深处的敬畏。
评分这是一本充满诗意的散文集,文字的流动性堪比潺潺溪水,轻柔却又富有力量。它探讨的主题非常个人化,聚焦于日常生活中那些易逝的、转瞬即逝的美好瞬间,比如清晨窗外的一缕光影,或是雨后泥土的芬芳。作者的观察角度总是那么独特且充满灵性,总能从最微不足道的事物中提炼出深刻的哲理。阅读过程是一种放松,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涤。语言上,它大量运用了意象和隐喻,晦涩但不晦涩难懂,反而提供了一种留白的空间,让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心境去填补和解读。我特别喜欢它那种不急不躁的叙述腔调,仿佛一位睿智的长者在耳边娓娓道来,没有说教,只有分享。对于那些在快节奏生活中感到疲惫,渴望片刻宁静与沉思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良药。
评分我最近接触到的一部外国文学译作,在翻译腔的克服上做得相当出色,读起来完全没有隔阂感,仿佛就是用我们母语写就的流畅文本。这部作品的叙事结构非常精巧,采用了多线索并行推进的方式,每一条线索都保持着自身的张力,直到故事的最后才以一种近乎震撼的方式交汇融合。主题上,它着重探讨了记忆的不可靠性以及个体如何构建自我叙事以应对创伤,这种心理层面的挖掘十分深刻和细腻。人物对话的设计尤其精彩,充满了潜台词和微妙的张力,很多关键信息是通过人物的言语交锋而非直接描述传递出来的,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度和趣味性。虽然篇幅不短,但那种强烈的代入感和对情节发展的渴望,使得阅读过程始终保持着一种高度集中的状态,让人爱不释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