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远行译丛:马来群岛自然考察记II(精装)
定价:59.00元
售价:40.7元,便宜18.3元,折扣68
作者:阿尔弗雷德·R.华莱士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02013514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场孕育演化论的海岛之旅,一部自然历史经典
热带雨林的陌生访客,在海岛间流浪八年,记录下无数岛屿的原始生态
作者亲笔手绘插图
内容提要
这是英国博物学家华莱士在马来群岛考察时的旅行见闻。
1854年3月,华莱士前往马来群岛,发掘并采集不为西方世界知晓的动植物种。他在海岛间流浪八年,旅行约一万四千英里,共采集十二万余件生物标本。
本书记载了他所观察到的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大花草科的巨花、“蝴蝶中的王子”大型绿翼鸟翅蝶、酷似人类的红毛猩猩、绝美的天堂鸟、美得难分轩轾的各色昆虫,还有风俗各异的岛民和奇特的自然地理景观。
目录
第四部 摩鹿岛
3 第十九章 班达岛
一八五七年十二月、一八五九年五月及一八六一年四月
11 第二十章 安波那岛
一八五七年十二月、一八五九年十月及一八六〇年二月
28 第二十一章 摩鹿加岛群——德那地岛
39 第二十二章 吉洛洛岛
一八五八年三月与九月
46 第二十三章 从德那地往卡约阿群岛与巴占岛
一八五八年十月
56 第二十四章 巴占岛
一八五八年十月至一八五九年四月
84 第二十五章 塞兰岛、戈龙岛与马塔贝洛群岛
一八五九年十月至一八六〇年六月
122 第二十六章 布鲁岛
一八六一年五至六月
133 第二十七章 摩鹿岛的博物志
第五部 巴布亚群岛
151 第二十八章 搭马来土帆船从望加锡到阿鲁群岛
一八五六年十二月
166 第二十九章 卡伊群岛
一八五七年一月
180 第三十章 阿鲁群岛——多波之旅
一八五七年一月至三月
197 第三十一章 阿鲁群岛内陆之旅
一八五七年三月至五月
234 第三十二章 阿鲁群岛——二度住在多波
一八五七年五月与六月
247 第三十三章 阿鲁群岛的地理学与博物学
257 第三十四章 新几内亚——多雷
一八五八年三至七月
280 第三十五章 从塞兰岛往卫古岛之旅
一八六〇年六月、七月
294 第三十六章 卫古岛
一八六〇年七月至九月
308 第三十七章 从卫古岛到德那地岛之旅
一八六〇年九月二十九日至十一月五日
322 第三十八章 天堂鸟
354 第三十九章 巴布亚诸岛的博物志
363 第四十章 马来群岛的人种学
381 附 记
383 附录一 论马来群岛人种的颅骨与语言
390 附录二 收录词汇表
410 附录三 阿尔弗雷德·R.华莱士小传
作者介绍
阿尔弗雷德?R.华莱士(1823-1913),英国博物学家、探险家、地理学家、人类学家、生物学家。以和达尔文共同发表“物竞天择”理论驰名。1854年,他赴马来群岛,用八年时间游历无数岛屿,共采集十二万余件生物标本。
这次旅行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让他不仅得出“物竞天择”理论,还推论出该地动物地理可划分为两部分:东为印度-马来区,西为澳洲-马来区。为纪念他,科学界将这两区的界线称为“华莱士线”。
他的著作很多,包括《河与内格罗河之旅》《动物的地理分布》《人在宇宙的地位》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种厚重典雅的精装质感,初次上手时就让人心头一热,仿佛触摸到了时光的纹理。装帧的工艺透露着一种对知识的敬畏,让人不由自主地放轻了动作,生怕惊扰了其中沉睡的智慧。扉页上的烫金字体在灯光下熠熠生辉,那种内敛而又张扬的美感,是当代快餐式阅读中难得一见的用心。我尤其欣赏那种老派的排版风格,字体选择沉稳大气,行距和字距的布局都经过了精心的考量,读起来极为舒适,即便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已经超越了内容本身,成为一种仪式感,让人期待接下来的探索之旅。这本书的重量,拿在手中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满足,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是对经典探险文学最好的致敬。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描绘遥远、未曾涉足之地的人类足迹抱有近乎痴迷的兴趣。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它所承载的那种“在场感”。作者的叙事方式,绝非是那种冷冰冰的报告文学,而是充满了热带特有的生命力和湿热的呼吸。你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穿越原始雨林时的那种闷热、蚊虫的骚扰,以及面对宏大自然时的谦卑与敬畏。文字的力量在于,它能瞬间将你从日常的琐碎中抽离出来,强行植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生态系统之中。那种对物种细致入微的观察,不仅仅是科学记录,更像是一种深情的凝视,仿佛每一片叶子、每一只昆虫都在向这位不速之客诉说着它们世代相传的故事。读着读着,我甚至能闻到空气中泥土和腐殖质混合的味道,那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是任何高清纪录片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自然科学的记录。它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韧性的史诗。在那个通讯不便、医疗落后的年代,独自面对未知大陆的挑战,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是一种近乎偏执的求知欲和坚韧的意志力。文字流露出的那种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尤为珍贵。作者在描述遇到的当地文化和习俗时,保持着一种难得的尊重和客观,没有流于简单的猎奇或傲慢的评判,而是带着人类学家特有的好奇心去理解和记录。这种对“他者”的包容,使得整本书的思想深度得以提升,它探讨的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远行,更是认知边界的拓展和自我认知的重塑。这种人文关怀,让这本书拥有了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评分从文学角度来看,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实在令人叹服。他的句式结构多变,时而长句铺陈,如同一条蜿蜒的河流,将复杂的观察和感悟娓娓道来;时而又以短促有力的断句收尾,凸显瞬间的震撼或顿悟。这种节奏的控制,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韵律感,如同在听一曲层次丰富的交响乐。尤其是在描述某些极为罕见的动植物现象时,他似乎总能找到那个最精准、最富诗意的词汇,让那些科学术语也染上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对我而言,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它拓宽了我对描述性文字潜力的认知。这本书证明了,严谨的科学观察与卓越的文学表达是完全可以完美融合的。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的翻译质量极其出色,这一点对于这种早期探险文学来说至关重要。好的译本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原作者的思想内核和独特的语感,而拙劣的翻译则可能将瑰宝变成残次品。这里的译者显然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专业术语有着深厚的功底,译文流畅自然,没有生硬的“翻译腔”,读起来如同出自本土作家之手。很多复杂或带有地方色彩的描述,都被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留了异域风情,又保证了当代读者的理解无碍。这种高水准的再创造,使得我们这些后来的读者,能够跨越语言的鸿沟,与一百多年前的探险家进行一场高质量的、无障碍的精神对话,实属不易,值得称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