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蓝皮书:洛阳文化发展报告(2016) 刘福兴 陈启明

洛阳蓝皮书:洛阳文化发展报告(2016) 刘福兴 陈启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福兴 陈启明 著
图书标签:
  • 洛阳文化
  • 地方文化
  • 文化研究
  • 城市发展
  • 文化报告
  • 历史文化
  • 中原文化
  • 刘福兴
  • 陈启明
  • 洛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群洲文化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3930
商品编码:2977688991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洛阳蓝皮书:洛阳文化发展报告(2016)

定价:89.00元

作者:刘福兴 陈启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097939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洛阳文化发展报告(2016)》由洛阳市委党校和洛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编写,并作为洛阳蓝皮书系列之一列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国家皮书系列”。本报告由主报告、专题篇、区域篇、案例篇和大事记五部分组成,汇集了洛阳市委党校、洛阳理工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和部门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较为全面地反映了2015年洛阳文化发展的基本情况,为进行科学决策和加快构建洛阳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是洛阳文化领域重要的科研成果。
报告指出,2015年洛阳文化发展态势良好,洛阳市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加快推进公共文化建设,公共文化阵地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容及形式日益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初步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得到提升。文化旅游业增长迅速,文化产业招商成效显著,呈现出总量不断扩大、结构逐步改善、速度显著提升的良好态势。文物保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世界文化遗产和大遗址保护工作取得重大成果,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文物考古工作成绩显著。通过持续开展创建活动,洛阳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形象得到提升。

内容提要


本书由主报告、专题篇、区域篇、案例篇和大事记五部分组成,较为全面地反映了2015年洛阳文化发展的基本情况。本书指出,2015年洛阳文化发展态势良好,公共文化阵地设施和服务水平得到提升。文化旅游业增长迅速,文化产业招商取得重大进展。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成绩显著。通过持续开展创建活动,洛阳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形象得到提升。

目录


Ⅰ 主报告
1 2015年洛阳文化发展分析与2016年展望【陈启明 刘福兴】/001

Ⅱ 专题篇
2 洛阳城市文化发展问题与对策【于 涌 高慎涛】/020
3 洛阳文化旅游业发展报告【时丽茹】/033
4 洛阳会展业发展报告【陈启明 孙鹏飞】/051
5 洛阳文化产业分析及发展趋势【李国强】/061
6 洛阳城市水文化开发利用问题研究【刘保亮】/070
7 洛阳市传统村落保护问题研究【秦 华】/081
8 洛阳市文学艺术发展报告【洛阳市文艺发展课题组】/098
9 洛阳民间工艺和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问题研究【王彩琴】/112
10 洛阳博物馆业发展报告【任程远 杨利杰】/123
11 洛阳市文物保护研究报告【魏晓彤 赵福茹】/135
12 洛阳市文化志愿服务研究报告【刘荣利 栾海宁】/148
13 洛阳市文明城市提升研究报告【孙若玉 薛妙琴】/161

Ⅲ 区域篇
14 涧西区文化发展报告【涧西区文化建设课题组】/173
15 西工区文化发展报告【涂洪樱子 蒋卫芳】/184
16 洛龙区文化发展报告【刘福兴 李清江】/198
17 老城区文化发展报告【秦 华 李建西】/210
18 瀍河区文化发展报告【张亚飞 李 鹏】/222
19 吉利区文化发展报告【洛阳市委党校课题组】/234
20 高新区文化发展报告【冯小六 孙建通】/247
21 伊滨区文化发展报告【洛阳市委党校课题组】/257

Ⅳ 案例篇
22 洛阳龙门石窟文化发展报告【张有立】/266
23 洛阳市上网服务行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洛阳市公共文化制度设计课题组】/279
24 洛阳“三彩艺”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刘俊月】/294
25 伊川“程林文化园”调研报告【伊川文化建设课题组】/304

Ⅴ 大事记
26 2015年洛阳文化发展大事记(2015年1~12月)【陈 琪】/321

Abstract/340
Contents/342

作者介绍


刘福兴,男,1963年8月生,祖籍河南新安。1984年7月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1990年8月武汉大学写作助教进修班毕业。现任洛阳市委党校党委委员、教授、校委委员、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洛阳市教师、专家;中国写作学会会员,洛阳市河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洛阳市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建设。陈启明,男,1969年生,河南新安人。洛阳市委党校市情研究部主任、副教授,洛阳经济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洛阳市专家、教师。长期从事洛阳文化、经济发展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对策研究。

文摘


序言



洛阳蓝皮书:洛阳文化发展报告(2016) 导言 洛阳,这座拥有三千多年建城史、十三朝古都的城市,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洛阳的文化发展不仅是地域性繁荣的体现,更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缩影。本报告《洛阳蓝皮书:洛阳文化发展报告(2016)》旨在全面梳理和分析2016年度洛阳文化发展的现状、特点、成就与挑战,为洛阳文化事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本书的撰写,基于对大量一手和二手资料的深入研究,涵盖了洛阳在文学艺术、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文化产业发展、旅游文化融合、对外文化交流等多个维度的实践探索与政策调整。报告力求客观、深入地呈现洛阳文化发展的脉络,剖析其内在驱动力与外在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前瞻性的思考与建议。 第一章:洛阳历史文化底蕴的传承与创新 洛阳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历史文化积淀之深厚,影响之广泛,举世闻名。从夏商周的青铜文明,到东周的百家争鸣,再到汉唐的盛世辉煌,洛阳始终站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潮头。2016年,洛阳在传承与创新其辉煌历史文化方面,展现出多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1.1 历史遗存的保护与利用 洛阳拥有龙门石窟、白马寺、汉函谷关、隋唐洛阳城遗址等众多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洛阳市在文物保护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实施了一系列抢救性保护和修缮工程。例如,对龙门石窟的部分石窟造像进行了精细化的监测与保护,采用了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对石窟进行三维扫描和信息采集,为未来的研究和展示奠定了基础。隋唐洛阳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与遗址公园建设稳步推进,通过对遗址进行科学勘探与揭示,不断丰富着我们对唐代洛阳城格局、功能和城市生活的认识。 同时,洛阳积极探索文物活化利用的路径。除了传统的博物馆展示,更注重将历史遗存融入现代城市生活。例如,以历史文化街区为载体,吸引文化创意产业入驻,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体验空间。通过举办各类历史文化主题活动,如“古都文化周”、“洛阳龙门国际旅游文化节”等,让更多市民和游客能够近距离接触和感受洛阳的历史魅力。这种“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在2016年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实践。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洛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丰富多彩,包括河洛大鼓、洛阳剪纸、洛阳宫灯、洛阳唐三彩制作技艺等。2016年,洛阳市继续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推广。 在传承方面,加强了对非遗传承人的扶持力度,通过建立传承基地、开展拜师学艺等方式,确保技艺后继有人。例如,河洛大鼓作为一项重要的曲艺形式,其传承人积极组织表演和培训活动,将传统的说唱艺术带入社区和学校,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洛阳剪纸和唐三彩等传统工艺,也通过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的生机。 在推广方面,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和互联网平台,拓宽非遗的传播渠道。通过制作非遗主题的纪录片、微电影,在社交媒体上进行互动传播,吸引了更广泛的受众。同时,将非遗项目融入旅游线路,让游客在体验洛阳风情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和欣赏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1.3 传统文化的时代转化 洛阳的文化发展并非简单的复制与粘贴,而是注重传统文化的时代转化。2016年,洛阳的文化工作者们积极探索如何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社会的精神需求相结合。例如,在文学艺术创作领域,涌现出一批以洛阳历史文化为背景的优秀作品,但这些作品不再仅仅是历史的复述,而是融入了现代人的情感与思考,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 在城市精神塑造方面,洛阳注重挖掘和弘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等传统美德,并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构建具有洛阳特色的城市精神。通过各类主题宣传活动,引导市民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第二章:洛阳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与融合 进入21世纪,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洛阳在2016年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并注重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寻求新的增长点。 2.1 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与发展 洛阳依托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2016年,洛阳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提供资金支持、场地优惠、税收减免等,吸引了一批文化创意企业落户。 例如,在古城区的历史建筑中,兴建了一批创意园区和孵化器,吸引了从事设计、动漫、影视制作、数字出版等领域的企业。这些园区不仅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也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举办创意设计大赛、文化博览会等活动,洛阳不断提升其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影响力。 2.2 科技赋能文化,数字经济助力文化传播 科技的进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016年,洛阳在文化领域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探索科技赋能文化的模式。 数字博物馆、线上展览成为常态,龙门石窟、洛阳博物馆等通过构建VR/AR体验项目,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瑰宝。对历史文献、文物资料进行数字化扫描和整理,建立了庞大的数字资源库,为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 数字出版、数字音乐、网络视听等新兴文化业态也在洛阳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通过发展数字内容产业,洛阳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数字产品,拓展了文化传播的边界。 2.3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洛阳作为一座世界级的旅游城市,其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是重中之重。2016年,洛阳在推动文旅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龙门石窟、洛阳博物馆、隋唐洛阳城遗址等为核心的旅游产品不断升级,推出了更多深度体验项目,如汉服体验、传统手工艺制作工坊、考古探秘等,增强了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依托洛阳丰富的文化节庆活动,如牡丹文化节、少数民族风情节等,将其与旅游产品有机结合,打造具有洛阳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通过优化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 同时,洛阳也注重发展乡村旅游,将乡村的自然风光与民俗文化相结合,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线路,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三章:洛阳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文化交流已成为国家间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桥梁。洛阳作为重要的国际文化交流节点,在2016年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提升了其国际影响力。 3.1 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洛阳积极参与和主办各类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例如,通过与国际知名博物馆、艺术机构合作,举办海外巡展,将洛阳的优秀文化推向世界。组织洛阳的艺术家、文化团体赴海外进行演出和交流,增进与国际同行的了解与合作。 3.2 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 洛阳高度重视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通过多语种、多平台的方式,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洛阳的文化资讯、旅游信息,吸引海外关注。 同时,邀请海外媒体记者、文化博主等来洛阳进行采访和体验,通过他们的视角,向世界传播真实的洛阳。 3.3 汉文化国际推广 洛阳作为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2016年继续致力于汉文化的国际推广。通过与孔子学院等机构合作,在海外开展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活动,其中就包括对洛阳历史文化和民俗的介绍。 第四章:洛阳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洛阳在文化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认真对待并加以解决。 4.1 挑战分析 文化资源转化效率有待提升: 尽管洛阳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如何将其更有效地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仍需进一步探索。例如,一些历史遗址的旅游开发仍有提升空间,部分非遗项目的市场化程度不高。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优秀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文化事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洛阳在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文化人才方面,仍需加大力度。 文化产业的同质化竞争: 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一些领域的同质化竞争现象日益严重,如何打造具有洛阳独特性的文化品牌,避免陷入同质化泥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化传播的创新性不足: 在一些传统文化传播方式上,仍存在创新性不足的问题,未能充分利用新媒体和新兴技术,触达更广泛的受众。 4.2 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洛阳的文化发展将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深化文旅融合,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 进一步发挥洛阳的历史文化优势,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和服务,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体验度。 加强文化科技融合,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 积极拥抱数字经济,利用科技手段赋能文化内容创作、传播和消费,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激发文化创新活力: 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推动文化IP孵化与价值实现: 深入挖掘洛阳的文化IP潜力,通过创意转化和市场运营,打造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提升文化对外开放水平,讲好洛阳故事: 进一步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创新对外传播方式,向世界展现一个更加丰富多彩、富有活力的洛阳。 结语 2016年,洛阳的文化发展在传承与创新中稳步前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历史文化底蕴的深耕细作,到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再到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都展现了这座古都独特的魅力与活力。《洛阳蓝皮书:洛阳文化发展报告(2016)》的研究成果,为理解洛阳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洛阳将继续书写更加辉煌的文化篇章,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一开始就吸引了我,《洛阳蓝皮书:洛阳文化发展报告(2016)》,“蓝皮书”三个字总能让人联想到权威、深入的行业分析,而“洛阳文化发展报告”更是直接点明了主题,对于像我这样对历史名城洛阳怀有深深好奇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洛阳这座城市,承载了太多厚重的历史,从十三朝古都到如今的现代化都市,其间的文化变迁与发展,必然是波澜壮阔的。我特别想知道,在2016年这一年,洛阳的文化发展究竟呈现出怎样的图景?是传统的复兴,还是新文化的崛起?是物质文化的繁荣,还是精神文明的提升?这本书的副标题“洛阳文化发展报告”让我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对洛阳文化产业、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创新、以及文化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角色的全面梳理和深刻解读。作者刘福兴和陈启明,这两个名字虽然我之前并不熟悉,但“报告”二字背后所蕴含的研究精神和严谨态度,让我相信他们一定为我们呈现了一份扎实、有见地的报告。我想象着,或许里面会有关于洛阳博物馆、古迹保护的最新进展,或许会有对洛阳传统戏曲、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进行探讨,又或者会分析洛阳作为旅游文化名城,在吸引游客、提升城市形象方面的具体策略。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可以更清晰地看见洛阳这座城市的脉搏,感受它跳动的文化生命力。

评分

从封面设计和书籍的整体基调来看,我预感这会是一本非常学术且具有前瞻性的著作。刘福兴和陈启明两位作者,能够联合出版这样一份关于洛阳文化发展的报告,想必他们在这方面有着深厚的积累和独到的见解。我特别好奇,在2016年,有哪些新的文化现象在洛阳悄然兴起,又有哪些传统的文化元素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这本书会不会涉及到洛阳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有关于现代艺术展览、音乐节、戏剧表演等在洛阳的举办情况分析,以及这些活动对当地文化氛围产生的积极影响。同时,我也希望能看到作者们对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唐三彩、洛阳铲等,是如何在新时代得到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讨论。是否会有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当地政府、民间组织以及个人在文化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洛阳是否有成功的模式可以借鉴?或者在文化旅游推广方面,是否有新的理念和策略被运用?这本书的“蓝皮书”定位,让我相信它不会仅仅停留在表面描述,而是会深入到数据分析、政策解读,甚至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我想知道,在2016年,洛阳的文化发展究竟走在了怎样的道路上,是稳步前行,还是面临挑战?

评分

收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庄重的书名所吸引——《洛阳蓝皮书:洛阳文化发展报告(2016)》。这听起来就像是一份官方且权威的研究成果,对于我这样渴望了解一座城市深层文化肌理的读者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作者刘福兴和陈启明,他们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严谨治学的气息。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他们对于2016年洛阳文化发展的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我猜测,书中很可能会涵盖洛阳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最新成就,例如对古迹的修复、对历史遗址的考古发现,以及如何将这些宝贵的遗产融入现代城市生活中。同时,我也对洛阳的当代文化发展非常感兴趣,例如当地的艺术氛围、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以及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这本书的“报告”性质,让我预想到其中会有详细的数据支撑、翔实的案例分析,甚至可能包含一些政策建议,为洛阳未来的文化发展提供参考。我希望能够从中了解,在2016年,洛阳是如何在继承厚重历史的同时,积极拥抱现代文化,焕发新的活力的。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记录,更是一份充满智慧和洞察的导览,引领我深入认识一个鲜活的洛阳。

评分

当我看到《洛阳蓝皮书:洛阳文化发展报告(2016)》这个书名时,我立刻被它的专业性和地方特色所吸引。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城市的灵魂,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探究它的文化发展脉络。“蓝皮书”的定位,让我对这本书的严谨性和深度抱有极高的期望,它预示着我将读到一份基于事实、数据和深刻分析的报告。作者刘福兴和陈启明,他们的组合给我一种专业团队的印象,相信他们能够从不同维度、以不同视角来解读洛阳的文化。我特别想知道,在2016年,洛阳的文化产业究竟取得了哪些突破性的进展?比如,在旅游文化方面,是否有新的亮点被发掘,新的旅游线路被推广?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是否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企业或项目?更让我好奇的是,在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洛阳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如何在新时代保持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又如何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转化为具有时代意义的创新成果。这本书,我相信不仅仅是简单的事件罗列,更会包含对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

评分

《洛阳蓝皮书:洛阳文化发展报告(2016)》,仅仅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对洛阳这座城市的浓厚兴趣。我一直对洛阳那份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与之共存的现代活力充满好奇,而“蓝皮书”和“文化发展报告”这样的字眼,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它暗示着这是一份严谨、深入且具有权威性的研究成果。刘福兴和陈启明两位作者,他们的名字似乎预示着这是一次关于洛阳文化发展的深度探索。我迫切地想知道,在2016年这一年,洛阳的文化究竟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是传统文化的焕发新生,还是新兴文化的蓬勃发展?书中会不会细致地分析洛阳在文物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成效?又或者,它会聚焦于洛阳在文化创意产业、艺术展览、演出活动等方面的最新动态?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可能性:或许书中会有对洛阳博物馆群的深入解读,对洛阳传统手工艺如何融入现代生活的探讨,甚至是对洛阳市民文化参与度的调研分析。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是一份静态的报告,更像是一个动态的观察窗口,让我得以窥见洛阳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守护其珍贵的文化根脉,又如何孕育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气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