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南京蓝皮书: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7)
定价:89.00元
作者:南京市委宣传部 郭榛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2011480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以“双效统一”为主题,分为总报告、领域篇、双效统一篇、区域篇、专题调研篇、创新案例篇及附录七个部分,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反映了2016年南京文化发展情况,并探讨了2017年文化发展路径。书中集中了南京市及各区宣传文化部门及相关人员的智慧,对南京市文化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描述和探讨,资料丰富,论述全面,对策具有针对性。
目录
Ⅰ 总报告
1 2016年南京文化改革发展报告【南京市委宣传部】/001
Ⅱ 领域篇
2 2016年南京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013
3 2016年南京创意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南京文化产业研究中心】/024
4 《南京市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7年)》中期
评估报告【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044
5 2016年南京文化艺术发展报告【南京市委宣传部】/073
6 “创意南京”文化产业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发展报告
【南京市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081
7 2016年南京市互联网舆论分析报告【南京市互联网宣传信息中心】/087
8 南京国际和平城市创建报告
【南京市委宣传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06
Ⅲ “双效统一”篇
9 南京国有文化企业“双效统一”发展报告【“双效统一”课题组】/114
10 南京文化园区平台“双效统一”发展报告【“双效统一”课题组】/127
11 南京民营文化企业“双效统一”发展报告【南京市委宣传部】/139
Ⅳ 区域篇
12 聚力创新特色发展 玄武文化产业焕发蓬勃活力
【南京市玄武区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150
13 在融合发展中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南京市秦淮区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154
14 聚源 聚焦创新 建邺区打造城市中央文化区(CCD)的战略思考
【南京市建邺区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161
15 聚力创新 砥砺前行 全力打造鼓楼环南艺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
【南京市鼓楼区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168
16 推进媒体融合发展 提升区域影响力
【南京市栖霞区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175
17 文化科技融合,雨花文化产业发展
【南京市雨花台区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182
18 一手抓产业发展 一手抓产业统计 催生文化产业活力新区域
【南京市江宁区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187
19 创新机制 完善政策 开拓浦口文化产业新局面
【南京市浦口区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194
20 加快实施“文化 ”战略 着力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新体系
【南京市六合区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201
21 关于发展溧水区特色文化产业的思考
【南京市溧水区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208
22 抓项目 重融合 优服务 促发展——高淳区2016年度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南京市高淳区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217
Ⅴ 调研篇
23 南京市引进文化人才工作室的实践与思考【蔡丽新】/222
24 推进“三名”建设 繁荣文艺创作【南京市委宣传部】/230
25 雨花英烈精神与南京红色文化建设研究【南京市社会科学院】/240
26 六朝文化保护利用对策研究【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49
27 南京加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文学之都”可行性研究
【申报“文学之都”课题组】/257
28 南京市打造全国重要文化创意中心的调研与思考【南京市委宣传部】/271
29 关于设立南京艺术银行的调研报告【中央财经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283
30 重大公共决策网络舆情风险评估体系构建与应用【南京市互联网宣传信息中心】/299
Ⅵ 创新篇
31 创意好“东·西”——2016伦敦设计节“南京周”
【南京市委宣传部、世界知名城市“南京周”组委会】/311
32 新创意 新业态 新经济——第八届南京文交会【南京市委宣传部】/320
33 南京入选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327
34 南京市文化惠民“百千万工程” 创建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333
Ⅶ 附录
35 南京市创意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和功能区发展规划(2016—2020)/340
36 关于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365
37 关于印发《南京市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产业类)管理办法》的通知/370
38 第四届南京市文化产业“金梧桐”奖榜单/377
39 2016年南京文化改革发展大事记/379
40 后记/381
作者介绍
郭榛树,男,1966年11月生,曾任江苏省南京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学报)主任,现任江苏省南京市委党校校务委员会委员。
文摘
序言
我最近有幸读到了一本名为《南京蓝皮书: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7)》的书,虽然原书作者和编委会信息我有所了解,但今天我更想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分享一下阅读这本书带给我的整体感受。 初翻开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南京这座古都厚重的历史底蕴。它不仅仅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更是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孕育着新的文化生命力。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试图梳理和呈现的,正是这种古老与现代交织、传统与创新并存的南京文化图景。 我特别关注到书中可能涉及到的城市精神塑造和文化品牌建设。南京作为一座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自信的城市,其在文化传播、艺术创作、遗产保护等方面的努力,无疑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书中通过数据分析、案例研究,或许能够勾勒出南京在全国乃至国际文化舞台上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力。 再者,我非常好奇书中对南京特色文化IP的挖掘和发展。从民俗风情到当代艺术,从历史名人到现代文创,南京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这本书能否将其系统化、系统性地呈现出来,并探讨其商业化和国际化的潜力,是我非常期待的。 此外,对于一个热爱阅读和思考的人来说,这本书的视角也十分吸引我。它能否超越简单的信息堆砌,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思考,比如在全媒体时代,南京如何应对文化传播的新挑战,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推动文化创新,如何吸引和留住青年人才,让城市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是一扇了解南京文化发展脉络的窗口。我期待它能够引发更广泛的社会讨论,促进南京文化事业的持续繁荣。
评分我对《南京蓝皮书: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7)》这本书的兴趣,源于我对南京这座城市日益增长的好奇心。它不仅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都,更是在现代社会中不断演变、充满活力的文化中心。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深入了解南京在2017年这个时期,文化发展的具体脉络和重要节点。它是否能够清晰地描绘出南京在哪些文化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是文化产业的规模扩张,还是文化创意的蓬勃发展?抑或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优化升级? 特别吸引我的是,书中是否能够探讨南京在区域文化竞争中的独特优势和发展策略。南京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城市,它在与其他城市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或者,它如何利用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城市文化品牌,从而在全国乃至国际舞台上脱颖而出? 我个人对城市的文化活力和创新力尤为看重。这本书是否能够揭示南京在鼓励文化创新、扶持青年艺术家、推动文化科技融合等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又或者,它能否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展现南京的文化生命力是如何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不断迸发的? 我也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视角。在2017年,有哪些文化趋势正在显现,对南京未来的文化发展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报告是否能够对这些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并为南京未来的文化发展提供一些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总的来说,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是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份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南京文化地图”,让我能够更全面、更系统地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和发展潜力。
评分拿到《南京蓝皮书: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7)》这本书,我首先被书名中“蓝皮书”三个字所吸引。它通常意味着一份权威、客观、深入的分析报告,对某一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全面梳理和解读。南京,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蓬勃生机的城市,其文化发展的历程,本身就极具研究价值。 我个人对城市文化发展报告的兴趣,主要在于它能否提供一个清晰的“诊断”和“处方”。这本书是否能够通过详实的数据和案例,展现南京在文化产业、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能坦诚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特别是,我想了解书中对于南京文化产业的现状分析。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文化与科技、创意产业的融合日益紧密。南京作为一座科教资源丰富的城市,在发展数字文化、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业态方面,究竟有哪些具体的举措和成效?是否有具体的项目得以展现其创新性和市场潜力? 同时,对于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我尤其关注其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得到有效的传承与活化。书中是否探讨了如何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文化产品和旅游资源?又或者,它是否关注了南京在城市品牌塑造和文化营销方面所做的努力,如何将南京的城市形象与文化魅力更有效地传达给国内外受众?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不仅仅是了解“南京是什么样的”,更是希望它能提供一种“如何做得更好”的启示。通过对2017年这一时间节点的梳理,它能否为我们理解南京文化的长期发展趋势,以及未来文化发展方向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评分《南京蓝皮书: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7)》这本书,在我翻阅之前,就对它所承载的信息充满了好奇。我一直认为,每一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基因,而这份报告,很可能就是深入剖析南京这个城市“文化肌理”的一把钥匙。 我想了解的,不仅仅是“发生了什么”,更是“为什么会这样”。书中是否能够深入挖掘南京在2017年这个时间节点上,文化发展背后的深层原因?比如,是受到哪些宏观政策的影响?是城市居民的哪些文化需求在驱动?是哪些新兴文化力量正在崛起? 我个人特别关注的是,报告是否能够呈现出南京文化发展在“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平衡。南京拥有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明故宫、中山陵、夫子庙等,这些宝贵的遗产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被保护、被利用,并焕发出新的生机的?书中是否给出了具体的案例,例如,古迹的活化利用,传统艺术的现代演绎,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承? 此外,对于一个普通市民而言,最直观感受到的文化发展,往往体现在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和可及性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及南京在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的情况,以及这些设施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市民,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我也很好奇,书中是否涉及到南京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一些“亮点”和“痛点”。例如,在创意产业、文化旅游、影视出版等领域,南京的表现如何?是否存在一些创新性的商业模式,或者是一些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它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年度总结,而更像是一份城市文化发展的“体检报告”,希望能借此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南京的文化生态。
评分当我看到《南京蓝皮书: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7)》这本书时,我的脑海里立即浮现出南京这座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画卷。它不仅仅是历史的沉淀,更是当代的活力。 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界定“南京文化发展”这个概念的?它是否囊括了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艺术创作、媒体传播、文化产业等多个维度?我尤其关注它对南京城市精神和文化特质的提炼。在2017年,南京的城市文化到底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是更具活力、更具创新性,还是在传承中寻求突破? 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数据分析?比如,在影视、出版、音乐、设计等领域,南京的市场规模、增长率、产业集聚效应如何?是否有具体的产业园区、重点企业或者创新项目得以展现?我希望它能呈现出一种客观、量化的视角,让我了解南京文化产业的真实发展水平。 此外,我对于南京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方面所做的努力非常感兴趣。南京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资源,在2017年,这些宝贵的财富是如何被保护起来的?又如何通过创新性的方式,让它们重新焕发活力,融入现代生活,并为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例如,老建筑的改造利用,传统节庆的现代演绎,或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是它能够提供一种“解剖学”式的分析,深入剖析南京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和驱动力。它是否能够揭示南京在文化政策制定、资源配置、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或者是一些亟待改进的方面?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仅是一份枯燥的学术报告,而更像是一部关于南京文化发展的“编年史”,希望能从中一窥这座城市在特定时期文化发展的全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