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文化休克与返乡文化休克
定价:69.00元
作者:蔡荣寿,金芳颖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516180044
字数:292000
页码:28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文化休克与返乡文化休克》通过对出国人员和归国人员的文化休克和返乡文化休克进行问卷调查和选取样卷中比较有代表性或者具有特性的案例进行个案研究,阐述了出国人员和归国人员经历文化休克和返乡文化休克的现状;提出解决出国人员和归国人员经历文化休克和返乡文化休克的具体方法。
目录
作者介绍
蔡荣寿:男、教授、博士、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院长,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出版专著《跨文化交际通论》、教材《翻译理论与实践教程》、《跨文化交际教程(英语版)》、译著《快乐王子》等。在《外国文学评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现代传播》、《当代传播》等外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主持省级以上课题多项。金芳颖,女,汉族,1984年12月生,籍贯浙江常山。2006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之后赴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就读跨文化商务交流专业,2007年获硕士学位。2008年起至今在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工作,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经参与著作《跨文化交际通论》的撰写及教材《跨文化交际教程》的编写。曾获“三育人”先进个人、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文摘
《文化休克与返乡文化休克》:
美国人则把时间看得很重,他们认为时间是有限的。时间就像一条直线,地分成小时、分钟和秒,而且这条直线上的时间,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不会反复,不会周而复始。因此,做事不能拖拉,不能浪费时间,要分秒必争。因此,美国人总是说他们是时间的奴隶。时间操纵了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日程表决定了他们的生活,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先做,什么可以拖到后再做,都由日程表决定。有些美国人表示自己没有日程表,会感到非常不安,会理不清头绪,不知从何开始。
4.不同的观念
不同的观念会导致不同的交流习惯。以谈判为例:中国的谈判方式通常都是把原则和共同的利害关系放在讨论的部分。中国人关心的是长期合作的可能性,因此他们避免在谈判之初就谈及细节,而是把它放到后面再谈。这种整体原则达成协议的谈判类型是中国人明显的特点之一。
与之相反,美国人在谈判时把重点放在细节上。他们认为条约是一系列完整的受法律约束的并且必须执行的条款。而原则却是可有可无的,或者说它只不过是甜言蜜语而已。只有细节才能取得进展。因此,只有当我们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我们才能更清楚地了解彼此,并把文化休克的损害降到低点。
当然,也有学者指出,并非所有到异国的人都会经历文化休克。有些人虽然到了崭新的环境中,却不与东道国的主流文化接触,一直隔离在本文化人组成的圈子中,也就很少遇到文化休克。比如移民到美国的中国人,一直待在唐人街,不与外界接触,自然不会受到文化改变带来的不适。
……
序言
这本书的题目,就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让我充满了好奇。我一直认为,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受到我们成长环境和所接受教育的影响,而“文化休克”则是一种颠覆,一种将我们从熟悉的认知框架中拉扯出来的体验。我想象着,书中会用生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那些在异国他乡的陌生与新奇,那些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与尴尬,以及最终如何在这种经历中获得成长。更让我好奇的是“返乡文化休克”这个概念,它似乎暗示了一种更微妙、更复杂的体验。也许,当我们从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地方回到自己熟悉的环境时,反而会因为自身的改变,以及故乡的某些变化,而感到格格不入。这种“归来”的陌生感,我想会触及到许多有过类似经历的读者内心深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一起,去探索这些关于“差异”、“适应”与“身份”的深层议题,去理解那些在不同文化夹缝中生存的人们,他们所经历的喜怒哀乐。
评分作为一名对社会学和人类学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的书名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理解的“文化休克”,远不止是旅行中遇到的语言障碍或饮食不适,它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认知冲击,是对我们固有世界观、价值观的挑战。我猜想书中会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结构、人际交往模式、权力运作方式进行细致的分析,或许还会涉及一些不同文化群体在面对现代性冲击时的反应。例如,书中可能会探讨一些“未被驯化”的文化,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努力保持其独特性,以及这种努力所带来的内部张力。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真实的案例分析,通过鲜活的故事,展现文化碰撞的复杂性与多面性,让我们看到,文化并非是静态的标签,而是流动的、充满生命力的有机体。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观察世界的全新视角,让我们学会用一种更具同理心和包容性的态度去理解那些与我们截然不同的文化。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就像在我心中投下了一颗小小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差异”的画面,那些我们在旅行中,甚至在日常生活中,都会不经意间遇到的“不同”。我想象着书中会描绘出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带着各自的文化烙印,在陌生的土地上努力寻找共鸣。这本书或许会探讨,当一个人长期生活在一种陌生的文化环境里,他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甚至情感表达,都会不可避免地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然后,当他们带着这种改变回到熟悉的故乡时,又会面临新的挑战。这种“返乡”,或许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回归,而可能是一次更深刻的自我审视和再定位。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身份认同的困境,关于如何在两种文化之间找到一种恰当的平衡点,或者说,如何在这两种文化的影响下,重新构建一个全新的自我?光是想想这些,就觉得这本书充满了引人深思的哲学意味。
评分我一直觉得,我们所熟知的故乡,其实也隐藏着许多未曾被我们真正理解的角落。尤其是当我们长期在外,再回首审视这片土地时,或许会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纯粹的“本地人”了。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那种“归来仍是少年”的戏剧性,但更深层次的,我猜想它可能在讲述一种返乡后的“格格不入”。你以为你回来了,一切都应该熟悉,然而,故乡的节奏、故乡的人际关系、故乡的价值观,可能都在悄然发生变化,而你也早已不再是当初那个能无缝融入的自己。书中或许会描绘一些具体的场景,比如在熟悉的餐桌上,却发现自己与家人的对话开始出现障碍;比如回到儿时的街道,却感受不到曾经的那份亲切。这种“返乡文化休克”,听起来比单纯的文化休克更令人心酸,它涉及的是身份的认同危机,是“在路上”和“已回家”之间那模糊而难以跨越的界限。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这种复杂的心理过程,以及人们如何在这种双重失落感中寻求新的平衡。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那种介于熟悉与陌生之间的视觉冲击,仿佛预示着即将展开一段不寻常的旅程。我一直对跨文化交流的议题充满兴趣,特别是那种身处异域,感觉自己像个外来者,周遭的一切都显得如此陌生而又奇特。书中似乎探讨的正是这种“错位感”,那种在迥异文化环境中的迷茫与探索。我想象着书中会细致描绘旅行者如何在一个完全不同的社会肌体中摸索前行,他们的观察、他们的困惑、他们的尝试,以及最终如何在这种碰撞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或许,书中还会涉及一些关于刻板印象的瓦解与重塑,关于个体如何在异文化中重新定义自我价值的篇章。光是想到这些,就让我迫不及待想要翻开它,跟随作者的笔触,一同经历那份独属于文化休克的奇妙体验。我相信,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旅行,一次对人类多样性的深刻体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