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文体新变与南朝学术文化 | 作者 | 李晓红 |
| 定价 | 59.00元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ISBN | 9787101124729 | 出版日期 | 2017-08-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内容简介 | |
《文体新变与南朝学术文化》一书系统探讨南朝雅乐歌辞、永明体、绝句体、七言诗等代表性文体之新变现象。全书交叉运用文学、历史学、文献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南朝学风与士族文化的考察,对乐府“以数立言”的体式创新与九言诗之兴、永明声律审美的继古与开新、绝句诗确立的文化语境、《柏梁诗》作为七言诗体始篇的地位确立与南朝新兴文士的自我士大夫化等论题做出富有新意的研讨,展示出中国文学体式从汉魏风骨走向盛唐气象的内在脉络。 |
| 作者简介 | |
| 李晓红,1982年生,2001-2013年就读于中山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历史学博士后证书,2013年7月起就职于中山大学中文系。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文体学、南北朝文学与历史文化,在《文学遗产》、《学术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
| 目录 | |
| 序 绪论 节 南朝“文体新变”的历史考察 第二节 南朝“文体新变”研究概况与本书思路 章 雅乐歌辞文体新变——以五帝歌为中心 节 《宋明堂歌》五帝歌辞“以数立言”之创制 第二节 “以数立言”造作五帝歌辞的原因与寓意 第三节 “以数立言”制辞方式的传播及其历史意味 小 结 第二章 永明声律审美的继古与开新 节 声律审美发现时代与创首者之争 第二节 永明声律审美与生民歌咏 第三节 “音韵尽殊”与“易读诵”中的自然旨趣 第四节 通融旧传统与新学风之文化品格 第五节 永明声律审美对诗体的影响 小 结 第三章 绝句体的确立与其文化背景 节 绝句是否为“唐题”与唐前的绝句观 第二节 五言四句体的兴盛与士族文化取向 第三节 绝句的名义与其文体特色 第四节 从“绝句”至“截句”及其文体史意义 小 结 第四章 齐梁七言诗起源论 节 《柏梁诗》与齐梁文人对七言体的接受心态 第二节 南朝诗体观念对“兮”字句式的扬弃 第三节 《柏梁诗》作为七言诗体始篇之影响 小 结 结 语 文体新变与南朝学术文化走向 附录一 中国古代文学中苏小小的形象塑造 一、先行研究及存在问题 二、形塑的起点:《钱唐苏小歌》 三、苏小小多重性格的形塑 四、苏小小传奇:与浪漫主义 五、从幽魂到人:生死存亡的选择 小 结 附录二 论八言诗及其相关问题 一、八言与其诗体的界定 二、卢群与庾信八言诗考 三、翟灏八言诗及其诗体创新尝试 四、八言诗世罕见的原因与其特点探析 小 结 附录三 卞彬童谣与宋齐革易之历史书写 ——从《南齐书`卞彬传》据《南史》补字说起 一、《南齐书》与《南史》对卞彬童谣的不同记载 二、童谣文体与卞彬之指刺 三、《南齐书》卞彬童谣的历史语境解析 四、《南史》卞彬童谣的历史语境解析 五、文学修辞与历史书写的复数镜像 小 结 本书各章节发表说明 参考文献 后 记 |
| 编辑推荐 | |
| 南北朝是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转折期,文、史、儒、玄、佛、道等各门均有新变代雄,其中诗文体式之新变尤为显著。本书*章探讨南朝雅乐歌辞的文体新变,以宋、齐、梁三朝祀五帝歌辞的体式变化为考察线索;第二章讨论促成汉语诗歌从自然协韵之古诗发展至讲究平仄粘对之近体诗的声律审美实践;第三章讨论此期五言四句体的发展及其所反映的绝句文体观念;第四章探讨梁代文士标举《柏梁台联句》为七言诗始篇的背景及其对七律兴起的影响。结语剖析南朝文体新变与学术文化的走向,认为文士自觉的新变追求和实践,是“知识至上”的南朝学风形成的重要动力。南朝文体新变所表现出文化取向与创新精神,是其时学术文化创造极为活跃的重要原因,为隋唐文化开放的盛世到来奠定了基调。全书在多学科视野中考察南朝的文体新变现象与其时学术文化的内在互动,准确、深刻地揭示此期史籍所言“诗体甚新变”“属文好为新变”的表现形式与深层内涵,有助读者认识古代文化价值系统的阶段性演变机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我的,一种复古的淡雅色调,搭配上沉稳的字体,瞬间就有了学术的厚重感,让我联想到那种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光滑而不失韧性,翻阅起来有一种细密的沙沙声,这大概是很多读书爱好者才能体会到的愉悦吧。封面上的信息倒是很清晰,作者的名字“李晓红”和出版社“中华书局”,这些都是学术界比较有分量的标识,让我对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对“南朝学术文化”这个主题感到好奇,南朝虽然时间不长,但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各种思想的碰撞和融合,对后世影响深远。而“文体新变”更是引人入胜,古代文体的演变本身就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我想这本书一定能给我带来很多启发,或许能帮助我理解一些在阅读古籍时遇到的晦涩之处。我还在猜测,这本书会不会涉及到当时的一些重要人物,比如谢灵运、鲍照,甚至是一些不太为人知的学者,他们的思想和作品又是如何影响了文体的演变的呢?光是想象这些,就觉得这是一趟充满知识和乐趣的阅读之旅。
评分这本《{RT}文体新变与南朝学术文化》的整体气质,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厚重而内敛。它不像那些封面花哨、标题吸睛的畅销书,而是透露着一股沉静的学究气。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它的分量,无论是物理上的重量,还是知识上的分量。封面设计简洁而经典,没有过度的修饰,是一种非常耐看的风格,很符合我对于一本严肃学术著作的期待。翻阅内页,字迹清晰,排版合理,即使是细小的注释也毫不含糊,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和思考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我之前对南朝的学术文化就有些浅显的了解,知道那是一个门阀士族主导,玄学盛行,佛教也开始广泛传播的时代,思想界、文学界都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面貌。而“文体新变”这个切入点,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这种“变”的,是从哪些具体的文本现象入手,又是如何将其与宏观的学术文化背景联系起来的?这本书会不会涉及到当时一些重要的文学流派,比如山水诗的兴起,或者是在辞赋、骈文等体裁上出现的创新?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并且通过作者的引导,对南朝的文学和思想有一个更立体、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拿到这本《{RT}文体新变与南朝学术文化》后,我第一眼就被它沉稳大气的封面设计吸引了。淡雅的书色,配上黑色的宋体字,散发着一种低调而有力量的书卷气,这让我立刻感受到它学术研究的严谨性。翻开书页,纸张的质量也相当不错,厚实且细腻,翻动的声音很悦耳,是一种很舒服的阅读体验。作者李晓红的名字,加上“中华书局”这个响亮的出版社招牌,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信心。我一直对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学术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那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的时期,各种思潮在这里交汇碰撞,文学艺术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而“文体新变”这个词,更是激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深入剖析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文学体裁是如何发生演变的,是受到了哪些思想、社会因素的影响,又催生出了哪些新的文学形式和艺术风格。我尤其期待书中会不会有对一些经典作品的深入解读,比如诗歌、赋、骈文等,它们在南朝时期又是如何发展的,有什么鲜明的特点,能否通过作者的分析,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些文学遗产。
评分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我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那种经典的排版和字体,让人联想到那些陪伴我度过无数个夜晚的经典著作。封面上“中华书局”的字样,更是让我心安,这意味着这本书的内容和质量都应该是有保障的。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学术发展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南朝那个时期,虽然战乱频仍,但学术和文化的繁荣却是不可忽视的。而“文体新变”这个题目,对我来说极具吸引力。在我看来,语言和文学形式的变化,往往是思想文化变迁最直接的体现。我非常好奇,作者李晓红先生(女士)是如何梳理和分析南朝时期文体的演变过程的?是侧重于某一种特定的文体,还是全面地考察?书中会不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文学作品的详细分析,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解剖,来揭示文体变化的动因和规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种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个时代的文人是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不断创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它会不会给我带来一些关于写作和表达的新启发呢?
评分这次拿到这本书,我最先关注的是它的装帧和排版。中华书局的出品,向来是质量的保证,这次也不例外。书的整体设计风格偏向于素雅,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这恰恰符合我心目中一本严谨学术著作应有的样子。纸张的触感温润,印刷清晰,字迹大小适中,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我特意翻看了几页目录,感觉内容编排得十分系统,从大的章节到小的子目,层层递进,逻辑清晰,这对于初次接触南朝学术文化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建立起整体的认知框架。我个人一直对历史上的学术思潮和文学变迁很感兴趣,特别是南北朝这样一个文化融合、思想活跃的时期。这本书的题目“文体新变与南朝学术文化”,点出了两个核心,一个是文学形式上的创新,另一个是更广阔的学术背景。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两者紧密联系起来的,是通过分析具体的文学作品,还是通过梳理当时的思想流派,亦或是两者兼而有之?书中的案例分析会不会很详实?会不会涉及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这些都是我迫不及待想要探索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