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扬文化研究(辑)

淮扬文化研究(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新国 著
图书标签:
  • 淮扬文化
  • 地方文化
  • 文化研究
  • 历史
  • 民俗
  • 地域文化
  • 江苏
  • 淮扬
  • 传统文化
  • 社会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黄金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23181
商品编码:2977689074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淮扬文化研究(辑)

定价:68.00元

作者:周新国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20123181

字数:191000

页码:21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小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集刊的主办单位是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扬州大学淮扬文化研究中心。本书从历史学、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角度开展淮扬文化和大运河文化研究。本书分为大运河与淮扬文化研究、一带一路与淮扬文化、扬州学派、太谷学派研究、口述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国社科网访谈录等五个栏目,收录了17篇论文和2篇人物访谈。

目录


作者介绍


本书主编周新国,扬州大学历史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68年11月参加工作,1977年1月于原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后攻读在职研究生,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历任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副主任、主任,扬州大学师范学院副院长,1997年6月任扬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曾获国务院高级专家特殊津贴,是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发表论文百余篇,撰写专著、教材10余部,科研成果多次荣获江苏省人民颁发的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三等奖。现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江苏省历史学会会长,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华口述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文摘


序言



《江南烟雨:一幅流动的文化长卷》 江南,一个自带诗意与温婉的名字,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驻足,泼墨挥毫,留下了无数瑰丽的篇章。这里的山水,不仅孕育了秀美的风景,更滋养出了一方独特而深厚的文化。本书《江南烟雨》并非专注于某个特定地域或某个门类的文化阐述,而是试图勾勒出一幅流动的、多维度的江南文化长卷,带领读者深入探寻这片土地的灵魂,感受其细腻而又磅礴的生命力。 本书的开篇,我们并非急于剖析某个具体的文化现象,而是从江南的气韵入手。江南的气韵,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意境,它体现在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之中。它藏于烟雨朦胧的远山,藏于小桥流水人家的宁静,藏于吴侬软语的呢喃,更藏于江南人温良谦逊、细腻敏感的性格之中。我们将从历史的视角出发,追溯江南文化形成的地理、气候、经济、民族融合等深层原因,解析为何这片土地能够孕育出如此独特的文化气质。从远古的稻作文明,到春秋战国的争雄,再到秦汉的融合,魏晋的风流,唐宋的繁荣,明清的巅峰,每一段历史的印记,都在江南的土地上留下了独特的烙印,塑造了江南文化的多层次性。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江南的物质文明。这片富饶的土地,孕育了精巧绝伦的手工艺,也孕育了独具匠心的生活方式。我们将探讨江南的丝绸,从养蚕缫丝的古老技艺,到织就锦缎的精美图案,每一匹丝绸都承载着江南的智慧与勤劳。从精美的苏绣、缂丝,到温润的陶瓷、玉器,这些物质载体不仅仅是生活用品,更是江南审美情趣的直观体现。我们还将深入探究江南园林,它们并非简单的亭台楼阁,而是将自然之美与人文意境巧妙融合的艺术杰作。从拙政园的疏朗大气,到留园的曲径通幽,再到网师园的精致小巧,每一个园林都仿佛是一幅活着的山水画,是中国人“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生动实践。当然,江南的水乡风情也必不可少。穿梭于纵横交错的河道,感受舟楫往来的生活气息,探寻水乡古镇独特的建筑风貌、民俗习惯,以及在水中孕育出的市井文化。 然而,江南文化绝不仅仅止步于物质层面,其精神文化的深度同样令人着迷。本书将重点阐释江南文人的精神世界。自古以来,江南便是文人荟萃之地,涌现出无数才子佳人,诗歌、词赋、散文、小说,在江南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繁荣。我们将探讨江南文人的生活方式,他们的雅集、他们的寄情山水、他们的诗酒唱和,以及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隐逸”与“入世”的矛盾与融合。从顾炎武的经世致用,到曹雪芹的悲悯情怀,从柳永的婉约词风,到李煜的亡国之痛,这些伟大的灵魂,在江南的土壤中汲取养分,也反过来滋养了江南文化的独特品格。我们还将关注江南的哲学思想,如程朱理学在江南的传播与演变,以及江南文人在此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江南的士人,并非仅仅是读书做官的机器,他们对生命、对自然、对社会有着深刻的思考,他们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走向。 除了文人雅士,江南的民间文化同样异彩纷呈,充满生命力。《江南烟雨》不会忽视这股强大的力量。我们将走进江南的戏曲舞台,从昆曲的婉转悠扬,到越剧的细腻抒情,感受江南独特的唱腔与表演艺术,了解戏曲在民间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将探究江南的节日习俗,从春节的团圆喜庆,到端午的龙舟竞渡,再到中秋的月圆人圆,这些节庆活动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凝聚家族情感、社区认同的重要载体。江南的美食,更是不能忽视的一部分。我们并非仅仅列举菜肴,而是要深入探究江南菜的烹饪哲学,其对食材的讲究,对火候的精准把握,以及其清淡雅致、注重本味的特点,这些都折射出江南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从蟹粉小笼的鲜美,到松鼠鳜鱼的酥脆,再到梅花糕的香甜,每一道菜品都蕴含着江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创造力。 当然,江南的商业文化亦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古以来,江南便是中国的经济重镇,发达的商品经济催生了独特的商业文化。本书将探讨江南的商帮,他们的诚信经营,他们的行会组织,以及他们对江南社会经济的贡献。从丝绸之路的起点,到茶叶贸易的繁荣,江南的商业活动不仅促进了物质的流通,更带来了思想的交流与文化的传播。我们将看到,在商业的繁荣背后,也孕育着江南人精明务实、善于经营的一面。 本书的叙事方式,力求避免枯燥的学术说教,而是采用更加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的方式。我们将大量引用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以及对当代江南生活的研究,力求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江南文化的魅力。我们将穿越时空,与历史上的文化巨匠对话,也将在街头巷尾,与普通的江南人交流,感受他们平凡而又不失精彩的生活。 《江南烟雨》希望成为一本引导读者重新认识江南的读物。它不是对某个狭窄领域进行的深入研究,而是以一种更为宏观的视角,试图勾勒出江南文化的全貌。我们相信,江南文化并非只是过去的辉煌,它仍然在不断地演变与发展,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通过本书,我们希望唤起读者对江南文化的好奇与热爱,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幅流动的文化长卷,去感受那份独属于江南的温润与诗意。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一: 翻开这本《淮扬文化研究(辑)》,我首先被它厚重的学术气息所吸引。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庄重,正文的排版也十分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毫不费力。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颇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淮扬菜系、园林艺术以及地方戏曲等闻名遐迩的淮扬文化元素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些文化精髓的绝佳窗口。虽然我尚未来得及细读全书,但从目录和章节标题来看,作者们显然在各个细分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与梳理。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明清时期淮扬文人雅士生活方式的论述,以及他们是如何将日常生活点滴融入艺术创作,从而形成独特的文化风貌的。此外,书中对地方戏曲发展演变的考证,是否能触及一些鲜为人知的剧目和艺人故事,也让我充满好奇。我相信,通过这部著作,我不仅能增长见识,更能对淮扬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丰富而细腻的文化底蕴,有一个更加立体和深刻的认识。

评分

评价二: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淮扬人,阅读《淮扬文化研究(辑)》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与故土情感的深度对话。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它承载了我童年记忆的碎片,勾勒出我祖辈生活的轮廓。书中对于扬州盐业经济对城市文化发展影响的探讨,让我回忆起小时候听长辈讲述的“盐官”故事,那些曾经繁华的商号,那些川流不息的漕运,都在字里行间鲜活起来。而关于“淮扬八怪”的艺术传承与创新,更是勾起了我对家乡艺术瑰宝的无限自豪。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提及了那些在民间流传但未被广泛记载的口述历史,是否对一些传说和轶事进行了严谨的考证,从而为我们这些后辈留下更加完整和真实的家族记忆。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与这片土地千丝万缕的联系,让我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文化遗产。

评分

评价三: 《淮扬文化研究(辑)》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在于它所展现出的研究广度和深度。我本以为“淮扬文化”仅仅局限于美食和园林,但阅读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它的内涵远不止于此。书中对淮扬地区文学、哲学、宗教以及民俗信仰的探讨,彻底颠覆了我过去的认知。例如,关于淮扬地区佛教寺庙的历史沿革与文化影响,以及当地民间信仰与节庆习俗的渊源,都让我大开眼界。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淮扬文化的多元面向,更揭示了其背后深刻的社会、经济及历史根源。我尤其对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外来文化如何与本土文化进行碰撞、融合,并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淮扬文化模式的分析很感兴趣。这种跨学科、跨文化的视角,使得整部著作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思想的活力。

评分

评价四: 对于任何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淮扬文化研究(辑)》无疑是一部不容错过的宝藏。我一直对扬州刺绣、雕版印刷等精湛技艺心生向往,而书中对这些艺术形式的起源、发展、工艺特点以及代表性作品的详细介绍,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琳琅满目的艺术殿堂。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扬州漆器”的论述,是否能深入探讨其独特的制作工艺、设计理念,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时代特色。同时,我也想了解,这些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与机遇,是否有关于传承与创新的具体案例分析。这本书不仅是对过往辉煌的记录,更是对未来发展的启示,它让我在惊叹于古人智慧的同时,也思考着如何让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评分

评价五: 《淮扬文化研究(辑)》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并非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对文化基因的深度解读。书中对于淮扬地区在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所扮演角色的分析,让我对这片土地的战略地位和历史贡献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淮扬学派”的形成及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的探讨,它是否能清晰地梳理出这一学派的核心思想、代表人物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此外,对于淮扬地区在古代科技传播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例如对造纸术、印刷术等技术的推广和改进,是否也有相关的研究。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淮扬文化置于更宏大的历史视野中进行考察,揭示了其在中国文明演进中的独特作用与深远影响,使得读者在领略地方特色的同时,也能洞察其在中国整体文化版图中的重要地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