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上海蓝皮书: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5~2016) 王慧敏 王兴全

创意上海蓝皮书: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5~2016) 王慧敏 王兴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慧敏 王兴全 著
图书标签:
  • 上海
  • 文化创意产业
  • 创意上海
  • 蓝皮书
  • 发展报告
  • 2015-2016
  • 王慧敏
  • 王兴全
  • 产业分析
  • 文化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群洲文化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4760
商品编码:2977672193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创意上海蓝皮书: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5~2016)

定价:89.00元

作者:王慧敏 王兴全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0979476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文化创意是上海国际大都会建设的永续驱动力,是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生活方式、助力品牌传播、激化活力、活化社会管理、重构空间布局的主要支点。现阶段文化创意已渐成上海城市发展的核心维度;在“十三五”开始之际,认识未来上海文化创意行业的战略问题,除了应考虑全局因素,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贸发会议等国际组织的积极倡导,国家决策视野对文化创意认识的深入等,还有一些因素的不同情景会深刻影响上海文创行业发展的愿景和路径,这不仅包括*可见度的强力和指向性的政策推进,以及全局性的平衡,还有赖于空间辐射的拓展、转型机遇的把握、旗舰项目的选择、体制改革的成功、文化参与的繁荣,以及技术趋势的准备度。

内容提要


本书基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基地近几年所进行的有关创意产业和创意城市的课题研究,以及对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创意城市的*实践与经验的调研,对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驱动机制及其路径、制度设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论证和学理分析,以期能进一步开阔和启发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的战略思路。

目录


Ⅰ 总报告
1 “十三五”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思路研究
  【《“十三五”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001
  一 现状与问题分析/002
  二 背景与趋势研判/017
  三 发展理念、战略定位与思路/020
  四 发展重点与方向/027
  五 政策思路与框架/037

Ⅱ 产业发展篇
2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迈向“十三五”的国际视野和上海路径
  ——基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十大门类的分析【梁新华】/044

Ⅲ 区域动态篇
3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区县发展报告【曹祎遐 耿昊裔】/092

Ⅳ 专题研究篇
4 全球智慧之都排名(2015)研究【王兴全 李 农 赵付春 陈 隽】/125
5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研究【孙 洁】/161
6 “十三五”时期上海文化发展的趋势及需求分析
  【戴建敏 王 骅 吕海燕 缪艳萍 周 明 符 号】/191
7 以“农村创客”下乡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趋势研究【俞 平】/212
8 国家新战略下的文创旅游新发展【于秋阳 金 川】/225

Ⅴ 案例分析篇
9 恋舞OL,女生爱玩的手机游戏【单晓慧】/250
10 回力:复兴中国风【陈嘉欢】/260

Ⅵ 附录
11 附录Ⅰ 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目录(2013版)/270
12 附录Ⅱ 2011~2014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分行业总产出、增加值及其增长情况/277
13 附录Ⅲ 2011~2015年国家和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重大政策列表/280
14 附录Ⅳ 2015年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重点活动节庆展会列表/286
15 附录Ⅴ 上海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列表/288

Abstract/293
Contents/295

作者介绍


王慧敏,产业经济学博士,从事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研究,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长三角联合研究中心旅游研究部主任。现任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及其科研成果:1、信息化战略;2、信息资源管理;3、信息技术应用及其工程管理。

文摘


序言



《上海:城市创想与文化脉动》 导言: 上海,这座屹立于长江入海口的国际大都市,从来不缺乏故事。它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未来的先行者。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文化与创意如同奔腾的江潮,激荡出无数的可能。本书《上海:城市创想与文化脉动》旨在深入剖析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探索其创意产业的发展轨迹,并展望其未来的无限前景。我们将跳脱出具体的年度报告框架,从更宏观、更具历史纵深的角度,去理解上海的文化底蕴如何孕育出强大的创意生命力,又如何反哺这座城市的发展。 第一章:上海的城市基因与文化土壤 上海的独特魅力,离不开其复杂的历史进程和多元的文化融合。从开埠以来的“冒险家乐园”,到十里洋场的繁华,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基地,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特区,上海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吸收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养分。这种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精神,为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历史的积淀: 上海的历史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从江南水乡的烟火气,到近代西方文化的涌入,再到革命岁月的红色印记,以及改革开放的经济浪潮,上海的每一层肌理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这些历史元素,无论是传统的江南韵味,还是海派文化的精致,亦或是革命文化的精神,都成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例如,从经典的“外滩风情”到“石库门记忆”,这些历史符号不仅是城市的标志,更是无数文化创意产品的创作母题。 多元的文化交融: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上海汇聚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才和文化。这种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催生了上海独特的海派文化。海派文化以其开放、包容、创新、精致的特质,深刻影响了上海的艺术、文学、建筑、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这种多元的文化环境,为创意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素材,使得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能够不断推陈出新,呈现出独特的面貌。例如,在音乐、戏剧、电影等领域,都能看到中西方文化元素巧妙融合的痕迹。 空间叙事与城市美学: 上海的城市空间本身就是一部流动的历史画卷。从万国建筑博览群的外滩,到富有历史韵味的弄堂,再到现代化的陆家嘴,每一处空间都承载着不同的故事和时代印记。这些独特的城市空间,不仅是市民生活和城市活动的场所,更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载体。许多文化创意项目,如艺术展览、音乐节、设计周等,都巧妙地利用这些空间,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和意义。城市的美学,从建筑风格到街道景观,都成为激发创意灵感的源泉。 第二章: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生态图景 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并非单一的某个领域,而是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生态系统,涵盖了从内容创作到传播推广,再到技术支撑和消费体验的各个环节。 内容创作的多元化: 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内容创作上呈现出高度多元化的特点。 影视传媒: 作为中国影视产业的重要基地,上海拥有众多知名的影视制作公司和广播电视机构,产出了大量优质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出版发行: 上海拥有历史悠久的出版机构和完善的图书发行网络,在文学、艺术、学术等各个领域都出版了大量具有影响力的图书。数字出版的兴起,也为传统出版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设计与时尚: 上海是中国的设计之都,在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平面设计、室内设计等领域都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独立设计师和品牌。上海时装周更是成为亚洲最具影响力的时尚盛事之一。 演艺与文化娱乐: 话剧、音乐剧、音乐会、展览等各类演艺活动在上海蓬勃发展,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和演出团体。上海的博物馆、美术馆、画廊也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艺术体验。 数字内容与新媒体: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游戏、动漫、短视频、社交媒体等数字内容产业在上海也取得了飞速发展,催生了大量新兴的创意企业和商业模式。 产业集聚与协同发展: 上海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发展,通过建设各类创意园区、文化产业基地,为相关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和政策支持。这些产业园区不仅汇聚了大量创意企业,还促进了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例如,徐汇滨江的西岸文化走廊,已经成为上海重要的文化艺术集聚区。 科技赋能与创新驱动: 科技的进步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VR/AR、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内容创作、传播方式、用户体验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上海鼓励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支持企业利用新技术推动文化产品的创新和升级。 人才支撑与市场培育: 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驱动力。上海拥有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和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了大量优秀的创意人才。同时,上海也积极培育文化消费市场,通过各类文化活动、展览、节庆,不断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第三章: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时代印记与未来展望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符号和创意表达。《上海:城市创想与文化脉动》将不拘泥于具体的年度数据,而是着眼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与演变,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前瞻性的探讨。 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型: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上海正积极从传统的工业制造中心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创意中心迈进。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上海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国际化视野与本土文化自信: 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始终保持着开放的国际视野,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同时也日益注重挖掘和弘扬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有机结合,使得上海的文化创意产品既具有国际竞争力,又充满中国特色。 城市更新与文化空间再造: 上海的城市更新进程,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文化内涵的注入。老厂房、旧建筑的活化利用,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新的载体和空间。石库门、梧桐树下的弄堂文化,正通过新的创意表达焕发新的生机。 数字时代的新机遇与挑战: 数字化浪潮对文化创意产业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新媒体的兴起,改变了内容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上海正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增长点,例如,沉浸式体验、虚拟现实展览、数字艺术品等。 面向未来的“城市文化IP”打造: 上海正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文化IP”。这不仅包括城市本身的文化符号和品牌形象,更包括通过文化创意产业输出的优质内容和品牌。未来,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将更加注重叙事的深度和情感的连接,以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向世界讲述上海的故事。 结语: 《上海:城市创想与文化脉动》试图展现的,是一个更加立体、更具生命力的上海。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蓬勃的都市,更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创意勃发、文化自信的活力之城。通过对上海文化基因的探索,对其创意产业生态的描绘,以及对其未来发展的展望,本书希望能够引发读者对于城市文化、创意发展以及未来可能性的深入思考。上海的故事,仍在继续,而它的文化创意脉动,将是这座城市最动人的旋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像是一张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绘制的精细地图,指引着我探索这座城市的“软实力”。从历史文化的传承到当代创意的蓬勃发展,作者们用严谨的逻辑和详实的数据,为我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轮廓。书中对不同细分领域的描绘,比如设计、动漫、演艺、出版等等,都做得相当到位,让我能够一窥各个板块的独特生态。我发现,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城市的发展、市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良性循环。尤其是一些关于文化 IP 打造和传播的章节,让我对如何将创意转化为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有了新的认识。它让我看到了上海这座城市在文化领域的雄心与实力,以及它在这场全球文化竞赛中的独特地位。

评分

这是一本让人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脉搏有了更深切体悟的读物。当我翻开它时,立刻被一种专业而又不失温度的笔触所吸引。书的编纂显然是经过了深入的调研和细致的梳理,从宏观的政策导向到微观的案例分析,都展现了作者们扎实的专业功底。它并非泛泛而谈,而是试图勾勒出一幅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立体图景。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产业发展趋势的论述印象深刻,那些对未来走向的预测,既有理论的高度,又不乏实践的可行性,让人在阅读的同时,仿佛也在参与到这场充满活力的变革之中。作者们对于数据和信息的精准把握,为我提供了许多过去未曾留意到的视角,让我得以从一个全新的维度去审视上海的文化魅力。即使我并非行业内的专业人士,也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前瞻性和指导性,它似乎在告诉我,这座城市正以何种姿态,在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它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上海在文化创意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坦诚地指出了其中存在的挑战。书中的案例研究部分尤其精彩,那些鲜活的、触手可及的例子,让我看到了无数创意如何落地生根,又如何开花结果。我被那些充满韧性和创新精神的企业家、艺术家们深深打动,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商业的传奇,更是对城市文化生命力的最佳注解。作者们在叙述时,并没有回避问题,而是用一种审慎而客观的态度,探讨了产业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瓶颈,以及如何通过协同合作、政策支持等方式去克服它们。这种辩证的思考方式,让整本书的立意更加深远,也为我理解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评分

不得不说,这是一本极具洞察力的作品。它剥开了“创意”这个词汇表面的光鲜,深入到产业发展的骨骼与肌理。作者们并没有流于表面,而是通过数据分析、趋势预测和案例剖析,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为真实和全面的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图景。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因为书中提出的某些观点而陷入沉思,思考上海这座城市在文化领域的独特优势,以及它如何应对来自全球的挑战。书中的一些关于技术融合、跨界合作的讨论,尤其让我感到耳目一新,它展现了现代文化创意产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深入了解上海的文化创新之路,让我对这座城市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并没有预设它会给我带来怎样的惊喜。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它所展现的丰富内容和深刻见解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份静态的报告,更像是一部动态的史诗,记录着上海在文化创意领域不断探索与前行的足迹。书中对于政策解读和产业联动性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政府与市场如何协同发力,共同推动产业的进步。我特别欣赏作者们在描述具体案例时所展现的细腻笔触,那些生动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文化创意背后的激情与汗水。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续的投入、不断的创新和开放的心态。它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从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张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