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上班族妈妈
定价:38.00元
作者: 尹贤景,王菲菲,王宗宣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1-01
ISBN:9787539947778
字数:
页码:27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如何请好的保姆?
哪里找好的儿科医院?
育儿费要怎样节省?
育儿“十八般武器”有哪些?
宝宝生病怎么办?
母乳喂养正确姿势是什么?
怎样让老公成为你的帮手?
在工作场所蓄乳该怎么做?
外派出差时妈妈怎么办?
断奶食品选择不当导致孩子偏食厌食?
上班要迟到就让孩子快点吃?
闹腾的宝宝如何能乖乖坐在饭桌前?
菜果肉蛋等从何时开始喂?
宝宝生病,妈妈需要自责吗?
各种疫苗何时注射?
孩子少生病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你是否每天奔波于单位、学校或幼儿园之间,感觉力不从心,疲于应对?
你是否经常在事业与孩子之间顾此失彼,左右为难?
你是否为分身乏术无法全力工作而感觉忧心忡忡?
你是否为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而感到愧疚和自责?
内容提要
上班族女性大的苦恼莫过这种两难的选择,工作、孩子,究竟如何取舍?职场生涯的梦想与家庭的渴望,两者真的如鱼与熊掌一般不可兼得?
No!No!No!身为杂志社撰稿记者和编辑部长并同时抚养两个孩子快乐长大的尹贤景女士,以自身经历告诉你,女性完全有能力二者兼顾,而且能做得很好。《上班族妈妈》中,尹女士详细介绍了如何平衡工作与育儿之间关系的一系列实用方法,涉及到时间管理、借助亲人、简化生活、提高效率、减轻劳动等很多方面,另外还附赠许多解决育儿困难的小妙招,具有极强的可借鉴性和可操作性。
目录
推荐序
前言
章 上班族妈妈必须记住的育儿七大黄金戒律
戒律一:摆脱“愧疚感”的陷阱
戒律二: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
戒律三:切忌压力堆积成山
戒律四:找一所好的儿科医院
戒律五:确保有充足的育儿帮手
戒律六:尽量节约育儿费用
戒律七: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More Info 能够节省时间的育儿用品
第二章 280天孕期,快乐工作就是优胎教法
1.胎教其实就是如此的简单
2.上班族妈妈幸福的10个月
More Info 生育品
More Info有助于减轻妊娠烦恼的产品
3.准妈妈职场生活技巧
医生的建议:怀孕后立即告知公司
第三章 如果想省力又省钱,那就请一个好保姆
1.与其跟着不愉快的妈妈,还不如跟着幸福的奶奶
2.寻求适合自己的保姆
3.与保姆和睦相处的方法
4.学会挑选优质育儿机构
5.解决各种烦恼的对策
医生的建议:上班族妈妈,请让自己幸福
第四章 上班族妈妈母乳喂养全攻略
1.有关母乳喂养的基本知识
More Info 母乳喂养的正确姿势
2.精心做好全面准备
3.母乳喂养的烦恼以及混合喂养
医生的建议:尽可能地多喂母乳
第五章 吃对断奶食品,杜绝餐桌“大战”
1.宝宝厌食偏食,断奶食品是罪魁祸首
2.从断奶初期到结束,正确添加断奶食品的原则
3.方便省时的断奶食品--推荐给工作忙碌的妈妈
4.让不吃饭的宝宝爱上吃饭的秘诀
医生的建议:有没有喂养孩子的妙方?没有!
More Info 有助于制作断奶食品的工具和协助孩子吃饭的用品
More Info 断奶食品的材料,从何时开始喂养?
第六章 坚持做好健康管理,不再为宝宝的疾病烦恼
1.孩子的疾病,不影响成长发育
2.提早发现孩子病痛的信号
3.宝宝生病时的应对办法
4.宝宝生病期间的工作要领
医生的建议:哪怕牺牲育儿教育也要让宝宝在晚上10点前入睡
第七章 上班族妈职场处事之道
1.想在职场中得到认可就要知道这些事情
2.寻求工作和育儿的和平共存
3.做个帅气的上班族妈妈
第八章 调动起爸爸的积极性,“育儿战争”会胜利
1.让男人活动起来的基本技巧
2.打造好爸爸的秘诀
3.唤醒丈夫心中的父性本能
第九章 利用好周末,是上班族妈妈成功育儿的诀窍
1.好妈妈,坚决不做周末宅女
2.花小钱,也能乐享周末时光
3.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成长
第十章 聪明的教育方法,培养聪明的孩子
1.比学习更重要的事
2.放手才是优育的秘诀
3.孩子满3岁后,为其选择一种适合的教育
4.在正确的时间开始正确的学习
作者介绍
尹贤景,1971年生,韩国檀国大学国语国文系毕业。曾任职于三星出版社育儿杂志《Babee》。2001年,第二个孩子出生后,尹女士成为行业内不多的“同时抚养两个孩子的撰稿记者”。 2004年,升职为《Babee》编辑部长的尹女士仍然白天应对工作、早晚照顾幼儿,并将各种教育理论、育儿用品及育儿方法试用于自己孩子身上,因此周围人都评价她为理论与实践兼备的“专业妈妈”和“不走寻常路的妈妈”。
文摘
上班族妈妈们常常把“很忙”“没有时间”之类的话挂在嘴边。她们每天用于工作的时间大概是10-12个小时(当然如果不是钟点工的话,包括下班时间在内的工作时间很可能会超过12小时),做家务的时间为1-2个小时,照顾小孩的时间为1-4个小时,睡觉的时间为5-8个小时。粗算下来一天的时间安排真是无比的紧凑,至于照顾和打扮自己的时间,那可真说得上是拿着放大镜也无法找出来了。这样的情势也使得职业女性们连悠闲走路的时间都没有,只能像跟时间赛跑似的匆匆忙忙地过日子。如此一来妈妈们就经常容易忘事,出现失误的情况也会增多。
要想科学利用时间,就应该把生活规划得井井有条,让事情都掌控在自己的意料之中。因为一旦忘了做计划中的事情,就容易因为突然出现的急事而手忙脚乱,结果自己其余的计划安排只能变得一团糟。
先仔细回顾一下自己到目前为止是如何利用时间的吧。还记得小学时候在放学前画的时间安排表吗?那种表一般是在一个大大的圆圈外围写上时间,根据外围的时间将圆圈划分为若干扇形,并分别写上该时间段所做的事情。现在咱们按照这个方法来制作一个自己的时间表吧。上班前的准备、上班、下班后的家务活、哄小孩睡觉……这样整理下来自己一天的时间分配可谓是一目了然。完成图表后咱们可以好好琢磨一下哪一部分能省下时间,省下来的时间又该用于何处。比如,如果睡眠时间超过8个小时,那就可以考虑缩短睡眠时间;如果上下班时间超过3个小时,那么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学习语言或者读书,为自己“充电”;还可以缩短晚餐后的加班时间以便做运动,或者试着稍微提早自己的下班时间,这些也都是值得考虑的选择。
每天在下班之前可以将第二天在公司和在家需要做的事情分别列一下清单,并按照紧要程度为这些事情排序。此时要注意量力而为,不要不切实际地列下太多要做的事情。第二天将公司里要做的事贴在公司桌面上,将家里要做的事情写在便笺贴上,然后贴到冰箱上,这样的话就不会手忙脚乱,也不容易出现遗漏的情况。
然而即便是这样做,陪孩子的时间依然不够充分。除了睡眠时间外,容易省下的时间当数做家务活的时间。比起若干天一次的全面大清扫来,每天做一下简单的局部清扫其实更能节省时间。地毯、杂物柜、床,该收拾的都要收拾,这样清扫和整理起来才能更为方便。另外要注意让一切东西都保持原位,也就是说不要临时性地随意放置物品。要记得收拾摆在搁板和电视机上的相框和小装饰品,因为如果日久积灰,那么小孩触摸后将会影响到健康。
……
序言
这本《时间管理大师的秘密笔记》简直是为我这种每天被待办事项追着跑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以为自己已经够有效率了,每天早上列个长长的清单,然后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可到了晚上,总觉得最重要的那几件事还是没做完,那种挫败感简直能把人压垮。这本书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没有停留在教你“如何更快地完成更多事情”这种表面功夫上。作者深入剖析了我们大脑处理信息和分配精力的底层逻辑,特别是关于“精力碎片化”的那个章节,简直是醍醐灌顶。我发现自己很多时候不是时间不够用,而是精力被各种突如其来的信息流切割得七零八落。书里介绍了一个“深度工作块”的构建方法,它不是简单地“关掉通知”,而是要求你提前设置好这个时间段内只专注于一个高价值任务的“心锚”。我试着应用了这个方法,哪怕只是从每天的两个小时延长到三个小时的专注时间,我的产出质量和完成度都出现了质的飞跃。更妙的是,它还提供了如何识别并移除那些“伪忙碌”活动的工具,比如那些看起来很紧急但对长期目标毫无助益的邮件和会议。这本书不是一剂速效药,它更像是一套系统性的思维重塑工程,让我重新审视“忙碌”的真正含义。它让我明白,高效不是比谁的日程表排得更满,而是比谁能更精准地把有限的注意力投入到能产生最大杠杆效应的地方。这本书的论证逻辑严密,案例丰富,读起来酣畅淋漓,强烈推荐给所有感觉时间被生活“偷走”的朋友们。
评分《大航海时代的隐秘贸易路线》这本书,简直是一部令人热血沸腾的史诗级巨著!我一直对历史地理和经济史交叉的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很多专业书籍往往过于枯燥,充斥着晦涩难懂的统计图表和数据。这本书则完全不同,它采取了一种叙事驱动的写作方式,将冰冷的贸易数据转化成了惊心动魄的冒险故事。作者的功力深厚,他没有满足于罗列哪些香料和丝绸被运往了哪里,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次航行背后复杂的人性博弈——从葡萄牙王室的财政压力,到荷兰东印度公司内部的权力斗争,再到太平洋岛屿上原住民与欧洲探险家之间微妙的文化冲突。我特别佩服作者对细节的把握,比如关于早期导航技术如何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季风而彻底改变了贸易格局,那些关于风向、洋流的描述,读起来比任何小说都来得刺激。他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的原始文献翻译和地图分析,但处理得非常流畅,让读者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知识灌输,而是在亲身参与那场波澜壮阔的全球化进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历史的走向往往不是由帝王将相的一纸诏书决定的,而是由无数个底层商人、水手在绝境中做出的微小选择累积而成的。如果你想了解商业如何塑造世界版图,这本书绝对是必读之作,它让你对教科书上那些简化的历史叙述产生深深的怀疑和好奇。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翻开《星空下的独白》这本书时,我有些不以为然,觉得这可能又是一本矫揉造作、故作深沉的随笔集。毕竟,市面上打着“探索内心”旗号的书太多了,大都空泛无物。然而,仅仅读完前三篇,我就被彻底吸引住了,那完全是另一种味道。作者的文字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清冷、疏离,却又带着一种无法抗拒的引力。他似乎对人类情感的阴暗面和微光都抱有一种近乎残酷的诚实。尤其喜欢他对“孤独”这个主题的解构,他没有将孤独描绘成一种需要被治愈的缺陷,反而将其提升到了一种精神洁净的状态。他用极其精准的比喻,比如将“渴望被理解”比作“试图用手抓住月光”,那种无力感和美感并存的描绘,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那些不愿承认的角落。这本书的结构松散,更像是一系列精心打磨的私人札记,每一页都可以独立成章,却又彼此呼应,构建出一个完整而忧郁的宇宙。我很少见到一本书能让我读完后,不是急于去告诉别人“这本书真棒”,而是安静地坐下来,沉浸在文字带来的回响里很久。对于那些习惯于快节奏阅读的人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慢下来,去品味那些留白和弦外之音。它不提供答案,只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情感光谱。这是一次非常私密的阅读体验,就像在深夜里偶然听到一个陌生人在低声诉说着只有自己才懂的秘密。
评分我对哲学思辨类的书籍向来敬而远之,总觉得它们太高深,遥不可及,直到我读了《日常的几何学》。这本书的切入点极其接地气——它从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物理现象入手,比如为什么咖啡倒入杯中会形成特定的漩涡,或者为什么在拥挤的电梯里人们总是倾向于站成一圈而不是排成一条直线。作者非常巧妙地运用了拓扑学和基础的非欧几何概念,去解释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现象,一下子就把那些抽象的数学理论拉到了地面上,变得可以触摸、可以理解。全书的语言风格就像一位耐心又幽默的大学教授在给你做一对一辅导,他会不断地用反问句来引导你进行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我最喜欢的是关于“空间感”的探讨,作者分析了人类视觉系统如何在大脑中构建一个近似于三维模型的框架,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看电影时会产生沉浸感,以及为什么某些艺术作品能产生扭曲的视觉错觉。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看世界的角度都发生了微妙的转变,走路时会留意路面砖块的排列规律,在看建筑设计时也会下意识地分析其空间利用的合理性。它没有让你成为数学家,但它让你成为一个更善于观察和逻辑推理的思考者。这对于任何从事设计、建筑或者仅仅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人来说,都是一本极富启发的入门级读物。
评分《无声的交响:1920年代欧洲先锋艺术的躁动》这本书,简直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只是这场盛宴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的。我原以为自己对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已经有了一个基础的了解,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彻底刷新了我的认知。作者没有将这些艺术流派视为孤立的事件,而是将其置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欧洲社会精神创伤的背景下去考察。最精彩的部分在于,作者成功地描绘了当时艺术家们那种“用荒谬反抗虚无”的创作冲动。他不仅分析了毕加索、马蒂斯等人的作品,更深入挖掘了那些常常被历史忽略的声音,比如一些女性先锋诗人的作品,以及当时音乐界内部对传统和声的颠覆性尝试。通过对当时报纸评论、艺术家私人信件的大量引用,作者构建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让我仿佛能听到那些喧嚣的咖啡馆辩论声、看到那些激进的艺术宣言被张贴在柏林的街头。语言上,这本书充满了动感和张力,充满了形容词的精准运用,比如描述一幅画作时,他会用“碎裂的和谐”、“颤抖的线条”等词汇,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它成功地揭示了那个时代艺术的革命性,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是对“意义”本身的挑战。对于任何想深入理解现代艺术如何诞生、以及它如何反映时代精神的人来说,这本书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它让你感受到艺术背后的巨大能量和不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