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儿女培养手册(让家教变得、精准、精辟!)
定价:28.00元
作者:李师江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9-01
ISBN:978721406444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独创“人文务实教育法”,让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和健全的人格,而且还能在应试教育中轻松胜出。 确立家庭教育4大基石,奉送5大锦囊妙计让孩子学习能力急速蹿升。 直面家庭教育7大误区,揭示其对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重大危害。 颠覆众多传统观念,让家庭教育变得更为,精准,精辟! ●家庭教育4大基石:团队精神;责任感;判断力;爱的能力。 ●提升学习能力5大锦囊妙计:学习兴趣;专注力;记忆力;理解能力;应用能力。 ●家庭教育7大误区:把孩子当宠物;拿孩子跟别人比;赢在起跑线上;玩具越多越好;不可以看电视;不让孩子哭;舍不得孩子受挫。 ●进入孩子的世界,在那里,你才有发言权 ●家长要有健康的价值观,并且要与儿女共享 ●差等生必有其他禀赋,父母要善于发现 ●你认为的“坏习惯”不一定是坏习惯 ●把适当的压力交给孩子,让他适应人生阶段性的失败 ●“逆反心理”,一个政治不正确的歧视性语汇 ●让孩子早点和金钱发生关系,但必须是正确的关系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培养儿女的经典指南。作者立足于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历经十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把古今中外的教育理念融会贯通,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文务实教育法”。采用这种方法教育孩子,不仅能够让孩子在当前的应试教育制度下轻松胜出,更重要的是还能够让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拥有健全的人格。
在此基础上,作者还确立了家庭教育的四大基石——团队精神、责任感、判断力和爱的能力,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能抓住这些关键,所有的父母都能轻轻松松教子,孩子也能够一帆风顺地成长。另外,作者还直面家庭教育中的诸多误区,并分别给出了*的解决方案,让家教变得更为、精准和精辟。
目录
前言 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
家长要有健康的价值观,并且要与儿女共享
价值观的培养关乎孩子一生
家长须知:孩子不是拿来跟别人比的
差等生必有其他禀赋,父母要善于发现
家教四大基石:团队精神 责任感 判断力 爱的能力
溺爱是人格杀手
打能够解决的问题,不打肯定也能解决
挫折教育:把适当的压力交给孩子
家长的五个妙计赐给孩子好成绩
“坏习惯”不一定是坏习惯
面对孩子,教育者切忌思想不统一
“饭桌教育”,你不知道却重要
进入孩子的世界,沟通才有可能
“逆反心理”,一个政治不正确的歧视性语汇
撒谎也是一种特长,关键看家长如何引导
幼儿园的小事故,不用大惊小怪
当孩子在学校被欺负时
输在起跑线上——一个虚假的问题
从血型看孩子的性格和职业趋向
有目标和理想的孩子才能成为“大人物”
重大的人生选择要由孩子做主
做个有游戏感的快乐家长
哭是孩子的天性,强行制止有害无益
玩具太多,反而会剥夺孩子的快乐
电视不是不可以看,就看你怎么看
让孩子早点和金钱发生关系,但必须是正确的关系
孩子财商发达可以作为特长培养
早恋虽美,但确实不妥
一夜成名和个人主义是成长的陷阱
后记 教育是一种通俗易懂的常识
作者介绍
李师江,毕业于北师大中文系,热衷于教育学和心理学,并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十年来深入了解中国各个阶层的家庭教育问题,探索出“人文务实教育法”。在《海峡都市报》以及网络媒体开设教育专栏,提供教育咨询。 已出版长篇小说《逍遥游》《福寿春》《中文系》《福州传
文摘
序言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精辟”程度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像其他书那样试图囊括所有方面,而是精准地抓住了几个核心矛盾点,然后用最小的篇幅给出最深刻的洞察。比如,关于“学习动机”的讨论,它没有大谈特谈兴趣培养,而是直接点破了当代教育体制下,外在激励(分数、排名)如何有效地压制了内在驱动力。作者提出,与其费尽心机去“激发”兴趣,不如先创造一个“不被干扰”的环境,让孩子自己去面对任务的“无聊”和“挑战”。这种“去功利化”的视角,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作业的过度干预。我意识到,我总想帮孩子“优化”学习路径,结果反而剥夺了他们体验“挫折后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书中提供的“任务拆解法”非常实用,它将一个看起来遥不可及的大目标(比如考高分),分解成一系列只有五分钟可以完成的小步骤(比如,只看懂这一段的关键词)。这种颗粒度极细的操作建议,对于那些面对复杂任务会立刻产生拖延症的孩子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章法,读起来节奏感很强,没有那种拖沓的叙事。我特别喜欢它对“沟通有效性”的量化分析。作者没有停留在“多倾听”这种老生常谈的建议上,而是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对话模板,尤其针对孩子撒谎、推卸责任时如何回应。其中一个叫做“事实陈述-感受表达-期望重申”的句式,我立刻记在了心里。比如,孩子把牛奶洒了,我过去可能会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而现在,我能更清晰地表达:“牛奶洒在了地板上(事实陈述),我感到有点沮丧,因为现在我得花时间来清理(感受表达),我希望下次你在拿饮料时能更慢一点(期望重申)。” 请注意,这个句式里完全没有指责的成分,但清晰地传达了信息。这种结构化的沟通练习,让我感觉自己正在从一个依赖本能反应的家长,过渡到一个有意识、有策略的沟通者。这种从“感觉良好”到“效果显著”的转变,是这本书带给我最直观的收获。
评分整本书读完,最强烈的感受是“省力”。不是说它教我们偷懒,而是它提供的方法论,能够大幅降低我们每天在育儿中投入的无效情绪成本和重复沟通成本。比如,关于“物质满足”与“精神富足”的平衡,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犀利的观察角度:很多家长通过物质补偿来弥补缺位的时间,但这种补偿机制很容易演变成孩子对“索取”的习惯性期待。作者建议,与其购买昂贵的玩具,不如将购买玩具的预算,转化为“家庭共享体验券”,比如一起去徒步、一起学习烹饪一小时。这种将“消费行为”转化为“时间投资”的理念,一下子打通了我心中关于“爱与物质”的纠结。它不是教我们做“穷养”的家长,而是教我们做“时间富裕”的家长。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需要焦虑地去追逐那些热门的育儿潮流,而是可以更沉稳地,按照这套系统建立起来的逻辑,去培养一个内心有底气、行为有分寸的孩子。这才是真正的“精准”和“精辟”。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是带着一点点复杂的心情的。书名听起来很直白,瞄准了现代家长普遍焦虑的“如何教好孩子”这个痛点,但市面上的育儿书汗牛充栋,真正能落地、能让人醍醐灌顶的太少了。我先翻阅了一下目录和前言,发现作者的切入点很务实,没有那种空洞的口号,而是聚焦于“精准”和“精辟”——这正是我现在最需要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设立边界”的章节。我一直苦于孩子在玩具、零食上的过度要求,总是处理得含糊其辞。这本书里提到了一种“后果预设法”,它不是惩罚,而是一种清晰的、基于事实的沟通方式。举个例子,如果孩子非要玩到深夜,作者建议家长提前告知:“如果你选择玩到十一点,那么明天早上七点你就必须自己起床,妈妈不会叫你。” 这种将选择权和责任对等地交给孩子,让我眼前一亮。它不是威胁,而是尊重孩子决定的自然延伸,这比我过去那种“你再不睡我就生气了”的无效吼叫高明了太多。看完这一块,我立刻在家里试行了一次,效果出奇地好,孩子第二天虽然有些抱怨,但确实自己按时起了床,并且第二天晚上睡觉的时间明显提前了。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的不是一堆理论,而是可以立刻嵌入日常生活的“工具箱”。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非常“硬核”,完全不像很多育儿书那样温柔劝导,它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教练在给你做战术分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情绪管理”那一部分时,那种不带感情色彩的冷静分析。比如,书中有一段深入探讨了青春期孩子的“反向依恋”现象。我们很多家长看到孩子疏远自己,或者顶嘴,第一反应是“我哪里做得不够好?”然后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潭。但是这本书指出,这种看似疏离的行为,恰恰是孩子发展自主性和个体身份认同的必然阶段,它提供了一种框架,让我们把孩子的“对抗”视为一种“成长的信号”,而不是对我们个人价值的否定。这极大地缓解了我对孩子进入初中后的那种无助感。我记得其中提到一个“暂停键”技巧,在亲子冲突升级到无法收拾时,任何一方都可以说“暂停”,然后双方必须在半小时后带着各自思考好的“替代方案”回来讨论。这个简单的规则,就像给失控的列车及时拉下了刹车,避免了情绪的互相传染和螺旋式升级。读到这里,我感觉自己正在从一个被动的“救火队员”转变为一个有预案的“现场指挥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