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TD-SCDMA HSDPA系统设计与组网技术
定价:46.00元
作者:李军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8-01
ISBN:978712111691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从TD-HSDPA工程建设和应用的角度出发,系统介绍了TD-HSDPA物理层的基本理论、关键技术、无线资源管理机制、网络规划与优化、实际案例、外场测试及未来技术演进方向,为读者深入理解TD-HSDPA承载高速数据业务理论和实际部署提供了重要参考。本书论述深入浅出,内容充实全面,实用性强,既包括TD-HSDPA物理层理论和关键技术,又包含TD-HSDPA网络规划和优化组网方面的实际经验和案例,在技术研究和工程建设方面具有实际指导和借鉴意义。
本书适合从事无线网络规划和优化的工程师,通信及电子工程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以及工程技术人员阅读。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确实很吸引人,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简洁的白色字体,一下子就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我本来是想找一本侧重于物联网(IoT)安全协议栈的深入剖析,特别是关于低功耗广域网(LPWAN)技术如NB-IoT和LoRaWAN在实际部署中遇到的认证和加密挑战的实战指南。翻开目录,我稍微有些失望,因为大部分篇幅似乎聚焦在移动通信系统的演进和网络架构的宏观层面,缺乏我对具体安全算法如何在资源受限设备上高效实现的详尽讨论。我期待看到的是关于后量子密码学在边缘计算节点部署的可行性分析,或者至少是对基于区块链的移动设备身份管理系统在不同网络负载下的性能建模。这本书的理论深度似乎停留在对现有标准流程的梳理上,对于前沿的、颠覆性的安全解决方案探索,着墨不多。例如,关于软件定义网络(SDN)在5G核心网安全策略动态调整中的应用案例,书中也只是泛泛而谈,没有提供任何可供工程师直接参考的代码片段或详细的配置步骤。总体来说,如果你的兴趣点在于下一代无线通信的底层安全机制优化与创新,这本书可能无法满足你对“前沿”、“实战”的期待。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处于一个非常头疼的阶段,急需一本能够清晰梳理云计算环境中微服务架构的网络隔离与流量控制的权威参考。我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服务网格(Service Mesh),比如Istio或Linkerd,来实现跨集群、跨地域的零信任安全策略,并对这些策略的延迟影响进行精确的量化评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我看来,显得过于偏向传统电信运营商的视角,大量的章节都在讨论基站的选址优化、频谱资源的动态分配这类偏向于无线接入网(RAN)层面的议题。这种侧重点让我感觉像是回到了十年前的通信课堂,尽管这些基础知识很重要,但对于一个正在搭建云原生CI/CD流水线的架构师而言,帮助非常有限。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关于eBPF在内核层面对网络数据包的实时检测与行为分析的深入讲解,或者至少是对容器网络接口(CNI)插件的安全加固实践的详细对比分析。这本书虽然详尽,但其知识体系似乎构建在一个更早期的网络范式之上,与当前业界热衷的DevOps和云安全自动化的主流趋势存在一定的脱节感。
评分我对技术书籍的要求通常是,它必须能够提供清晰的问题-解决方案-验证的逻辑闭环。我正在研究工业互联网(IIoT)中的时间敏感网络(TSN),特别是如何确保数据包在多跳网络中,即使在遭受拒绝服务攻击(DoS)时,仍能满足毫秒级的确定性延迟要求。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更像是一部技术史的编年史,它详尽地介绍了某一技术标准是如何一步步演进和成熟的,但对于“在极端压力下,如何让系统保持稳定和安全”这类鲁棒性工程的核心问题,着墨不多。例如,在讨论网络拥塞控制时,我期待看到关于新型的基于AI的预测性拥塞管理算法的数学推导和仿真结果,而不是传统的TCP窗口机制的修改建议。这本书的图表也偏向于结构图和流程图,缺乏那种展示性能曲线、延迟抖动分析的专业级实验数据图表。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向管理层汇报系统可靠性指标(如MTBF、可用性SLA)的技术人员来说,缺少量化依据的描述,使得这本书的参考价值大打折扣。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组织和排版,给人一种非常“教科书式”的严谨感,每一句话都像是经过了反复推敲的定义陈述,缺乏一种“黑客精神”或“极客思维”带来的那种突破常规的洞察力。我真正感兴趣的是软件无线电(SDR)在频谱监测和干扰定位中的实际应用案例,特别是如何利用FPGA加速技术来实时解码和分析复杂的调制信号。这本书似乎完全避开了这种偏向于底层硬件和信号处理交叉领域的探讨。它的关注点更集中在网络层和应用层协议的规范解读上。比如,当涉及到协议栈的某个特定字段的含义时,它会引用RFC文档的编号和原文,这对于查阅标准是很有用的,但对于想要了解“为什么设计者选择了这个参数”背后的权衡,以及“有没有替代方案”的探讨,则显得过于保守。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绕过或逆向工程现有移动通信协议的技巧分享,哪怕只是理论上的探讨,来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而这本书显然不是为此而作。
评分阅读这本书时,我深切体会到了一种“信息过载但知识粒度不够精细”的感觉。我当时正在尝试设计一个基于卫星通信(SatCom)的移动回传网络,面临的核心挑战是高延迟和高误码率下的数据一致性维护和会话管理。我需要的是关于延迟补偿算法的深入算法解析,例如如何有效地应用前向纠错(FEC)编码的码率选择策略,以及如何优化TCP/IP协议栈以适应长延迟信道。然而,这本书似乎将卫星通信仅仅视为一种“接入方式”的补充,而非一个需要特殊优化和设计的复杂环境。它更多的是在描述现有的蜂窝网络如何与外部网络进行互联互通,例如漫游协议的细节。对于像轨道衰落、多普勒频移校正这类卫星链路特有的难题,书中几乎没有提及。如果这本书能用一半的篇幅来探讨异构网络融合环境下的统一会话管理框架,并提供一个基于QoS保障的动态资源调度模型的实例分析,那对我的帮助将会大得多,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对现有技术定义的罗列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