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近代国人对西方体育认识的嬗变:(1840~1937)
定价:43.0元
售价:19.4元,便宜23.6元,折扣45
作者:张晓军著
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68103183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通过梳理1840年到1937年这一历史时期,近代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对于西方传入的体育活动认识与理解的变化过程,来分析与解释当前我国各种体育观念形成的历史原因,并进一步以西方体育为切入点来探讨近代以来我国对西方文化的移植以及本土化的相关问题。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初读此书的章节结构,我立刻被作者那严谨而又充满洞察力的逻辑框架所折服。叙事线索的组织,犹如一位高明的导演在调度历史的群像戏,从零星的零散记载,到逐渐汇聚成清晰的脉络,每一步过渡都显得自然而然,毫无牵强附会之感。作者似乎拥有将纷繁复杂的史料抽丝剥茧的能力,他没有满足于简单的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探究了不同时期、不同阶层国人对“体育”概念的认知是如何受到政治风云、文化冲突和教育思潮的深刻影响而发生位移的。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使得全书的学术张力十足,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思考:“原来过去的人们是这样理解‘强身健体’的。”
评分全书的语言风格,对我来说,是一种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文学美感的享受。它没有陷入纯粹的“史学陈述腔”,而是大量引用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报刊杂志甚至民间书信中的鲜活语汇,使得历史的场景如同电影慢镜头般在眼前徐徐展开。读到那些描述早期体育活动场景的段落时,我几乎能想象出那些穿着改良服饰的青年,在操场上进行着略显笨拙但充满朝气的训练的画面。作者的笔触细腻之处,在于他对情感和观念转变的捕捉,那种从最初的排斥、误解,到后来的接纳、推崇,每一次观念的松动和重塑,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展现出历史洪流中小人物个体意识觉醒的挣扎与兴奋。
评分坦白说,作为一名对近代史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原本担心这类专题研究会过于晦涩,充满枯燥的术语和概念堆砌。然而,这本书成功地避开了这种陷阱。它不仅提供了坚实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理解历史的全新视角——即“身体与运动”不再是历史的附属品,而是观察社会文化变迁的有效切入点。它迫使我反思,我们今天所习以为常的体育观念,究竟有多少是天然形成的,又有多少是经过百年前那些先行者痛苦摸索、艰难引进的结果。读完后,我对于近代中国在寻求现代化转型中的复杂性,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理解,这绝对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广阔的史料视野和细致的考证功夫。它并非只局限于几个耳熟能详的大事件或标志性人物,而是深入挖掘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地方志、体育社团的内部简报,甚至是对当时西方体育传入路径的地理追踪。这种“地毯式”的搜集和比对,极大地增强了论点的可信度和厚度。通过这些详实的文献支撑,作者成功地重构了一个动态演变的认知图景,让我们得以窥见,西方“竞技”、“健身”、“国民精神”这些概念是如何在中国本土的土壤上进行艰难的本土化适应与转化的。这种扎实的学问底蕴,让人对其结论深信不疑。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引人注目,封面色调沉稳又不失古典韵味,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让人在翻阅之前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波谲云诡的年代。内页排版考究,字体大小和行距拿捏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使是面对长篇的历史论述,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装帧的细节处理也看得出出版方的用心,比如书脊处的烫金工艺,低调地彰显了学术分量。整体而言,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文化载体,让人爱不释手,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对知识的尊重。这种对物理实体的重视,在当下快餐式阅读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鼓励读者慢下来,去品味文字背后的时间和精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