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奥林匹克史诗
定价:38.00元
售价:25.8元,便宜12.2元,折扣67
作者:张又栋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7-01
ISBN:9787564013394
字数:
页码:37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本书是一本颇具特色的奥林匹克知识普及读物,借鉴《荷马史诗》的形式,以简明生动的语言以及图文并茂的方式叙述了奥运历史,反映了自古希腊至现代历届奥运会的主要历史事件和故事。
国际奥林匹克运动还在继续发展并走向新的辉煌,尤其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将来临。本书的出版,让全世界更多的朋友了解奥林匹克辉煌的历史。
奥林匹克主义所要建立的生活方式是发奋斗中所体验到的乐趣、榜样的教育价值和对一般伦理的基本原则的推崇为基础。
——《奥林匹克宪章》
本书的创作以《奥运会通史》等有关图书文献为基本依据,学习参考《荷马史诗》的形式和风格,以简明生动的语言和诗句描写奥运会历史概貌及人物故事。其章为古代奥运会,其余7章以时间顺序为各届现代奥运会(含冬奥会),每届2至7篇不等。
这是一本颇具特色的奥林匹克知识普及读物。在中国和北京热情迎接2008年奥运会之际,它的出版正是献给广大读者的一份礼物。
张又栋,知名书法家、学者、出版家;山东济宁人,1950年生,毕业干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现为解放军总装备部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创作员,大校军衔;曾任《神剑》文艺双月刊副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暨新时代出版社社长;1983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后应聘为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中心理事、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等。著有《隶书章法》《隶书技法》《书法创作大典》(隶书卷)《张又栋隶书成语字帖》《张又栋隶书劝学》等,主编出版大型书法工具书《书法字海》等。2007年7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长篇叙事诗《中华史诗》。
57 德国柏林1936(1届)
1936年8月,夏季奥运会如期在柏林举办,德国以更高的热情进行筹备和宣传。戈培尔发表文章鼓吹要展示德意志的和平,但他们反犹太主义的行为引起世界舆论哗然。国际奥委会也要求德国作出有关承诺,东道国不能以任何形式歧视犹太运动员。分子表面上拥护奥运会的规则,实际上仍在大肆张扬“优等民族的风范”。为了在参赛人数和气势上压倒往届奥运会,外交部和宣传部在全世界游说动员。
1936年8月1日,1届奥运会在柏林开幕,共有49个国家和地区的3908运动员前来参战。东道主德国代表队的人数多达406人,他们将不惜一切代价制造总分的局面。虽然有些德国选手以实力赢得了好的成绩,但大量事实却将的种族理论彻底推翻。“雅利安人”并未显示出特殊的种族优越,各色人种的选手在竞赛中都有出色的表现。美国代表队的10个黑人中有6人取得了,另外还有3人名列第二,2人名列第三。更为突出的是黑人短跑运动员杰西·欧文斯,以4枚的辉煌,痛击了种族主义的偏见。芬兰人包揽了10000米长跑的全部奖牌,十项全能比赛的获胜者都是美国运动员。新西兰选手杰克·洛夫洛克获得1500米,以3分47秒8的非凡成绩将世界纪录重建。
撑竿跳高比赛连续进行了5个多小时,美国选手伊尔·梅多斯以4.35米的成绩夺冠。跳高比赛的前三名都是来自美国的选手,黑人科尔温利乌斯·约翰逊以破纪录的2.03米。日本运动员在游泳比赛中继续保持总体优势,在男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赛中率先到达终点。荷兰姑娘亨列·玛斯滕布罗克大获全胜,一人夺得3枚和1枚银牌,名震泳坛。匈牙利选手沙舍尔·埃列克获得女子花剑,12年后,她又一次在奥运会花剑比赛中夺冠。
柏林奥运会在宣传和舆论方面可谓,次使用了电视转播,全世界有上亿人观看。次摄制了有关奥运会比赛的大型纪录片,次为全球3690多家报刊大量发出新闻电传。这一切新的手段和效果令希特勒格外兴奋,但是残酷的历史也证实了这是个不祥的开端。
58 杰西·欧文斯的奥运会
柏林奥运会的选手是杰西·欧文斯,他获得4枚,登上田径运动的。人们称这届奥运会是杰西·欧文斯的奥运会,世界佳运动员的称号由黑人荣膺。一年前,欧文斯曾在全美大会上光芒四射他创造了5项世界纪录,仅仅用了45分钟。欧文斯的故乡是美国亚拉巴马州的克利夫兰,他作为0个男孩出生在一个黑人家庭。十四五岁时,在当地中学举办的田径运动会上,他的跳高、跳远和短跑的成绩让为吃惊。他在足球、棒球和篮球方面的天赋也很出色,在俄亥俄州大学,他的体育成绩颇具名声。
柏林奥运会是他大显身手和名扬世界的舞台,在十几次预决赛中,这“黑色的闪电”尽显风采。欧文斯打破了100米世界纪录并赢得冠军,第二天,他刷新奥运会纪录摘取了200米。当天晚上,在跳远比赛中面对德国选手,欧文斯勇夺,让在场的希特勒万分无奈。在男子4×100米接力中,他与队友奋力拼搏,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保持了20年。欧文斯一人获得4枚驳斥了的妄言,他超过了全部“雅利安”田径选手所得的。欧文斯告别柏林,带回了和荣誉,还有4棵橡树苗种植在家乡,寄托期待。
15年后,欧文斯随同篮球队再次来到柏林,看望了二战中阵亡的德国跳远选手的后代。在曾经创造辉煌成绩的那座体育场的集会上,他作为和平战士对战争的不幸诉之愤慨。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让千百万人承受了苦难,我们应该协手建设一个和平共处的美好世界。距柏林奥运会48年之后,欧文斯已辞世4年,一条以欧文斯命名的街道出现在当年的体育场外。新一代德国人给他以极高的荣誉和敬意,这其中也包含了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崇拜。
59 在二战硝烟里(2、13届缺失)
柏林奥运会在和平的烟幕下刚刚结束,德国立刻抛弃了作为粉饰的标语、旗帜和诺言。分子伙同意大利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政,德国并吞奥地利并向捷克斯洛伐克进犯。在亚洲,日本已于1931年侵占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7月7日,日军又大举进攻华北,遍地狼烟。1939年9月1日德国向波兰发动进攻,英国和法国于9月3日公开向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就这样轰轰烈烈地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战争一直延续到1945年。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多亿人口陷入战火,数千万的军人和无辜平民死于这场灾难。
在这场恐怖的战争中谁也无法顾及体育了,在奥运会的史册中只得注明2、13届:未举办。原已确定的1940年在日本东京和札幌的计划,以及1944年在伦敦的计划都不可能付诸实现。顾拜旦于1937年辞世,拉图尔也在1942年死去,国际奥委会由埃德斯特隆受命于危难之间。奥林匹克圣火已经熄灭12年了,饱受战祸之苦的各国人民对奥运会充满期盼。战败投降的条约刚刚签订不久,国际奥委会立刻决定奥林匹克运动会继续举办。伦敦热情承办战后的届夏季奥运会,圣莫里茨再一次获得了冬奥会的主办权。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难度相当高,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因为作者在行文中大量使用了晦涩的典故和跨学科的理论框架,比如后殖民理论在分析国际体育组织权力结构时的应用,就显得非常尖锐和具有穿透力。但正是这种不妥协的深度,让它在众多体育题材的著作中脱颖而出。我个人最欣赏它的批判性视角,它毫不留情地撕开了光鲜亮丽的表象,揭示了所谓“友谊与和平”口号下的政治角力、种族偏见以及性别歧视。它不回避历史的黑暗面,而是将这些阴影视为理解体育运动复杂性的必要组成部分。读完后,你再看任何一场国际比赛,都会带上一个完全不同的滤镜,你会看到代码、看到权力、看到被隐藏的议程。这本书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人类集体狂欢背后的复杂结构,令人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这部作品简直是一部穿越时空的史诗巨著,它没有聚焦于任何单一的运动员或某几届奥运会的得失,而是以一种宏大而又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人类文明发展脉络中,体育精神如何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江河的壮阔图景。作者对早期文明祭祀仪式的考据之深,令人叹为观止,那些古老的竞技场,不仅仅是角力的场所,更是信仰与政治交织的舞台。我尤其欣赏他对“竞技”这一概念的哲学思辨,它如何从最初的生存竞争,逐渐演化为对自身极限的挑战与对美的追求,其中的转折点和驱动力被阐述得入木三分。读到关于中世纪“骑士精神”如何与古典奥林匹克精神进行隐晦的对接与断裂时,我几乎能感受到历史的呼吸声,那种失落与重生的张力,使得整本书充满了令人沉思的重量感。它绝不是一本简单的体育史教科书,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通过竞争和合作来定义自身存在的文化人类学著作。那种对文明兴衰的洞察,远远超出了体育范畴,直指人性的核心。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勉强读完这部书的后半部分,那种阅读体验是极其烧脑但又极度酣畅淋漓的。作者对近现代奥运会复兴过程的叙述,采取了一种“去中心化”的叙事策略,没有将焦点简单地放在皮埃尔·德·顾拜旦的个人光环上,而是将笔触深入到十九世纪末欧洲的民族主义思潮、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迁,以及殖民体系下“他者”形象的构建过程。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体育化”过程的对比分析,非常具有启发性。例如,他对亚洲国家在接受现代体育体系时所经历的文化冲击与本土化改造的描述,视角独特且充满同情。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商业化浪潮冲击下,纯粹的竞技理想如何被资本逻辑蚕食和重塑的批判,那种带着一丝悲凉的笔调,让人对运动的未来充满了忧虑。这本书的学术性极强,充满了复杂的社会学模型和历史引证,但文字功底扎实,使得即便是对深奥理论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被其论证的逻辑力量所折服。
评分我是一个对细节极其挑剔的读者,但这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恰恰在于其对微观细节的精准捕捉与宏观架构的完美融合。比如,作者在讨论不同时代裁判标准的变化时,竟然深入到不同时期所使用的测量工具的技术演进,这种对技术史的关注,彻底颠覆了我对体育史的刻板印象。它不只是关于人的故事,也是关于工具、规则和环境的故事。此外,书中对不同媒介如何影响体育形象的传播也有精彩的论述,从早期的绘画、摄影到后来的广播电视,每一项技术进步都带来了一场关于“英雄”定义的革命。每一次转换,都伴随着新的商业模式和意识形态的植入。整本书的论证结构如同一个精密的机械钟表,每一个齿轮——无论是社会学、经济学还是技术史的元素——都咬合得天衣无缝,驱动着整体叙事向前,充满了智力上的乐趣。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失败”与“牺牲”的独特诠释。它没有采用传统传记文学中那种大张旗鼓歌颂胜利的套路,反而将大量的篇幅用于挖掘那些在历史的缝隙中被遗忘的、未能站上领奖台的群体的故事。我记得有一章详细描述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那些被强行中断的体育盛会背后,运动员们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创伤和家国命运的无奈纠葛,那简直是令人心碎的篇章。作者没有给出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冷静地呈现了宏大叙事对个体生命的碾压。读起来,你会感觉到一种深沉的、近乎悲剧性的美学体验。特别是对于一些在非主流项目中默默耕耘的先驱者,作者细致入微地描摹了他们的训练日常、心理挣扎以及社会地位的低下,这些“沉默的英雄”构成了这本书最动人心魄的部分。它迫使读者去思考,什么是真正的体育价值?是那块闪光的奖牌,还是那份永不言弃的内在驱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