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民族民间体育学
定价:38.00元
作者:蒋东升著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077453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蒋东升编著的这本《民族民间体育学》共两篇:理论篇探讨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及分类,民族体育的源起、特点、功能,我国各民族及其体育活动概略,我国历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特色等;实践篇主要介绍了打陀螺、蹴球、珍珠球、毽球、跳绳、竹球、空竹、投绣球、抢花炮、跳竹竿、木板鞋、踩高跷、滚铁环等民间民俗体育项目的文化背景、运动技术及教学教法。
目录
篇 理论篇
章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节 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
第二节 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与分类及其相关概念
第三节 民族传统体育的一般特征
第四节 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
第五节 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概览
第二章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节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发展历程
第二节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文化内涵
第三章 民族民间体育学科体系的构建
节 民族民间体育及《民族民间体育》学科的概述
第二节 构建《民族民间体育》学科体系的依据及意义
第三节 《民族民间体育》学科研究的对象、任务、性质和内容
第二篇 实践篇
章 打陀螺
节 打陀螺概述
第二节 打陀螺的基本技术
第三节 主要规则
第四节 打陀螺比赛场地与器材
第五节 教学探讨
第二章 蹴球
节 蹴球运动概述
第二节 蹴球的基本技术
第三节 主要规则与蹴球场地、器材
第四节 教学探讨
第三章 珍珠球
节 珍珠球运动概述
第二节 珍珠球技术
第三节 战术
第四节 主要规则
第五节 场地与器材
第六节 教学探讨
第四章 毽球
节 毽球运动概述
第二节 毽球基本技术
第三节 毽球主要规则
第四节 场地与器材
第五节 教学探讨
第五章 跳绳
节 跳绳概述
第二节 跳绳的基本技术
第三节 教学探讨
第六章 竹球
节 竹球概述
第二节 竹球的技术
第三节 场地与器材
第四节 教学探讨
第七章 空竹
节 空竹概述
第二节 双轮空竹技法
第三节 空竹器材
第四节 教学探讨
第八章 抛绣球
节 投绣球概述
第二节 投绣球技术
第三节 场地、器材和规则
第四节 教学探讨
第九章 抢花炮
节 抢花炮概述
第二节 抢花炮的技术
第三节 比赛场地、器材及主要规则
第四节 教学探讨
第十章 跳竹竿
节 跳竹竿概述
第二节 跳竹竿的技术
第三节 教学探讨
第十一章 木板鞋
节 木板鞋运动概述
第二节 木板鞋的基本技术
第三节 板鞋竞技的器材、场地和简明规则
第四节 教学探讨
第十二章 踩高跷
节 踩高跷概述
第二节 踩高跷的基本技术
第三节 器材
第四节 教学探讨
第十三章 滚铁环
节 滚铁环概述
第二节 基本技术
第三节 教学探讨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时而热烈奔放,时而又沉静内省。它的结构安排很有层次感,前半部分侧重于对具体项目——比如那些惊险刺激的“走独木桥”或者充满团队精神的“板鞋竞速”——进行现象学的描述和文化背景的介绍,读起来酣畅淋漓,充满了动感美学。然而,进入中后段,笔锋一转,开始探讨这些活动的“功能性”和“结构性”意义。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民间竞技中的道德规范”的分析,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村落或部族在比赛中的“犯规”和“裁决”方式,揭示了权力、秩序以及群体内部的价值取向是如何被身体的较量所检验和强化的。这部分内容的论证逻辑清晰,逻辑链条紧密,让人在脑海中构建起一个复杂的社会互动模型。它迫使读者超越“好玩”或“厉害”的表面评价,去探究这些身体实践背后复杂的社会契约。这本书的章节标题也很有特色,不像是传统的学术论文那样刻板,而是更富有一种文学性的引导,让人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也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评分坦白说,对于一个对民族学并非专业出身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某些章节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完全消化。它并不像大众读物那样追求流畅易懂,而是带着一股坚实的学理气息。其中关于“身体的拓扑学”或者“仪式性空间构建”的论述,初读时确实感到有些晦涩,需要结合附带的图表和插图才能理清思路。但这恰恰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敢于触碰复杂而精深的理论前沿,并试图将抽象的理论概念具象化到那些鲜活的民间体育活动中去。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佳,即使在阐述高深理论时,也能保持一种优雅和克制,很少出现晦涩难懂的“黑话”。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穿插的那些田野照片,虽然大多是黑白或年代久远的彩色照片,但它们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视觉证据,让那些文字描述的场景瞬间拥有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真实性。这本书更像是一部需要耐心研读的参考工具书,而不是一部轻松的消遣读物,但其所带来的知识增量和思维开拓是极其可观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带着浓郁地域色彩的图腾和朴素的字体搭配,瞬间就把我拉进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和原始力量的世界。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没想到翻开后才发现,它像是一张张精心编织的文化地图,带领读者穿梭于大江南北的田野和山林之间。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接地气,没有过多的理论堆砌,而是用生动的案例和鲜活的口述历史来构建民族民间体育的全景。比如,书中对某些特定族群的“狩猎仪式”和“丰收庆典”中的身体活动描写,细致入微,让我仿佛能听到那古老的号角声,感受到汗水与泥土的气息。特别是对那些近乎失传的技艺,如某些独特的摔跤套路或者高难度的杂技表演,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去考证其起源和演变过程,引用了大量的田野调查笔记和老人的回忆,这种扎实的功底让人肃然起敬。整体阅读下来,最大的感受是,这不仅仅是在研究“体育活动”,更是在探寻一种生存哲学和社群记忆的载体。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身边的那些看似寻常的民间游戏和节日活动,理解它们背后蕴含的深层文化密码。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展现了一种深沉的“文化关怀”。它不仅仅是对那些正在消逝的技艺进行抢救性的记录,更是在努力发掘和彰显这些活动在人类文明史中的独特地位。我特别喜欢作者在结语部分所流露出的那种对原真性文化流失的痛惜,以及对未来传承的期许。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宏大的视角,让我们得以从“宏观”的文化生态角度审视个体社群的“微观”身体实践,看到了文化如何在身体的律动中得以存续和发展。它巧妙地避免了将民间体育“符号化”或“表演化”的倾向,而是坚持将其视为一种活着的、有生命的文化传统。读完后,我对“运动”的理解被极大地拓宽了,它不再仅仅是竞技和娱乐,而是与信仰、历史、生存紧密相连的复杂场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学者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石,也为所有关心我们文化根脉的普通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理解现在的精神之窗。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我最初没有预料到的。我原以为它会停留在“记录和展示”的层面,但深入阅读后发现,作者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上非常严谨且富有创新性。它成功地将人类学、社会学乃至一些符号学的视角引入到对民间体育的解读中。例如,书中对不同地区祭祀性体育活动的“身体语言”进行了细致的“解码”,探讨了这些身体实践如何构建和维护族群的身份认同,以及它们在社会变迁中如何进行适应和重塑。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现代化冲击”的角度,没有采取一概而论的批判或赞美,而是展示了民间体育在面对现代商业化和全球化浪潮时所经历的挣扎、妥协与坚守。书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讨论部分尤为深刻,作者提出了许多富有洞察力的观点,关于如何既能保持其原真性,又能让这些活态的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注释部分也极为详尽,看得出作者耗费了巨大的心力去搜集和梳理散落在各地的文献资料,这无疑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了极高的参考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