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9
正版新书--你会爱孩子吗:走出幼儿教育困境的心理学智慧 大夏书系 马志国 华东师范大学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基本信息
书名:你会爱孩子吗:走出幼儿教育困境的心理学智慧 大夏书系
定价:35.0元
作者:马志国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67541481
字数:21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本让孩子健康成长的父母必读之书。
一本集案例解读、心理学智慧分析、亲子关系测试于一体的助力家长收获亲密亲子关系的方法之书。
从严谨的心理学角度,对多种家教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解读,为读者提供了便于操作的方法。
兼具理论的严谨性、工具书的实用性、文学作品的可读性——让你在似乎聊天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获得经验。
编辑推荐篇章:
P22 父母管教孩子巧过招
P60 孩子为什么害羞了
P79 怎样播种好习惯的种子
内容提要
怎样营造亲子的良好关系?怎样培养孩子的性情品格?怎样防治孩子的心理偏差?怎样促进孩子的入园生活?
幼儿教育,对很多家长来说是一个技术活。有鉴于此,心理咨询师马志国老师针对幼儿教育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从心理学角度作出合理解释,从七个角度——怎样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怎样助力孩子的心灵成长、怎样培养孩子的性情品格、怎样开发孩子的聪明智慧……助力家长走出幼儿教育困境,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目录
作者介绍
马志国,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心理健康专委会委员,中国心理健康教育总课题组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网上家长学校特聘心理健康专家,《未来教育家》等多家报刊心理专栏作家,CCTV等多家电视台心理节目专家。出版著作30余部,入典《中国专家大辞典》等多部典籍。
文摘
父母管教孩子巧过招
心理困扰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位家长朋友这样谈到自己的家教困扰:
我们孩子三四岁了,好像越来越不听话了,越来越不好管,想起什么是什么,就是管不住,有时候真的让我们很头疼。
可是,有时候似乎没有我们管教,孩子的行为却不禁而止了。比如,我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孩子非常想做一件不该做的事情,大人非要阻拦不可,但说也不听,打也不成。这时正好推门走进一个陌生的人,或发生了一件新奇的事,孩子立刻被吸引过去,刚才的行为不禁而止。
这是怎么回事呢?
心理解析
创造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常有一些家长,为管教孩子不得心应手而发愁。所谓管教,就是矫正孩子的过错行为。为什么矫正孩子的过错行为往往不那么顺手?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管教孩子多从常识出发,而常识又常常违背儿童成长的规律。这正如“日出于东,日落于西”的常识,并不符合太阳、地球的运动规律一样。所以,不能仅凭常识办事,不能仅凭常识教育孩子。下面介绍的矫正孩子过错行为的方法,有的就未必合乎常识,却自有其道理。只要用心思,仔细琢磨,相信你也会创造出适合管教自己孩子的办法。
心理对策
多讲“应该”,少讲“不要”
一是不予理睬法。
孩子时常有引起成人关注的强烈愿望。如孩子追打小猫,与其说他是在使坏,不如说是想吸引大人的注意。这种情况下给他以呵斥,恰好满足了他的愿望。任何需要的满足都会使有关行为被强化。于是,孩子追打小猫的行为就更容易发生。正确的做法是,这时对孩子追打小猫的行为视而不见,像没那么回事一样不予理睬。让他想借此以引起大人关注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等他随后一出现好行为时,就加以鼓励。这样,孩子要吸引大人注意的需要,跟好行为联系起来,也就抑制了孩子过错行为的发生。
所以,发现孩子的过错行为是为了吸引你的注意时,你就若无其事不予理睬。孩子会用眼疑惑地瞧你或大声叫“妈”。那意思就是:妈妈怎么今天没注意我?真没劲。这样坚持一段时间,过错行为发生的概率就降低了。当然,对不及时制止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是不能视而不见的。
二是注意转移法。
在孩子要出现过错行为时,用足够吸引他的东西使他转移注意,以避免过错行为的发生。孩子越小,这个办法越灵。把孩子的注意转移开,就减少了他重复出现过错行为的机会,避免他形成不良的习惯。因为任何习惯都是一再重复的结果。
也许有家长说:转移注意?谈何容易。他要任起性来,你用什么花招都不管用。事实未必如此。比如,孩子哭闹,而你突然拿出个新奇的东西自言自语:“哎呀!这东西真奇怪。”孩子的注意力就被吸引过来,他便止住了哭闹;孩子哭闹,而你趁机讲个故事、笑话,他就破涕为笑了;孩子哭闹,而你镇静地说:“这可怎么办?谁能帮助我呢?”随后说一件孩子平时爱干的事,孩子就不再哭闹了;孩子哭闹,而你惊讶地说:“瞧!街上那大汽车里装的是什么?”孩子就能止住哭闹睁开眼睛,平静下来;孩子哭闹,你带他到外面去,时过境迁,孩子也就忘记了刚才的事。总之,没有注意力没法转移的孩子,而多是没有耐心的家长。
三是精力疏导法。
父母容易犯这样的错误:知道孩子爱淘气闲不住,于是四处设防八面禁止,却总是忘记该让孩子干点什么。结果常常与设想的相反。其实,细一琢磨就会明白这样一个事实——孩子有使不完的精力,“闲不住”是孩子的本性。他总要干点什么。这正像水总要流一样,就像古时候大禹治水讲疏而不堵的道理一样。因此,**的办法是正当疏导,让孩子的精力宣泄掉,这也就避免了孩子出现过错行为。家长可以让孩子玩积木,看画册,骑小车,捉虫,挖土,捉迷藏,摸瞎瞎,猜谜语,听故事……精力都用在这上头,过错行为也就不禁自止。
四是多讲“应该”法。
孩子的道德认识还没建立起来,常常不知道该怎样做。所以,多讲“应该”少讲“不要”,便成了许多家长教子成功的一个诀窍。大人对孩子常说“不要乱闹”“不要打人”,应改成“应该好好玩”“你们是好朋友,一起唱个《找朋友》”。这不仅因为多讲“应该”,让孩子知道了正确行为是什么,还因为少讲“不要”,可以减少孩子接触了解过错行为的机会。就是说,有时“不要”后面的话对孩子无异于提醒、暗示甚至是“引诱”。就比如说,孩子刚走进屋子,你对他说:不要靠近电冰箱,千万不要靠近!孩子却偏偏会靠近电冰箱,东摸西摸。这不是孩子故意为难你,而是你的话“引诱”了他去那样做。
五是善于鼓励法。
什么叫善于鼓励?比如说孩子举止正常的时候,你几乎不大注意他,而他稍一动弹,一淘气,一吵闹,你就立刻注意起来。问题就在这儿。大人多在孩子做得挺好时表现得像没看见一样,懒得使用鼓励的语言,却只看见孩子“坏”的时候。如果父母能够多注意孩子好的时候,在他行为正当时多给鼓励,而不是总盯着他的过错行为,这就是善于鼓励。
六是自我强化法。
孩子的过错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对他自己也有强化作用,结果令人满意的是正强化,孩子就会继续这一行为;结果令人痛苦的是负强化,孩子就自发地改变这一行为。这都叫做自我强化。利用这一规律有时也可矫正过错行为。例如,孩子面对饭桌不好好吃饭,哄劝打骂都不是上策。**是暂且不管他,吃完饭立即收拾饭桌。不用多久孩子会说:肚子饿,想吃东西了。这时不能立刻就给他吃,饿一饿是饿不坏的。这饿肚子的体验,就是孩子不好好吃饭的自然结果,这一负强化的作用比教训、哄劝和打骂都管用。
遗憾的是,在孩子还没有体验到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之前,大人往往先沉不住气了。于是孩子失掉了“学习”该怎样做的机会。看来,父母有时狠下心,对孩子反而是一种更深沉的爱。当然,有些行为结果相当危险,就不能再等结果来使孩子“自我强化”了。
七是反面练习法。
孩子有的过错行为如果已成一种习惯,往往会无意之间出现。为了矫正,大人有时可以不阻止孩子的过错行为,而且反过来有意让孩子重复“练习”过错行为。这样会引起孩子的注意,意识到这种行为的不好,从而愿意自觉改掉。“练习”的结果是,原来无意的行为得到矫正。例如,孩子模仿别人不分场合抠鼻孔的习惯,无意之间一再表现出来。你发现了,可以命令他再做一遍!你会看到,经这样一“练”,习以为常的不文明的习惯动作,反倒可能“练”没了。
上面谈了矫正孩子过错行为的几种方法,如果结合使用效果会更好。家长还要言传身教,注意不要做一些误导孩子的行为。如:
一不要当面说孩子的过错行为。有些家长常说这样的话,“我这孩子可不听话了”“我这孙子可会骂人了”。说这些时,孩子就在身边。孩子的有些坏毛病就是被这样“培养”出来的。
二不要收买孩子。收买的结果是,把孩子不做坏事而做好事的动机由内在的变成外在的,而外在的动机总比内在的动机力量小,所以过错行为容易照常发生。因此,即使可以对孩子进行物质奖励,也应放在事后。
三不要使用没有准性的“章程”。比如同样的侵犯行为,昨天受到你的惩罚,今天你却面带笑容不无亲切地说一声:真坏!这就是没有准性的章程。它仿佛交通信号灯,今天红灯停绿灯行明天绿灯停红灯行一样危险。
四不要把“不准”只停留在口头上。对孩子的有些行为要明确表示“不准”,说一不二坚决制止,否则就是放任。问题是有的家长把“不准”只停留在口头上:不准打小猫!听见没有,怎么还打?告诉你,不准再打!虽然嘴上一再说“不准”,却还是自顾忙手上的活,一直没有去制止。这就等于告诉孩子,父母的话可以不听。
五不要忘记讲明理由。禁止孩子的某些行为时,不要忘记说明为什么。孩子对禁止的,往往偏要试探一下。“这包里的东西不准再吃了。”孩子听了这句话往往偏要偷着吃一点——“禁果分外甜”嘛。告诉他:“这包里的跟你吃的东西一样,是留给奶奶的,不吃了,好吗?”这样效果就会好些。
……
序言
让爱顺应自然
我的心理讲座,时常讲到幼儿园。那次,一家幼儿园请我去做讲座,我发现听众席上,除了年轻的妈妈爸爸们,还有和我一样鬓发斑白的老人。不用说,那不是爷爷奶奶,就是姥姥姥爷。于是,一位老人的故事,就成了现场交流的开场白。
有位心地善良的老人,每天到郊外散步。这天,老人在草丛中看到了一枚蝶蛹。还是早春时节,老人怕蝶蛹挨冻,就小心地把它带回家,精心保护起来。
不知不觉中,小区的花园绿了起来,春天真的来了。老人精心保护的那只蝶蛹,也开始有了动静。里面的幼蝶把蛹壳拱开了一条小缝。可是,那幼蝶太娇嫩了,太弱小了,挣扎了好长时间也出不来。
老人急得不知如何是好。看幼蝶总也出不来,老人急了,找来剪刀,小心翼翼地将蛹壳剪开,把那只幼蝶从壳中解放了出来。看到这美丽的小生灵出壳了,老人很为自己的“善举”而得意。
然而,老人得意却如一朵昙花,一闪而逝了。因为,美丽的蝴蝶虽然出壳了,可它的翅膀软弱无力,根本飞不起来。没几天,蝴蝶便夭折了……
明明是一番爱心,却扼杀了幼蝶!这是为什么?!
因为这样的爱,违反自然。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有多少家长像这位老人一样,在拿这样的爱伤害着孩子?有多少孩子如同幼蝶一样,承受着家长这样的爱带来的伤害?
有位家长,为了让刚刚一岁半的孩子口齿清楚,天天用小饭勺调整孩子的舌头,训练孩子发音。结果,本来已经会说话的孩子,突然不再开口说话。
有位家长,嫌孩子吃饭嚼得太慢,就把食物用搅碎机打成糊糊灌到奶瓶里给孩子吃。结果,孩子两岁多了还不会咀嚼,食物放进嘴里只能整个儿吞。
又有不少家长,把孩子的正常表现看做“问题”,各种“训练”便应运而生:感统训练、排便训练、爬行训练、抓握训练、注意力训练……
一次,一家杂志就心理健康问题采访我,*后让我谈几条给家长的建议。记得我曾说到,我们的很多家长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在比学赶超、着急上火地想方设法训练孩子。可到头来训成“神童”的没几个,而真正训成“神”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这是因为,不顾自然法则,违反发展规律,急功近利,心急火燎,不但无效,反而会有害——害得大多数孩子仿佛都成了“输家”。
前不久,接受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主编刘秀英老师的专访,我再次实话实说,要想家庭教育少些失败多些成功,要想孩子成长少些弯路多些坦途,父母不仅要爱孩子,更要会爱孩子。
会爱孩子,就是让爱顺应自然。从心理学角度说,就是顺应孩子的心理年龄特征,顺应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而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怎样让爱顺应自然?怎样让爱促进孩子心理健康成长?
这,是每位家长迫切关注的,也正是本书要告诉读者朋友的。
在心理咨询工作中,我收集了许多的幼儿家教心理案例。本书中精选了*有代表性的家教故事,个个点击幼儿家教的心理热点,处处剖析幼儿家教中家长的心灵困惑,时时导引幼儿家教的心路历程。当然,遵照心理咨询的准则,故事隐去了当事人的真实姓名、住址等有关信息,对有些内容做了必要的技术性处理。本书体现了三个鲜明特点:**,书中有案例,有故事,具有可读性;第二,书中有解析,有诊断,有探究,讲究科学性;第三,书中有建议,有方法,有对策,突出实用性。
渐有年味飘香的时刻,完成了这本书稿。今天是腊月初八,一个吉祥的日子。借此机缘,希望这本书,给您的家庭送上一份吉祥,给您的孩子送上一份幸福。
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感谢我的好朋友朱永通主任和齐凤楠编辑。几年前,我们就开始了愉快的合作。这次,又是永通老师真情相约并精心策划,凤楠编辑热情沟通并悉心审读,让这本书更地来到读者手中。
受个人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错误。如果能够得到读者的指点,就先谢谢了。当然,作为心理咨询师,更愿意为需要的朋友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如果来信,请寄天津市宝坻区邮政16信箱,邮编:301800,或发E-如果来电,请在周六晚8~10点拨通我的心理咨询专线022-29228042;如果来访,请别忘了提前预约。
马志国
甲午腊月于空心斋
正版新书--你会爱孩子吗:走出幼儿教育困境的心理学智慧 大夏书系 马志国 华东师范大学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