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青岛文化研究(第二辑)
定价:50.00元
作者:刘怀荣
出版社: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567015982
字数:
页码:23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青岛文化研究(第二辑)》是青岛市2016年社科规划项目,是以研究青岛地方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学术著作。设有青岛名人、文献探索、崂山文化等栏目,展现时期内青岛文化的研究方向。读者是以大学生、学者以及热爱青岛文化研究的人士为主。
目录
文化研究
“北方海上丝路”的形成与历史发展
——兼论青岛在古代东亚交流中的地位
崂山四字题刻对景观的文化审美构建
青岛地区“狐仙”信仰初探
青岛民间故事的海洋文化特色
聊斋志异与齐文化
青岛浒苔现象与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对策
沈鸿烈研究
沈鸿烈对青岛教育事业的贡献述略
沈鸿烈主青期间与蔡元培、张伯苓的交游
沈鸿烈主鲁期间的政治生涯
文化名人与文化家族研究
张谦宜年谱
周如砥年谱简编
柯劭忞与《新元史》
青岛文化家族的家风及其当代价值
黄贞麟的立身行事与诗歌创作
蓝田生平及文学创作
崂山文学研究
崂山小说简论
丘处机与崂山诗刻研究
《劳山道十》与蒲松龄的道教观
《聊斋志异·香玉》
——以耐冬为题材之原因
清代崂山诗歌中的道教意象
歌咏崂山道教宫观的清代诗歌考
崂山道教文化研究
崂山早期的道士活动
当前道教文化研究的主要议题与成就
——以2016“崂山论道”国际学术研讨会为视点
崂山道教养生文化探究
道教崂山派字辈隐秘初探
崂山道教与崂山茶文化
基于语料库的崂山文化研究述略
“崂山文化研究”新进展
编后记
稿约
作者介绍
文摘
《青岛文化研究(第二辑)》:
沈鸿烈,字成章,湖北省天门县白湖人。1938年1月,以不战而退、守土不利的罪名,处决了山东省主席韩复榘,拟让沈鸿烈接任,但因担心沈控制不了韩的部下而举棋不定。为此,沈鸿烈致电自荐,称自己主青六年,与韩军将领、鲁省硕儒多有交往,相知颇深,对政情民俗也非常熟悉,只要能安抚军心民心,便可稳操胜券。此电报打消了的疑虑。没过几天,南京便明令沈鸿烈任山东省主席兼省保安司令。于是,沈鸿烈成为山东第四任省主席。2月,兼任保安司令。从1938年至1941年,他在任共计四年。同年,冀察、鲁苏两战区在山东成立,沈鸿烈任鲁苏战区副总司令。此外,沈还兼任国民党山东省党部主任委员和省动员委员会主任委员。
1938年,沈鸿烈由鲁西去鲁北,又由鲁北到鲁南,山东省初设在沂水东里店,在山坡上盖了不少房屋,作为机关住址。1939年夏,日寇对鲁南进行“大扫荡”,房屋均被日本飞机炸毁。“大扫荡”后,省移至蒙阴鲁村一带,后又迁至临朐县吕匣店子一带,此时均利用民房办公,仅省党政军干部学校盖了点临时性房屋,都驻在沂水、蒙阴、临朐三个县的交界处,当时称为“省会区”。根据沈鸿烈驻地的迁移,本文拟分为四个时期对沈鸿烈主鲁期间主要的政策方针、政令措施、人事组织等情况进行简要梳理。四个时期分别是:省府鲁西、鲁北流动时期,省府进驻鲁南、建府东里店时期,遭日寇“大扫荡”后再次流亡、辗转至鲁村唐家沙沟时期,省府迁至吕匣店子时期。一、鲁西、鲁北流动时期1938年1月24日,沈鸿烈赴当时的山东省所在地曹县就任。原山东省各厅局的高级官员多为韩复榘的亲信,听说韩被杀,这些人多已各奔前程。当沈鸿烈去曹县接任时,省府高级人员除教育厅长、民政厅长外,其他各厅厅长多已不知去向。尽管如此,沈鸿烈还是组成了新的省。①当时在鲁西的省人事组织情况如下。省民政厅厅长李树椿、财政厅厅长王向荣、教育厅厅长何思源都是韩复榘主鲁时的原省成员,他们随韩退往后方,后又返回山东。建设厅厅长秦启荣是复兴社在山东的头子,此时已拥有不少武装,是游击队的司令,并担任省党部委员、三青团山东支团主任、十二区专员,是山东的实力派。秘书长雷法章是湖北汉川人。据说他本为天津南开中学英文教员,有一年率学生赴青岛游览,沈一见即许为难得的人才,一手把他提拔起来,做了青岛市教育局长,是沈得力的助手。李树椿被免职后,雷兼任民政厅厅长。省委员有王仲裕等。①
军事方面,设全省保安司令部,以廖安邦为参谋长。廖留在鲁西兼任鲁西行署副主任,由参谋处长宁春霖代理参谋长。以邓继禹为政治部主任。邓后来调任鲁北行署副主任,由刘幼亭继任政治部主任。保安司令部副官长靳某(人称“靳麻子”)是沈的姨太太之兄。保安司令部还有经理、军法等处,人事情况不详。②
1938年5月,由于徐州会战失利,山东省境内各部队纷纷后撤。至下旬,山东境内除河南、山东交界地区留有两支部队,鲁中地区留有海军陆战队以外,已无正规部队。曹县已成为前线,随时可能受敌。于是,5月底和6月初,沈鸿烈开始率省主要人员向东阿转移。从此以后,省开始了长达半年多的鲁西、鲁北流动时期。流动过程中,省府职员大部疏散,只留少数人组成行动小组随沈活动,不分厅处办公。转移到东阿后,沈鸿烈开始与地方联系,着手建立已经瓦解了的地方各级行政组织。同时作继续前行的准备,组织“省行政督导团”,先行联络。6月下旬,沈鸿烈率省府机关从东阿转移至聊城,将省驻地移至寿张县张秋镇。7月中旬,日军向聊城进犯,沈率省机关再次转移,先至临清后移向鲁北,自禹城、平原间越过铁路,经临邑进入惠民。在惠民,沈鸿烈初步整顿了当地的军政机构。10月间,沈鸿烈率省机关山惠民东移至利津境内,逗留月余。年底,利津失陷,省机关南下移进鲁南山区,结束了在鲁西、鲁北的流动。③
自1938年1月沈鸿烈任省主席至率省机关辗转于鲁西、鲁北及进人鲁南山区初期的一年时间内,沈鸿烈主要致力于重建全省国民党各级行政机构,重新规划专区,任命专员。
首先,他设立了鲁西、鲁东、鲁北三个主席行署。行署作为省代表机关,领导辖区军政事务。鲁西行署初设在阿城,后移至濮县,以民政厅长李树椿兼任行署主任;鲁北行署设在沾化、利津的黄河口一带(今东营市垦利区),以教育厅长何思源兼任行署主任;鲁东行署设在莱阳,以卢斌为行署主任,卢被杀后以李先良为行署主任(日本投降后李任青岛市长)。
……
序言
初次翻开《青岛文化研究(第二辑)》,就被其厚重感和其所承载的丰富信息所吸引。作为一名对中国地域文化发展史有着广泛涉猎的读者,我深知要深入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需要多角度、多维度的审视。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关于历史的罗列,更是一种对青岛文化形成和演变的深入剖析。书中的一些观点,非常具有启发性,让我对青岛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表面的印象。我特别关注书中对青岛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所扮演角色的探讨,以及其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点的特殊性。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青岛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具体表现,以及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青岛的文化特质,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亲眼目睹着青岛这座城市如何从一个港口小镇,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国际化城市。这本书为我理解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的区域发展和文化变迁,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参考。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近代史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研究者,我一直渴望能找到一些深入挖掘地方性历史的著作。“青岛文化研究(第二辑)”这部作品,无疑满足了我长久以来的期待,甚至可以说是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所涵盖的议题之广泛,论述之深入,让我惊叹于编撰者和作者们的用心。书中对青岛在不同历史时期,尤其是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的剖析,都显得十分鞭辟入里。我尤其被其中关于青岛作为早期对外开放窗口的独特地位,以及由此引发的文化输入与输出的分析所吸引。那种夹杂着异国风情与本土传统碰撞而产生的张力,以及最终演化出青岛特有的地域文化,书中通过细致的史料梳理和深刻的理论解读,为我揭示了其背后的复杂动因和深远影响。这不仅是对青岛这座城市历史的梳理,更是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区域文化演变的一个生动注解。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感受到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浮沉,以及文化基因的代代传承。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能够跳出宏大叙事,去审视和理解那些塑造了今日青岛的微观力量。
评分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青岛人,从小在这片土地上长大,对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感情。读到《青岛文化研究(第二辑)》这本书,心里既有亲切感,又充满了被发现的惊喜。很多我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城市印记,在书中得到了系统的梳理和深刻的解读,让我第一次从一个全新的、更具学术性的维度去审视我所生活的这片土地。书中所描绘的那些老建筑、老街道,仿佛勾起了我童年时代的记忆,那些曾经在街头巷尾玩耍的场景,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集市,都随着书中的文字重新鲜活起来。书中对于青岛在不同历史时期,尤其是近代的文学艺术、民俗风情、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描写,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很多细节,比如老城区的市井生活,传统节日的习俗,以及那些流传在民间的故事,都在书中得到了生动的呈现。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研究”的书,更是一本充满人情味的“生活史”。它让我更加理解了青岛这座城市的根与魂,也让我更加珍视和热爱这片养育我的土地。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自己的家乡进行一场深度对话,让我重新认识了它,也更爱上了它。
评分读到“青岛文化研究(第二辑)”这本厚重的书,心里泛起了许多涟漪。虽然我不是青岛的本地人,但对这座城市一直有着莫名的好感,它承载了太多历史的变迁和多元文化的交融。翻开这本书,仿佛打开了一扇尘封的窗户,让我得以窥探这座海滨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仅是一堆史料的堆砌,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与青岛的过去和现在进行着一次次真诚的交流。书中的论述,时而严谨考究,引经据典,展现了作者们深厚的学术功底;时而又充满人文关怀,娓娓道来,将那些鲜活的生命故事和时代印记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近代青岛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演变的章节深感兴趣,那些详尽的图文资料,不仅让我了解了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建筑美学,更让我体会到不同历史时期殖民文化与本土文化碰撞融合的独特痕迹,以及由此孕育出的青岛独有的城市气质。从红瓦绿树,到八大关的风情,再到市井小巷的烟火气,这本书以多角度、深层次的视角,为我构建了一个立体而丰满的青岛形象。它让我对“青岛”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仅仅是海鲜、啤酒和海风,而是历史、文化、艺术和生活交织而成的独特魅力。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展现地域特色和文化精髓的学术著作情有独钟。《青岛文化研究(第二辑)》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类书籍的所有想象。它没有落入空泛的赞美,而是通过严谨的学术考察,深入到青岛文化的肌理之中,挖掘出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和历史碎片中的宝贵信息。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青岛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其文化融合与创新机制的分析。从早期的外来移民带来的多元文化,到后来如何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重塑和发展,书中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种对文化“杂交”过程的细致描摹,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不断自我更新的青岛文化。书中的一些章节,对我而言,简直是一场精神的盛宴。例如,关于青岛海洋文化与城市发展的辩证关系,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独特的滨海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都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更让我对中国沿海城市的文化发展模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无疑为我理解中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案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