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苗族古歌演唱传统与地域社会研究/国际视野中的贵州人类学 第四辑
定价:40.00元
作者:曹端波,曾雪飞
出版社:贵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811269574
字数:
页码:52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苗族古歌演唱传统与地域社会研究/国际视野中的贵州人类学·第四辑》利用不同场域、不同区域、不同内容的苗族古歌,分析苗族的创世、祭祖、迁徙、婚姻、社会秩序以及其稻作文化和族群等内容试图从这些内容中探讨苗族的神圣秩序和社会秩序的构建,并从祭祖、迁徙的古歌内容分析学界一直争论的族源和民族迁徙史,探讨其稻作文化和家、家族及族群是为了从苗族古歌的经典文本分析苗族文化和社会的根基——正是这些根基,致使苗人形成了特殊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
目录
前言
章苗族古歌的界定及相关研究
节苗族古歌的内涵与界定
第二节“苗族古歌”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口头艺术及民间古歌的相关理论与研究
第二章苗族古歌中的“创世”、祭祖及其根源
节苗族创世神话与古歌演唱
第二节苗族人类起源神话与人的秩序
第三节苗族古歌的根基:祖先崇拜
第三章族群与迁徙:苗族古歌中的族群记忆与历史迁徙
节苗族的族源研究与古歌记忆
第二节清水江流域苗族古歌中的族群迁徙与历史记忆
第三节黔中苗族“亚鲁王”史诗叙事与迁徙记忆
第四节西部苗族古歌的族群记忆与迁徙史
第五节湘西方言区苗族古歌与迁徙史
第四章苗族开亲古歌的演唱传统与婚姻规则
节黔东方言区苗族“刻道”与婚姻古歌
第二节湘西方言区苗族婚姻古歌与婚姻规则
第三节西部苗族婚姻古歌与苗族婚姻
第五章苗族古歌与社会秩序
节黔东南苗族“贾理”与“贾理”的分类体系
第二节苗族“贾理”的创世与人类起源
第三节苗族贾理与家族、村落的形成
第四节苗族贾理中的案例与社会秩序
第六章稻作、时间与族群
节苗族古歌中的稻作及其稻作文化
第二节苗族古歌中的时间、历法与社会网络
第三节苗族聚落与苗族古歌中的社会空间
第四节苗族古歌中的土地与资源配置
第七章家族、姻亲、祖先与族群:苗族古歌中的社会与历史
节族群来源与家族历史
第二节“家”“家族”、姻亲网络与市场
第三节苗族古歌的演唱场域及其描述的场景
结语
后记
作者介绍
曹端波,男,湖南常德人,1974年9月生,贵州大学教授、博士;兼任贵州省人类学会副会长、贵州省常委会咨询专家等。师从中国经济史学家武建国、林文勋,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先后任职于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所、贵州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中心。以经济史、人类学、政治哲学等跨学科视野研究西南边疆的政治、经济与社会。
曾雪飞,女,土家族,贵州遵义人,1983年1月生;贵州大学副教授,任职于贵州大学艺术学院,主要从事音乐人类学以及湘黔桂边界苗族、侗族的文化研究。
文摘
《苗族古歌演唱传统与地域社会研究/国际视野中的贵州人类学·第四辑》:
苗族创世古歌所反映的“创世”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人们不仅需要在现实仪式中不断回到“原初”,即“还没有制造天地,还没有制造昆虫,还没有人类和鬼神,更没有我们和你们,万物都还没有诞生”的万物之始的“神圣空间”,在体验创世神创世过程中体悟宇宙创造的准则,也为现实世界的人的创造性提神动力。清水江苗人的宇宙创世是一个永远反复,不断完善的过程,正是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为苗人的行为准则提供了更改或创造的可能。创世古歌具有的潜文本为“世界本源就是创造的,并非一成不变,人是能动的,其创造性就是人的本性”;也正因为如此,清水江苗人在历史上不断对抗外来力量的原动力就在于其创世的精神。
清水江苗族的“创世”需要“运金运银”来“打柱撑天”,这种金属“锻造”的创世与川黔滇苗族的“纺织”创世不同,其不同缘由应是清水江流域木材贸易发达,银饰锻造业兴盛所导致的。古歌的创世其实是人们生活的反映,清水江苗人之所以选择“金银”,就在于这一区域拥有“金银”(不是出产,而是贸易所得),金银为社会交换体系中尊贵的物品。曹翠云根据苗族语言方言上的特点,并与周边民族语言进行比较,认为黔东方言区苗语与壮、侗等语言通用的词儿更为接近:苗语黔东方言的这部分词儿,既不和湘西、川黔滇方言相同,也不和汉语相近,而与壮侗语族的某些语言相近,甚至相同。它们有的和壮语或布依语相近,但与侗语相近似,甚至相同的更多。可见苗语黔东方言的形成与壮侗语族诸语言,特别是与侗语有较密切的关系。对比黔东、川黔滇不同方言区的创世古歌,我们也发现,清水江流域的苗族与侗族的创世古歌类似,而与川黔滇方言区的差异更大。
清水江苗族为一个集体性较强的社会,在强调群体之间集体性的同时,注重个体的能力与分工,集体需要建立在个体分工基础上的协作。过去,一些学者过于注重西南非汉族群的“集团”性,而忽视了个体性的研究,这是不完全的。明清时期,贵州“苗疆”的反抗斗争并非没有秩序性,咸同时期张秀眉的反抗就是在内部严密分工和协作的基础上进行的。马学良、今旦译注的苗族古歌“序歌”就有人类分工的重要警示:
架桥要架石板桥,才会生支天的婆婆,才会养撑地的公公。可是
啊,喘气又怕坏了,瞥气才生得出。生下谁来了?生了一个蛋。
要是孵出姜央的蛋呀,抱它三年也会出,可是这个蛋呢,蛋壳太
厚了,抱了九千个冬春,七万年也抱不出。无法才把它劈破,一劈成五
块,五块放五处。
一块变成了福方,二块变成了布巴,三块变成了友星,四块变成了妞香,五块变成了伙里。
生下福方干什么?他来撑天地。生下布巴干什么?布巴很会扒,劈
山又开河,扒得远又长。生下友星干什么?他来给人们说理。生下妞香
干什么?她来量大地。生下伙里干什么?他来取火种。众多的神人,各
有各的事,各做各的工。
作为稻作民族的清水江苗人社会,对于土地、舂米、火以及排解纠纷的理老特别注重,需要各司其职:福方来撑天地,布巴劈山开河,友星来为人们说理,妞香来量大地,伙里取火种。个人不是的,苗族古歌的创世神不像基督世界的上帝,一人而创造万物,基督世界为等级社会后所产生的一元体系的反映,而苗族古歌中的创世神恰恰是平权社会的反映。
清水江苗族“铸日造月”具有人间性的特点,日月由金银来造,而金银除造日月外,剩下的可以“买田”和当姑娘的“嫁妆”:“来谈铸月亮的事吧,摆摆太阳嵌在天上。哪个是聪明人?戥子是聪明人。穿的是件对襟衣裳,他来秤金银,粗大的造什么?中等的造什么?细小的造什么?粗大的拿去造月亮,铸太阳嵌在天上。中等的拿去买田,买田地给子孙耕种。细的拿去造项圈,造镯子送给姑娘,姑娘戴着出嫁了,爹娘才放心。”金银需要借助于市场,而清水江苗人的金银是以当地的木材换取溯河而上的“下河客”商人的货币而来,因此,黔东南“运金运银”古歌与清水江河流与船只相关,如王安江版苗族古歌有:“金子放哪里,运银到沙滩,运金到沙滩,堆银如山岩,堆金如高坡。
……
序言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一个遥远而神秘的世界所吸引。虽然我对书名中的“苗族古歌”和“地域社会”并非全然陌生,但阅读的过程却像一次深入山林、探寻古老智慧的旅程。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展现了苗族古歌并非简单的歌谣,而是承载着历史、信仰、情感和生存智慧的活态文化。我尤其被那些关于创世、迁徙、祭祀的篇章所打动,它们用最质朴的语言,勾勒出苗族人民祖祖辈辈在艰苦环境中顽强生存、繁衍生息的壮丽画卷。那种对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崇拜,对社群的凝聚,都深深地烙印在每一句古歌的字里行间。我开始想象,在那些古老的村落里,人们是如何围坐在一起,用歌声传承着血脉,凝聚着认同。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鲜活生命力,让我看到了人类文明多样性的魅力,也让我对那些可能正在消失的文化形式,产生了更为深切的担忧和保护的愿望。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学术研究,更在于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原生文化的敬意,对人类共同情感的体认。
评分作为一个对人类学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和影响感到着迷。这本书的“国际视野”部分,更是满足了我这方面的求知欲。作者通过将苗族古歌演唱传统置于更广阔的全球人类学语境中进行考察,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和多元的学术图景。书中关于比较研究的论述,让我认识到,虽然苗族古歌有着其独特的地域特色,但在其核心的精神和功能上,与其他民族的口头传统,甚至一些古老的宗教仪式,都存在着某种深刻的相似性。这种跨文化、跨地域的比较,不仅深化了我对苗族古歌的理解,更拓宽了我对人类文化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认知。我开始思考,那些看似遥远而陌生的文化习俗,在更深的层面上,是否都指向了人类共通的情感需求和生存智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类学研究的魅力所在,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连接着个体与群体,连接着本土与全球,展现出一种跨越时空的智慧光芒。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让我读后掩卷沉思,久久不能平静。作者通过严谨的田野调查和扎实的理论分析,深入揭示了苗族古歌演唱传统在地域社会变迁中的角色和意义。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现代性冲击下,古歌传统面临的挑战和转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让我看到了文化传承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代同步,不断适应和发展的过程。书中对一些具体个案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命力,例如一些年轻一代对古歌的重新演绎,以及古歌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这些都让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传统文化并非只能被束之高阁,而是可以融入当代生活,焕发新的光彩。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类学研究的现实关怀,它不仅关注过去,更关注现在和未来,关注文化在动荡变革中的坚守与创新。它让我对贵州这片土地上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一个充满古老韵味的市场里悠闲地漫步,每一步都能发现新的惊喜。我被书中对苗族古歌演唱细节的描写所深深吸引,那些关于演唱者如何运用丰富的声调、肢体语言,以及与听众之间的互动,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的眼前。这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严谨,更是一种艺术的呈现。我开始想象,在那些山间的夜晚,当悠扬的歌声此起彼伏,人们如何在歌声中释放情感,如何获得慰藉,如何传递情感。书中对歌谣在不同社会场合的运用,例如婚礼上的祝福,葬礼上的哀悼,祭祀中的祈福,都让我看到了古歌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将学术分析与感性体验巧妙结合的写法,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深刻的体悟。它让我看到了,人类学研究并非高高在上,而是能够与最真挚的情感,最朴素的生活,最动人的艺术相结合,触及到人性的最柔软之处。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远不止于知识层面的拓展,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和思维方式的颠覆。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和敏锐的视角,剖析了苗族古歌演唱传统如何与地域社会紧密相连,甚至可以说是相互塑造。我仿佛看到了古老的歌谣不仅仅是音乐艺术,更是社会结构、权力关系、婚丧嫁娶、农耕渔猎等一切社会活动的润滑剂和见证者。那些关于氏族起源的神话,关于家族传承的叙述,关于邻里互助的歌谣,无不体现出一种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深厚的乡土情结。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歌谣在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感到惊叹,这是一种多么古老而智慧的社会治理模式!相较于现代社会日益凸显的个体主义和人情淡漠,苗族古歌所展现出的强大社群凝聚力和情感连接,显得弥足珍贵。阅读的过程,让我不禁反思我们现代社会在追求效率和进步的同时,是否也正在失去一些至关重要的东西。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另一种可能,一种更加有机、更加生动的存在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