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阿拉伯固有文化研究
定价:49.00元
作者:肖凌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2011740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阿拉伯传统文化是否等同于伊斯兰传统文化?相信这个问题困扰了很多人。本书在阐释二者关系的基础上,以清晰的论述和简练的语言,就阿拉伯固有文化在阿拉伯文化传统中的地位、中世纪的阿拉伯文化成就了举世瞩目的辉煌历史、“豪侠”“宽容”“乐观”“务实”“调和”各特质与阿拉伯固有文化的关系等问题展开讨论,对于了解阿拉伯文化有的助益。
目录
绪 论
一 “阿拉伯固有文化”的内涵
二 “阿拉伯固有文化”的研究意义
三 “阿拉伯固有文化”的研究现状
四 “阿拉伯固有文化”的研究方法
章 宗派主义
一 语言学视角下对部落(集体)的重视
二 部落生活中的宗派主义:“‘外人’和‘敌人’是同义词”
三 发达的宗谱学
四 宗派主义的存续
第二章 豪侠精神
一 牢不可破的好战心理
二 赞美牺牲、崇尚慷慨
三 自由不羁的灵魂
第三章 发散式思维与散漫性格
一 时间的知觉:片段式的零散性
二 诗歌的繁荣:顿悟型、发散式的思维特征
三 个人主义:“不驯服”的个人
第四章 享乐主义与乐观精神
一 阿拉比亚人具有享乐主义性格
二 乐观精神:“困难的事或许会变得容易”
第五章 现实主义与务实精神
一 重视行动力
二 崇尚坚韧与忍耐
三 提倡勤俭
四 重商:追求物质财富
第六章 调和与多元精神
一 阿拉伯语:西方重逻辑的外在形式与东方直觉式的思维内质
二 好学、崇知:“求知哪怕远中国”
三 对“他者”文化持宽容态度
结 论
参考文献
后 记
作者介绍
肖凌,女,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学院院长、教授、阿拉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1996年9月-2000年6月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本科毕业,获得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2001年9月-2002年6月叙利亚大马士革文学院国家公派留学生;2000年9月-2003年3月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2005年9月-2010年6月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2008年12月-2009年5月埃及开罗大学师范学院间互换奖学金留学生。2003年3月至今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教师;2010年11月2014年6月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校)办副主任;2012年4月起担任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研究中心文化研究室主任;2012年起任中国中东学会会员;2013年4月起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阿拉伯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2014年6月至今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系主任、阿拉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领域为阿拉伯文化、当代阿拉伯思想与思潮、当代阿拉伯国际问题、阿拉伯语语言教学。
文摘
序言
通读《阿拉伯固有文化研究》后,我最大的收获是它赋予了我一种审视世界文化的新视角。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中,我们很容易倾向于用一种普适性的,甚至是西方中心主义的眼光去看待其他文化。然而,这本书却像一面棱镜,折射出阿拉伯文化独有的光彩。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尊重与好奇的态度,他并没有试图将阿拉伯文化“翻译”成我们熟悉的模式,而是引导读者去体会它自身独特的逻辑和价值。这种对文化多样性的深刻认知,以及对异质文化保持开放心态的重要性,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它让我意识到,每一个文明都有其独特的生命力,都有其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尊重的价值。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更加开阔,也更加懂得如何以一种更加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去面对差异。
评分《阿拉伯固有文化研究》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对阿拉伯文学与艺术如何承载和传递文化价值的精彩阐述。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将文学、诗歌、音乐、建筑等艺术形式视为解读阿拉伯民族精神世界的钥匙。作者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展现了阿拉伯人在面对变迁时的思考、情感的表达,以及对宇宙、人生意义的追问。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阿拉伯诗歌的论述,它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更是情感的宣泄、哲理的传递,以及对美学的极致追求。那种对语言的精妙运用,对意象的深刻营造,都深深地打动了我。同时,书中对阿拉伯书法、几何图案等视觉艺术的解读,也让我看到了阿拉伯文化中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要真正理解一个民族,就必须深入他们的艺术土壤,因为在那里,他们的灵魂才能得到最真实的呈现。
评分这本书最令我拍案叫绝之处,在于其对阿拉伯文化与宗教之间复杂关系的辨析。很多时候,我们将阿拉伯文化直接与伊斯兰教划等号,认为宗教是塑造阿拉伯文化唯一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阿拉伯固有文化研究》则对此进行了更为 nuanced 的审视。它承认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历史和文化形成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但同时也强调,阿拉伯文化本身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并在吸收和融合了其他文明的影响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书中对阿拉伯人日常生活中的宗教实践,对宗教经典在社会规范中的作用,以及在现代社会中宗教观念所经历的挑战和演变,都进行了细致的论述。它让我明白,宗教是理解阿拉伯文化的一把重要钥匙,但绝非全部。这种审慎而辩证的分析,打破了我之前的某些固有认知,也让我对阿拉伯文化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阿拉伯文化中“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微妙张力的解读。在许多西方视角下的文化研究中,常常将阿拉伯文化简单地归类为高度集体主义的社会,强调家族、部落、社群的纽带。然而,《阿拉伯固有文化研究》则更精细地辨析了这种集体主义的内在逻辑,以及在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个人主体意识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作者通过对阿拉伯社会中各种权力关系的分析,对家庭观念的演变,以及对个体在社会评价体系中的定位等方面的深入剖析,展现了一个远比刻板印象更为生动和多元的阿拉伯社会图景。我尤其被其中关于“荣誉感”的章节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贯穿阿拉伯人日常生活和行为准则的强大驱动力,它如何在家庭、社会交往乃至政治生活中扮演着核心角色,这本书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这种对文化内部复杂性的精准把握,让我对阿拉伯世界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的平面。
评分读完《阿拉伯固有文化研究》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阿拉伯世界深层肌理的大门。以往我对阿拉伯的印象,大多停留在新闻报道中的地缘政治冲突,或者是一些零散的关于宗教、服饰的碎片信息。这本书则系统地、深入地挖掘了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正构成阿拉伯民族身份认同的文化基因。它不像很多速成的介绍性读物那样流于表面,而是从历史的纵深、地理的限制、宗教的影响以及社会结构的演变等多个维度,层层剥茧,揭示了阿拉伯文化独特而复杂的形成过程。作者在论述时,旁征博引,不仅引用了大量一手史料和学术研究,还融入了对当地风俗习惯、艺术表现、文学传统等细致入微的观察,使得整本书充满了知识的厚重感和人文的温度。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饱学之士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他循循善诱,引导你一步步理解阿拉伯世界为何如此,又是如何走到今日。即便不是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也能从中获得极大的启发和满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