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山西小麦品质形成与调控
定价:26.00元
作者:贺立恒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51160921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2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山西小麦品质形成与调控》讲述优质专用小麦发展概述、优质小麦概念与专用小麦品质标准、优质小麦品质形成分析、山西省小麦品质分析研究等。论述了小麦籽粒品质的形成特点及影响因子,分析了小麦籽粒产量与品质的关系,提出通过基因型、生态环境、肥水调控等综合运用可实现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的协同发展。
目录
作者介绍
贺立恒,男,1974年生,博士。现任职于山西农业大学,主要从事小麦旱作栽培与种子科学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于2008-2010在美国肯塔基大学进行为期2年的学习与合作研究。目前师从全国小麦专家、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于振文院士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小麦栽培研究领域,现参与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国家948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农业部行业专项等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并主持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山西省归国留学人员项目等相关课题。近年来发表SCI等学术论文10余篇。
文摘
序言
初拿到这本《山西小麦品质形成与调控》,我原本期待着能一窥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优质小麦究竟有何奥秘,然而翻阅许久,却发现它似乎更侧重于宏观的农业政策和经济效益分析,而非我所期望的微观的种植技术和品种特性。书中花费了大量篇幅去阐述山西省在小麦产业发展上的战略布局,比如如何通过政策引导来促进规模化种植,如何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研发新品种,以及如何对接市场需求来调整产业结构。我理解政策层面的指导对于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但作为一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我更希望能从中汲取一些具体可操作的经验,比如在不同土壤类型下,哪种施肥方案最能提升小麦的蛋白质含量?不同生育期,如何通过精细化管理来有效规避病虫害对品质的影响?书中虽然也提到了品种选育的重要性,但更多的是在介绍国家和省级层面的一些项目和基金支持,而对于具体的选育方向,比如如何定向培育出具有特定风味或烘焙特性的品种,则略显模糊。我期望能看到更多关于不同小麦品种在山西特定气候和土壤条件下,其蛋白质、淀粉、麸质等关键品质指标的差异化表现,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栽培管理措施。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宏大的产业视角,但对于我这样希望深入了解小麦品质形成细节的读者而言,在技术层面的信息量略显不足。
评分这本《山西小麦品质形成与调控》给我带来了一种意想不到的阅读体验。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偏向技术手册的书籍,但它却以一种更加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视角来解读小麦品质的形成。书中深入探讨了影响山西小麦品质的非生物因素,比如土壤的矿物质含量、pH值、有机质水平,以及气候变化带来的温度、降雨等要素如何与小麦的基因特性发生交互作用。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这些因素,而是进一步分析了这些自然条件在山西不同区域呈现出的多样性,以及这种多样性如何最终塑造了当地小麦独特的品质特征。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将品质的形成与市场需求紧密地联系起来,探讨了消费者对于小麦品质的认知和偏好是如何反过来引导生产和科研的方向。例如,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度提升,对富含膳食纤维、低GI值的小麦品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书中就此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调控建议。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我对小麦品质的形成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农田里的作物,更是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产物。
评分坦白说,我拿到《山西小麦品质形成与调控》时,心里多少有些技术期待,希望里面能有一些关于病虫害防治、精准施肥、合理灌溉等操作层面的干货。然而,阅读下来,我发现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山西省小麦产业发展的“白皮书”,充满了宏观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导向。书中详细介绍了国家和省级层面对小麦产业的支持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科研项目立项、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等等,旨在通过这些措施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力。它强调了科技创新在提升小麦品质中的关键作用,但更多的是在阐述科技创新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比如利用生物技术培育高产、抗病、优质的新品种,以及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书中也提及了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性,如何通过建立健全市场机制来引导优质小麦的生产和流通。我理解这些宏观层面的工作对于产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但作为一名实际操作者,我仍然渴望能在书中找到更多关于如何具体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难题的方法论,例如针对某些特定土壤障碍,有哪些具体的改良措施?在病虫害高发季节,有哪些高效且环保的防治技术?这本书更像是一个指引方向的灯塔,但具体的航行路线,则需要我自行去摸索。
评分《山西小麦品质形成与调控》给我带来的惊喜在于它对小麦品质形成过程的“生态系统”式解读。我原本以为会聚焦于土壤、气候、品种这几个核心要素,但这本书将视野扩展到了更广阔的范围。它不仅分析了生物因素,如小麦自身的基因多样性、品种的适应性,还深入探讨了非生物因素,如土壤的微量元素组成、水分管理策略、光照强度和时长等对品质形成的影响。然而,让我感到尤为新颖的是,书中还纳入了人类活动这一重要变量。例如,它详细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如免耕、少耕等对土壤结构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进而推导这些变化如何间接影响小麦的品质。此外,书中还对农药、化肥的使用进行了审慎的讨论,探讨了如何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小麦品质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推广绿色、可持续的农业实践。这种 holistic 的视角,让我看到了小麦品质形成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才能实现最优化的调控。
评分我购买《山西小麦品质形成与调控》的初衷,是想深入了解小麦的营养成分、口感特性等能够直接影响消费者体验的品质指标,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种植方法来达到这些目标。这本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这些方面,它探讨了小麦籽粒中的蛋白质、淀粉、脂肪、维生素等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是如何受到品种、环境和管理因素的影响。同时,书中也对不同品种小麦在加工特性上的差异进行了描述,例如哪些品种更适合制作面条,哪些更适合烘焙。然而,让我有些意外的是,书中大部分篇幅集中在了宏观的产业发展和政策解读上。它详细阐述了山西省在小麦产业发展战略、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市场化改革等方面的举措,以及这些举措如何对小麦品质的整体提升起到推动作用。虽然这些内容对于了解产业大局很有价值,但对于我这样更关注具体种植技术和品质改良细节的读者来说,感觉信息深度和操作性上还有提升的空间。例如,对于如何通过合理的氮肥管理来提升面筋含量,或者如何通过灌溉方式的调整来影响淀粉粒的形成,书中给出的指导相对比较概括,未能提供更具象化的技术路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