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忙人的趣味心理学

大忙人的趣味心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石海平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职场
  • 时间管理
  • 自我提升
  • 情绪管理
  • 压力应对
  • 行为心理学
  • 实用心理学
  • 生活技巧
  • 高效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47729
商品编码:2972934169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大忙人的趣味心理学

定价:39.80元

作者:石海平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12124772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什么是心理学?
★发现行为背后的动机,破解人性的秘密,这就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一门让人变得更聪明的学问。
★人际关系中的各种问题,都与心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旦掌握了相关的心理学知识,许多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就能迎刃而解。
★本书内容涵盖认知心理学、工作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社交心理学、沟通心理学、成功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诸多实用的内容,配以深入浅出的分析和生动有趣的案例,让心理学变得轻松易读。

内容提要


再忙,也需要懂一点心理学!通过这本书,你将可以系统全面地掌握心理学知识及技巧,轻松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帮你拥有和谐的家庭、满意的工作、圆满的人际关系、完美的心态和幸福的生活。

目录


'目录
PART 1 提高幸福指数的感知心理学
001贬低原有目标,冲淡内心欲望—酸葡萄效应002
002强化既得利益,摆脱未得苦恼—甜柠檬效应004
003准确把握需求,更好地认识自己—需求层次理论006
004饿者吃糠如蜜,饱者吃蜜不甜—饥饿效应008
005拥有物越多,幸福感越少—幸福递减定律010
006多等一刻,你就能得到两块糖—延迟满足效应012
007不必完美,满意即可—满意原则014
008做完事别忘给自己点奖赏—普雷马克原理016
009不放弃梦想,就能抓住幸福—塞里格曼效应018
010进行积极暗示,取得所期待的进步—罗森塔尔效应020
PART 2 遇见更好自己的认知心理学
011找到你合适的位置—德尼摩定律024
012带着放弃去收获—卡贝定理026
013欣赏优点,着眼优点—杜拉克原则028
014跨过去,就是另一片天地—临界点效应030
015在两边寻找,你能拾到更多机遇—1/3效应032
016甘当人梯,沉默也能闪亮—贝尔效应034
017齐头并进,修缮低的木板—木桶定律036
018成绩只能说明过去—彼德原理038
019走自己的路,随便别人去说—韦奇定律040
020谦虚才能爬到制高点—卢维斯定理042
PART 3 提高效率的工作心理学
021半兴奋状态效率高—倒U形假说046
022选择正确,就成功了一半—“路径依赖”原理048
023做好万全准备,感觉会出错就真的会错—墨菲定律050
024为生命加快脚步—帕金森时间定律052
025疏导,化解隐患明患—避雷针效应054
026高效学习的秘诀在这里—培哥效应056
027别把生命浪费在小事上—不值得定律058
028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异性效应060
029用20%的付出带来80%的收获—二八定律062
030使用专注的力量—注意力作用064
PART 4 化繁为简的行为心理学
031学会把复杂的事情做简单—奥卡姆剃刀定律068
032三思而后行,做好准备—布利斯定理070
033及时修补现在的小窟窿—破窗效应072
034一次坏行为的作用无限大—多米诺效应074
035任何危险都是可以防范的—海恩法则076
036整体能力大于个体能力之和—米格25效应078
037坚持的结果就是成功—蔡戈尼效应080
038找到智慧的佳点,做出惊人的成绩—瓦拉赫效应082
039微小的变化,巨大的反映—蝴蝶效应084
040不要被老眼光束缚—定势思维086
PART 5 赢得人脉的社交心理学
041次就要“闪亮登场”—首因效应090
042近的印象深刻—近因效应092
043适度的距离才美—个人空间效应094
044以小搏大,赢得人际—杠杆原理096
045寻找共同点,增加亲切感—相似效应098
046与对方同步,博得好感—效仿效应100
047用收支平衡维护和谐关系—互惠效应102
048换上别人的衣服思考—投射效应104
049直线不一定短—定势效应106
050用热情打动别人—邻里效应108
PART 6 影响别人的沟通心理学
051积极鼓励比消极鼓励更能调动积极性—保龄球效应112
052退一步说话让一个台阶—留面子效应114
053巧用暗示旁敲侧击—巴纳姆效应116
054强迫不如引导—逆反效应118
055让沟通渠道畅通无阻—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120
056吸引参与拉拢“自己人”—参与定律122
057承认自己错误,赢得他人支持—特里法则124
058让名人替你说话—名人效应126
059步步为营才能步步高升—登门槛效应128
060用竞争激励下属—竞争心理130
PART 7 带领团队的管理心理学
061及时清除烂苹果—酒与污水定律134
062减掉工作流程中的多余—蚁群效应136
063寻找佳组合,人多力量未必大—苛希纳定律138
064保证纪律的性—热炉规则140
065明确分工,各司其责—社会懈怠效应142
066领导带了头,员工有劲头—表率效应144
067知人善用,敢用能人—奥格尔维定律146
068了解员工真实需求—雷尼尔效应148
069压力与动力总是成对出现—狗鱼效应150
070自发的才是有效的—横山法则152
PART 8 释放能量的潜能心理学
071成为,才能掌控大权—印刻效应156
072不断地自我才能取得成功—蜕皮效应158
07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隧道视野效应160
074气魄大方可成大,起点高才能至高—吉格勒定理162
075根据目标调整高度—跳蚤效应164
076在困境中崛起,获得更大的力量—跨栏定律166
077对手是好的学习榜样—标杆管理法则168
078否定自己才能自己—达维多定律170
079挖掘挫折智慧,积累失败财富—比伦定律172
080自加压力,居安思危—青蛙效应174
PART 9 增强业绩的销售心理学
081首先要分清四位贵族—顾客分类潜规则178
082抓住客户给出的信号—“察言观色”效应180
083在“黄金时机”行动起来—“黄金时机”效应182
084用例证攻破对方的心理防线—例证潜规则184
085对付拖延的心理战术—“考虑考虑”效应186
086“我设想已经成交”—肯定效应188
087会说不如会听—倾听效应190
088争取赢得客户的信任—真诚效应192
089让你的客户感到自豪—满足效应194
090提供让客户惊喜的售后服务—“250”法则196
PART 10 唤醒良好心态的情绪心理学
091处理好心情,才能做好事情—乐观心理200
092用自信照亮人生—杜根定律202
093让幽默影响对方—幽默作用204
094学会忘记过去的痛苦—阿Q精神206
095敞开心扉,拥抱热情—杜利奥定律208
096让自己获得持续的动力—进取效应210
097把烦恼写在纸上然后烧掉—忘记效应212
098活在当下,感恩现在—感激效应214
099不要害怕投资的风险—大笨蛋理论216
100像磁铁一样吸引别人—亲和效应218'

作者介绍


石海平,高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咨询师协会会员,教育部中华传统文化蒙学高级教师。长期从事教育管理和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热心公益事业,坚持参加红十字会志愿者和社工类心理咨询工作,曾发表多篇相关专业文章。

文摘


序言



穿越日常的迷思:一部探寻人类行为奥秘的深度观察 书名:《人类心智的未竟之境》 作者:[虚构作者名,例如:维克多·亚历山大] 出版信息:[虚构出版社,例如:启蒙之光文丛] --- 内容提要 《人类心智的未竟之境》并非一本旨在提供快速解决方案或肤浅技巧的手册。它是一场对人类认知结构、情感驱动力以及社会互动模式的深入、不妥协的考察。本书旨在剥离我们习以为常的心理学概念外衣,直抵那些驱动我们决策、塑造我们身份的核心机制——那些常常在日常生活的喧嚣中被忽略、或被过度简化的领域。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人类心智并非一个高效的“信息处理器”,而是一个充满历史回响、偏见固着和适应性偏差的复杂生态系统。我们将深入探讨那些决定我们“为什么会这样想”而非“我们应该怎么想”的底层算法。 第一部分:认知架构的隐秘角落 第一章:时间感的相对性与“未来折现”的陷阱 本章将探讨我们对时间流逝的主观感知如何系统性地影响我们的长期规划和风险评估。我们不谈论如何更有效率地管理时间,而是聚焦于大脑如何建构“未来自我”的形象。研究表明,对未来的“折扣率”并非线性递减,而是受到当下情绪状态、生理饥饿感以及社会环境中的不确定性程度的强烈调制。我们将详述“当下偏见”如何从神经生物学层面驱动消费主义和拖延症,并考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这种时间折现现象如何导致截然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果。我们还将引入“预期效用理论”的局限性,并引入基于情境记忆(Episodic Memory)的未来模拟机制,解释为何清晰的、感官丰富的未来想象比单纯的统计预测更能激发行动。 第二章:感知过滤器:世界是如何被“裁剪”的 我们如何“看到”世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被允许”看到什么。本章聚焦于选择性注意力的局限性及其深远影响。我们将超越著名的“大猩猩实验”,探讨“知觉防御”(Perceptual Defense)的复杂性。这不仅仅是忽略不重要的信息,更是大脑主动压制那些可能引发认知失调或威胁核心信念的刺激。通过对“确认偏误”的跨学科分析(结合了社会建构主义和神经可塑性理论),我们揭示了偏见如何从被动的过滤器演变为主动的现实构建工具。案例研究将集中在群体极化现象中,个体如何构建一个与其集体共享的、但与客观现实存在明显偏差的“内部现实”。 第三章:信念的粘性:认知失调的进化优势 传统心理学常将认知失调视为一种需要被消除的紧张状态。然而,本章提出了一种更具进化论视角的解读:认知失调的耐受性与适应性。我们分析了人类在面对相互矛盾的信息时,倾向于“修补”而非“重构”信念系统的内在动机。这种机制在维持社会凝聚力和个体心理稳定方面可能具有优势。我们将详细剖析“后决定合理化”(Post-Decisional Rationalization)的过程,并考察它在政治意识形态固化、以及个人信仰体系(无论宗教、科学还是哲学)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们将展示,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实际上是心智稳定性的一个关键指标。 第二部分:情感的驱动与社会镜像 第四章:从恐惧到复原力:边缘系统的情感遗产 本章将情绪视为一套古老而高效的生存编程,而非对理性思考的干扰。我们把重点放在杏仁核(Amygdala)与前额叶皮层(PFC)之间持续的“拔河”。我们不试图“控制”情绪,而是理解情绪的“目的”。具体来说,我们深入探讨了“习得性无助”的神经基础,并将其置于环境可预测性丧失的背景下考察。随后,我们转向探讨“情感韧性”的生物学基础,这并非简单的积极心态,而是大脑在经历高压后,重新校准威胁评估阈值和恢复平衡的能力。我们将通过对创伤后应激反应(PTSD)的深度案例分析,来反向工程健康的情绪调节机制。 第五章:镜像神经元与共情陷阱 共情能力是社会性的基石,但本书认为,共情的“过度激活”同样具有破坏性。本章着重探讨镜像神经元系统(Mirror Neuron System)如何导致“情感传染”——我们如何不知不觉地吸收他人的焦虑、愤怒或倦怠。我们将区分“认知共情”(理解他人观点)和“情感共情”(感受他人情绪),并论证在现代高密度信息环境中,后者如何导致“共情疲劳”和道德麻木。本书提出了“有距离的关怀”(Distanced Concern)模型,主张在复杂社会互动中,维持必要的认知分离是维持长期利他行为的关键。 第六章:身份的叙事性建构:记忆作为自我修复工具 我们是谁?答案往往是“我们讲述给自己的故事”。本章探讨自我概念的脆弱性与可塑性。我们不把记忆视为硬盘上的准确记录,而是动态的、受当下需求影响的“重建工程”。通过对“虚假记忆植入”的研究,我们展示了记忆是如何为维持一个连贯、光荣(或至少是可接受)的自我叙事服务的。本章特别关注“中年危机”或重大生活转变中的身份重塑过程,探讨个体如何系统性地“编辑”过去,以合理化当前的选择,以及这种叙事重构对未来决策的决定性影响。 第三部分:决策的黑箱与道德的灰色地带 第七章:启发法与系统性错误:心智的“快捷方式”成本 本章是对启发式(Heuristics)和认知捷径的全面解剖,但视角在于其进化上的必然性与现实应用中的系统性缺陷。我们超越常见的锚定效应和可得性启发,引入“效用可得性偏差”——即我们倾向于高估那些我们能立即想象到的、或最近经历过的结果的效用价值。我们将展示,在经济决策、医疗诊断乃至司法裁决中,这些“高效”的心智模式如何导致可预测的、非理性的错误模式,并探讨如何通过“外部化认知负荷”而非单纯的自我反思来缓解这些错误。 第八章:道德直觉的底层代码:情境依赖性与社会交换 道德判断往往被认为基于普世原则,但本书认为,道德直觉更像是在社会交换网络中演化出的、高度情境依赖的计算结果。我们将使用“电车难题”的变体来揭示情感反应(特别是厌恶和同情)在激活不同道德框架中的作用。重点分析了“公平感”在资源分配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当公平原则与群体忠诚发生冲突时,人类倾向于牺牲何者。本章挑战了许多基于“理性”的道德理论,强调了社会联系和群体身份对个体道德选择的决定性影响力。 结语:拥抱复杂性 《人类心智的未竟之境》的最终目标,是邀请读者放弃对“完美理性人”的幻想。我们并非呼吁放弃改进,而是主张只有当我们接受心智固有的非线性、情感驱动和偏见倾向时,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自身的行为逻辑,并在面对真正复杂的挑战时,做出更审慎的选择。 --- 目标读者: 心理学、哲学、认知科学、社会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学生,以及任何对人类行为的深层机制而非表面现象感兴趣的严肃读者。 推荐理由: 这本书挑战了对人类心智的流行简化,提供了一个扎根于神经科学、进化论和复杂系统理论的、更贴近现实的心智模型。它要求读者不仅要思考“我们做了什么”,更要追问“我们是如何被塑造成会做出这种选择的存在的”。 本书特色: 严谨的学术基础,充满挑战性的论点,避免使用流行心理学中的陈词滥调,专注于揭示驱动人类行为的、通常被隐藏的底层机制。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大忙人的趣味心理学》,我心里暗自窃喜,总算找到一本能“救我于水火”的书了。我的生活节奏快得像打仗,每天都被各种待办事项追赶,根本没有时间去静下心来读一本厚厚的书。所以,这本书的名字就很有吸引力,“大忙人”这三个字,仿佛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期待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会非常接地气,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学术理论,而是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心理学问题。比如,为什么我明明知道应该早睡,却总是熬到深夜?为什么我会在超市里买很多计划之外的东西?为什么我在和人沟通时,总是容易误解对方的意思?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简单易行的“小窍门”,帮助我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提高工作效率,改善人际关系。我设想,这本书的篇幅不会太长,每一章节的讲解都精炼而有力,就像是在听一场精彩的讲座,让你在短时间内收获满满的知识。我尤其期待它能讲一些关于“习惯养成”或者“时间管理”的心理学原理,让我这个“大忙人”也能找到科学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条理,更有效率。

评分

我一直对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感到好奇,但又苦于没有太多时间去深入钻研。市面上关于心理学的书很多,但很多都写得过于晦涩,动辄一大堆专业术语,看得我头晕眼花,最后只能望而却步。所以,《大忙人的趣味心理学》这个书名,给了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我猜想,这本书一定是用一种非常轻松、幽默的方式来讲解心理学知识,就像和一位朋友聊天一样,娓娓道来。我期待的内容,或许会涉及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心理现象,比如“选择困难症”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广告特别着迷?在人际交往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建立信任?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简单实用的技巧,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小烦恼,或者是在社交场合中更加游刃有余。我设想这本书的风格会非常活泼,可能会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漫画,甚至是小测试,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吸收知识。我特别希望它能解释一些看似“反常识”的心理现象,比如为什么有时我们越是想要某样东西,反而越得不到?或者为什么有时候,简单的快乐反而更难以获得?如果这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那绝对会是一本值得我反复阅读的佳作。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还没来得及细看,就被它这个名字吸引了。《大忙人的趣味心理学》,光听着就觉得特别有意思,而且这个“大忙人”几个字,简直是说出了我的心声!每天从早忙到晚,通勤、工作、开会、处理邮件,感觉生活就像一个永不停止的陀螺,根本没时间停下来喘口气,更别说去了解什么复杂的理论了。这本书的名字恰恰就戳中了这一点,它承诺了“趣味”和“不占时间”,让我觉得这或许是我的救星。我设想,这本书的内容大概会是那种,用大家都能听懂的语言,解释一些心理学上的有趣现象,比如为什么我们会拖延?为什么有些人就是特别有吸引力?为什么我们总是在人群中寻找认同感?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简单易行的小方法,帮助我们这些“大忙人”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或许还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发现一些生活中不曾注意到的乐趣。我期待的这本书,是那种打开就能读,读了就能懂,而且能立刻在生活中找到应用的“实用干货”,而不是那种需要啃很多枯燥理论的学术著作。我想象中的内容,应该会包含很多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可能是发生在办公室里的,也可能是家庭生活中的,甚至是社交场合中遇到的各种小插曲。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让我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多一份从容,少一份焦虑,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行为背后的心理驱动,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评分

《大忙人的趣味心理学》,这个名字一看到就让我眼前一亮,感觉找到了“知音”。每天被工作和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我最需要的就是能快速吸收、又能引起共鸣的内容。我猜测这本书不会讲那些高深的理论,而是会用非常贴近我们生活的例子,来解释心理学的奥秘。比如,为什么我们总是会陷入“完美主义”的陷阱?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越是想改变,越是原地踏步?在社交媒体时代,我们该如何应对“社交焦虑”?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智慧的长者,用轻松诙谐的语言,点醒我一些平时意识不到的心理误区,并且提供一些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案。我设想的书籍内容,或许会涉及一些“认知偏差”,让我们明白,我们看到的未必是事实的全部;也或许会讲一些“动机心理学”,帮助我们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动机。我期待这本书的结构会很清晰,每章一个小主题,读完一章就有一个小收获,不会感到负担。最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觉得,心理学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就在我们身边,甚至能帮助我们成为一个更懂得如何快乐生活的人。

评分

我是一名对心理学充满好奇但又时间有限的普通上班族。《大忙人的趣味心理学》这个书名,无疑击中了我内心深处的需求。我期待的这本书,一定不是那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理解的学术巨著,而是像一杯清爽的下午茶,能让我短暂地从工作的疲惫中抽离出来,享受片刻的宁静与思考。我设想,这本书会用生动有趣的案例,来解析一些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比如我们为什么会陷入“安慰剂效应”?为什么我们会对“稀缺性”的物品更加渴望?在集体决策中,为什么会出现“群体盲从”的现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简单却深刻的洞见,让我们能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我期待它的文风会非常轻松幽默,甚至可能带有一些自嘲的意味,让我们在笑声中有所感悟。我特别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压力管理”或者“情绪调节”的小技巧,毕竟,作为一名“大忙人”,这些方面的需求尤其迫切。如果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完之后,能够更有信心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更懂得如何与人相处,那它就是一本真正有价值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