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高尔夫心理学
定价:279.00元
售价:195.3元,便宜83.7元,折扣70
作者:王晓钧
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2-01
ISBN:978722813038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56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高尔夫运动的原创性著作,也是一本专门为高尔夫球员进行心理辅导的工具书。全书共分三编:编为高尔夫球员基础心理学,1-8章,主要论述球员的10大心理矛盾;第二编为高尔夫竞技心理学,9-12章,专门论述高尔夫动作技能的心理学规律、挥杆心理、推杆心理、对付恐惧球的心理策略等内容。第三编高尔夫心理训练方法与训练程序,13~14章,是专门为高尔夫球员设计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影响对方的心理技巧,以及高尔夫心理训练程序。
本书是目前国内本专门为高尔夫球员撰写的应用心理学著作,也是世界上本高尔夫心理学本科教材。它不仅适合于各类差点的球员阅读,也是我国各类高尔夫学院开设高尔夫心理学课程的理想教材。
目录
编 高尔夫基础心理学
章 心中的球杆——高尔夫心理学的价值
节 胜负寸心间——高尔夫心理学的力量
第二节 高尔夫心理学的内容
第二章 高尔夫球员的心理矛盾
节 高尔夫——引起心理矛盾的“危险”运动
第二节 高尔夫——挑战自我的“刺激”运动
第三节 高尔夫球员的心理矛盾分类
第四节 研究高尔夫心理矛盾的意义
第三章 用智慧打球——高尔夫球员策略与直觉的矛盾
节 智慧的价值
第二节 球场策略的内容
第三节 总目标策略
第四节 击球距离策略
第五节 球场地形策略
第六节 天气状况策略
第四章 意识的谜团——高尔夫球员意识与身体的矛盾
节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第二节 意识对高尔夫运动的效能
第三节 下意识的效能
第四节 潜意识对高尔夫运动的效能——球感
……
第二编 高尔夫竞技心理学
第三编 高尔夫球员心理技能训练方法及心理准备程序
后记
作者介绍
王晓钧,男,l956年8月生,陕西西安人,现任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理事,广东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主任。 长期从事社会与管理心理学、心理测量、情绪心理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质量无可挑剔,纸张的触感非常细腻,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专业感。我是在一个炎热的夏日午后开始阅读的,原以为内容会是那种快节奏、鼓舞人心的励志鸡汤文,毕竟“心理学”这个词听起来就充满了积极向上的能量。结果呢?恰恰相反,作者采取了一种极其冷静甚至略显疏离的叙事口吻,仿佛在进行一场严谨的学术辩论。书中大量引用了古典哲学家的观点来佐证高尔夫运动中“专注”与“当下”的辩证关系,这让我这个追求速成的人感到有些挫败。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预期管理”的那一章,期望能找到一套立竿见影的调整方法,然而作者提供的是一套复杂的、需要长期自我训练的思维框架,而不是一键重置的按钮。这种深度的探讨虽然让这本书的内涵得到了提升,但也使得它不太适合那些只想在周末打球前快速扫一眼,寻求即时安慰的普通球友。它要求读者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反思和内省,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抓人眼球了,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标题字体,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我是一个刚接触高尔夫不久的新手,面对这项运动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尤其是在心态上,总是容易被一杆坏球打乱整天的节奏。我原本期待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实用的技术指导,比如如何更好地挥杆,或者如何选择合适的球杆。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后,才发现它完全不是我预想的那种“手册”类型。它更像是一本深入剖析人类在特定情境下心理活动的哲学著作,虽然语言精炼,但初读起来有些晦涩,需要反复琢磨才能领会其中深意。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理解作者是如何将那些抽象的心理学概念,比如“锚定效应”或“认知失调”,与高尔夫运动中的具体场景联系起来的。坦白说,初读体验是有些迷茫的,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知识迷宫里打转,每走一步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去辨别方向。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宏观层面的自我认知构建,而不是微观的击球技巧优化。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和字体选择都透露着一种老派的、学院派的气息,与现代运动书籍追求的简洁明快风格大相径庭。我带着寻找“制胜秘诀”的心态打开了它,希望找到能让我下一次比赛中稳定发挥的关键。书中对“压力应对机制”的分析非常到位,它细致地拆解了比赛中不同压力源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链。然而,当涉及到具体的操作层面时,这本书的描述总是停留在“你应该如何感知”和“你需要如何理解”的层面,而对于“具体应该做什么”的指导却显得有些模糊和含糊。比如,它花了很长的篇幅讨论“完美主义倾向”对业余球手的危害,并用一些晦涩的术语来定义这种倾向。我尝试着将书中的理论应用到最近一次的推杆失误中,结果发现,理论框架是建立起来了,但当我站在果岭上面临时,那些复杂的心理学术语立刻被紧张感冲散了,我根本记不起作者教导我的任何一个具体步骤。这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巨大鸿沟,让我的阅读体验充满了理论上的满足感和实际操作上的无助感。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进行了一次漫长而曲折的内省之旅,它的开本尺寸略大于标准口袋书,拿在手上很舒服,但内容密度却非常高。我是在通勤的地铁上开始读的,但很快就发现这种碎片化的时间根本无法适应作者那连贯且层层递进的论证结构。书中对我最有启发性的一点是关于“归因偏差”的分析,它精妙地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总是把好成绩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把坏成绩归咎于外部环境。然而,在提供了如此深刻的洞察之后,作者并没有给出具体的“修正程序”。它更像是抛出了一个问题,然后邀请读者自行去寻找答案。我希望能看到更明确的“练习脚本”或“赛前冥想流程”,但这本书完全避开了这些看似“操作层面”的内容,转而深挖情绪的根源。总而言之,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思想的精品,但对于那些期待一本能直接提高挥杆稳定性的“战术指南”的读者来说,它可能需要被放在一个更专业的书架上,远离那些关于具体技术细节的书籍。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具有艺术感,封面上那几笔水墨晕染的效果,让人联想到禅宗的意境,这或许是作者有意为之,旨在暗示高尔夫应回归其“道”的本质。我原本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针对特定球场条件下的心理预案,比如在逆风或果岭速度极快时,我们的心态应该如何快速调整。令我惊讶的是,全书几乎没有涉及任何战术层面的心理部署,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存在主义”在高尔夫运动中的体现。作者似乎更关心的是,我们如何在失败中寻找意义,如何在每一次失误中完善对自我的认知。书中关于“心流体验”的论述非常精彩,引用了大量的神经科学研究来支撑观点,读起来学术性很强。但对于我这种追求稳定进步的业余爱好者来说,我更需要的是能让我稳定在“7字头”的实用工具箱,而不是一个关于人类意识深层奥秘的百科全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世界观被拓宽了,但我的差点数却纹丝未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