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天生是尤物(柏杨著)

女人,天生是尤物(柏杨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柏杨 著
图书标签:
  • 女性文学
  • 爱情
  • 婚姻
  • 人性
  • 心理
  • 情感
  • 社会
  • 文化
  • 柏杨
  • 两性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7827942
商品编码:2970762755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5-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女人,天生是尤物(柏杨著)

定价:24.00元

作者:柏杨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0-01

ISBN:978753782794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 我们宣誓——从结婚这一天开始,不但成为夫妻,互相敬爱,分担对方的快乐和忧愁。也同时成为朋友,而且是诤友,互相勉励,互相规劝,互相批评。
  二、 我们领悟——愉快的共同生活,全靠心灵沟通,所以,我们一定善用言语,不仅表达爱心、关心,也使彼此藉语言加深了解,一齐成长。绝不粗声叱责,绝不用肢体代替言词,绝不允许发生婚姻暴力。
  三、 我们认知——家庭与事业是夫妻共同经营的果实,夫妻对家庭的贡献等值,在家庭内或社会上,价值完全相同,社会工作薪俸无论多少,家务工作的薪俸都与其相同。
  四、 我们同意——将来我们有子女,管教上如果有不同的意见,甚至有尖锐对立的意见,一定会克制自己,去请教专家,绝不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希望的工具,也绝不用孩子来炫耀自己。
  五、 我们认为——一夫一妻制,是社会安定的盘石,是孩子们成长*安全的温床,我们喜爱并尊重这种制度,并用事实和行动,维持它的尊严。
  六、 我们警惕——婚姻生活并不多采多姿,它不但平凡,而且琐碎,如果不滋养珍惜,容易使生命憔悴,心灵伧俗,所以生活之中,我们一定保持适度的假期,与孩子一起长大。
  七、 我们谨记——我们孝敬自己的父母,也孝敬对方的父母,不仅是回报养育之恩,也是培养自己人格的完整,为我们的下一代立下榜样。
  八、 我们了解——我们将来会老,所以,我们从结婚这一天,就培养专业之外的其它艺术兴趣,如书、如画、如音乐,使我们的生命永远充实灿烂。

内容提要


《女人,天生是尤物》、《女人,危险的投资》、《女人,比了解上帝都难》三本书,几乎涵盖了柏杨先生在各个不同时期对女性审美、女性婚姻情感、女性心理的精彩论说。《女人,天生是尤物》中柏杨笑谈女人对自己妆容姿态的种种努力,细致到头顶发型千变万化、旗袍开叉长短、高跟鞋的粗细高矮等等,其中透着男人的审美疲劳和无可奈何,读起来让人忍俊不禁。
作者对女性的审美观念,女性的婚姻情爱,女性的独特心理等等有着诸多评论。他的此类杂文并没有因为内容是评述女人而变得委婉柔顺,还是读者所熟知的柏杨似的锋利畅快,尽数女人这比上帝还难懂的天生尤物。虽说是对女人的评头论足,却嬉笑怒骂男人因着女人而生的种种丑态,笑叹男人也薄命。犀利的文字撕开男人,女人伪装自己而披于外表的华丽袍子,笔锋直指人这种情爱动物或卑微或或猥亵或美丽的隐秘内心。

目录


抢先阅读
柏杨小传

天生尤物
俏伶伶抖着
西洋文明
吃死孩子
颤巍巍耸着
无声胜有声
明眸皓齿
倒悬葫芦
耳朵的灾难
胫链之用
袜缝哲学
握之摸之吻之
美貌是
有红有白
女人经
补遗
后几事
再补充三点
闺房之私
宁可牺牲耳朵
刎颈之交
提袜故伸大腿
牙必其白
苗条万岁
病大·人小病小

牙和胖
争执多
绝世美人
勾人魂魄
爱慕之情
……

作者介绍


柏杨,台湾作家,人文大师。据柏杨自己推算,1920出生于河南辉县。1949年去台湾。自1950年代用郭衣洞之名开始创作,1960年用笔名柏杨写杂文,揭露中国文化的病态与台湾社会的黑暗面。目前定居台北。  柏杨一生念过无数个学校,从小学到大学,因屡屡被学校开除,从没有

文摘


序言



《光影流转:世界电影史上的女性群像》 一部跨越百年的银幕史诗,深度剖析女性角色在电影艺术中的演变、挣扎与力量。 引言:窥见镜头后的万千风情 电影,作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形式,其诞生之初便与女性的形象紧密相连。从默片时代那令人心碎的“悲剧女神”,到新浪潮中追求自由的“独立女性”,再到当代科幻巨制里掌控未来的“超级英雄”,女性角色始终是银幕叙事的核心驱动力之一。然而,这被光影捕捉的形象,究竟是时代局限的投射,还是女性自身力量的彰显?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影星传记录,而是一部聚焦于“被书写、被观看、被演绎”的女性角色的电影社会学考察。我们试图剥开好莱坞黄金时代的精致妆容,穿透欧洲艺术电影的晦涩镜头,深入探讨全球电影语境下,女性身份认同的复杂性、父权叙事下的结构性挑战,以及女性创作者如何运用镜头夺回话语权的过程。 第一部分:沉默的缪斯与被建构的美丽(1895-1940年代) 本章追溯电影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探讨女性在默片时代作为视觉符号的初体验。从德里克·费希尔(D.W. Griffith)电影中符号化的“纯洁天使”与“堕落女人”,到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和玛琳·黛德丽(Marlene Dietrich)所代表的雌雄同体魅力,我们分析了早期电影工业如何将女性定义为一种“需要被凝视的客体”。 重点解析了“海斯法典”对女性形象的严格规训,审查制度是如何塑造了银幕上刻板的家庭主妇形象,以及那些试图在商业片框架内寻求微妙反抗的早期女主角。我们将对比美国主流电影与欧洲先锋派电影对女性身体与情感表达的不同处理手法,揭示在技术与道德的双重束缚下,女性主体性被如何压抑与扭曲。 第二部分:黑色魅影与女性复仇的暗流(1940-1960年代) 二战后的社会焦虑催生了“黑色电影”(Film Noir)的兴起。本章深入探讨了“蛇蝎美人”(Femme Fatale)这一经典原型。这些角色往往聪明、独立、性欲外放,但最终的结局几乎都导向毁灭或惩罚。我们探讨“蛇蝎美人”是父权叙事对失控女性的恐惧投射,还是战后女性短暂解放心态的艺术表达。 同时,本章也将审视那些试图挣脱传统家庭角色的女性形象,例如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电影中那些深陷精神困境的贵族女性,她们的痛苦不再是情节的附属品,而是直击存在主义的核心。我们将分析这些角色如何通过精神层面的崩溃,隐晦地表达对僵化社会结构的不满。 第三部分:觉醒的目光:女性主义浪潮与银幕解放(1960-1980年代) 随着全球范围内女性主义运动的兴起,电影语言和内容都迎来了剧烈的变革。本部分聚焦于“新浪潮”及随后的“作者论”时期,女性角色开始拥有更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更具行动力的叙事线索。 从安妮塔·艾克伯格(Anita Ekberg)在《甜蜜的生活》中的大胆奔放,到简·方达(Jane Fonda)在反战题材中的坚韧不拔,女性形象开始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探索者。本章特别分析了女性导演如艾格尼丝·瓦尔达(Agnès Varda)和芭芭拉·史崔桑(Barbra Streisand)等人的作品,考察她们如何用“女性视角”(Gaze)挑战传统的男性凝视,重塑女性身体与欲望的表达方式。 第四部分:破碎的玻璃天花板:多元身份与后现代的解构(1990年代至今) 进入后现代时期,性别、种族、阶层之间的交叉性(Intersectionality)成为探讨女性角色的关键维度。本章将分析当代电影如何处理混杂的身份政治。 我们详细考察了以下几个重要趋势: 1. 反抗刻板印象的动作女性: 从《终结者》中的莎拉·康纳到《杀死比尔》中的新娘,分析“酷女孩”形象的演变,以及她们如何将身体暴力转化为对既有权力结构的挑战。 2. 职场女性的困境与胜利: 探讨职场题材电影中,女性如何在“玻璃天花板”下平衡事业与个人生活,以及这些叙事如何回应现实中职场性别不平等的问题。 3. 科幻与奇幻叙事中的赋权: 分析在非现实的背景下,女性如何突破生物学和社会学的限制,成为拯救世界的关键力量,这反映了当代社会对“超常能力”女性的集体渴望。 4. 边缘群体的声音崛起: 关注有色人种女性、LGBTQ+群体中的女性角色如何在主流叙事中争取到更真实、更立体的描绘,以及这对全球观众的文化认知产生了何种影响。 结语:超越银幕的目光 本书最后总结道,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变迁,是社会对女性自我认同理解深度的直观体现。从被动的诱惑者到主动的创造者,电影艺术不仅记录了女性的挣扎,也参与了塑造未来的过程。我们期待,未来的电影不仅能“看到”女性,更能真正“听见”女性,让银幕上的光影成为真正多元与平等的镜像。 本书资料翔实,引用了大量经典影片的镜头语言分析、导演访谈、以及电影理论家的核心观点,旨在为电影爱好者、研究者以及所有关注性别议题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且深刻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段被光影书写的女性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引发我深度思考的书籍情有独钟。柏杨先生的文字,就具备这样的魔力。他并非以煽情的方式写作,而是以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将社会现象抽丝剥茧,呈现出其背后隐藏的逻辑和原因。这种写实主义的风格,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问题的存在,而不是沉溺于感性的宣泄。我常常会在阅读他的文章时,停下来反复琢磨,思考他提出的观点。有时会觉得醍醐灌顶,有时也会产生质疑,但正是这种来回的思辨过程,才真正让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他让我明白,理解社会和人生,需要的是理性的分析和深刻的洞察,而不是简单的站队或情绪的表达。

评分

在阅读一些评论或文章时,我常常被作者的某种独特视角所吸引。柏杨先生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总是能从一个看似不起眼,甚至是被忽略的角度切入,然后层层剥茧,揭示出事物的本质。他的思考方式,不落俗套,不拘泥于传统的框架,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约定俗成的观念。这种“异类”的思考,恰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我喜欢他那种不卑不亢的态度,即使面对强大的阻力,也坚持自己的见解。这种勇气,在当下社会尤为可贵。读他的书,我能感受到一种思想的碰撞,一种智慧的启发,仿佛在与一位思想的先行者对话,从他的言谈中汲取营养,拓展自己的思维边界。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有价值的书籍,是能够引发读者思考,甚至改变阅读者认知格局的。而柏杨先生的作品,恰恰就是这样的存在。他的文章,不讲究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的哲理,而是以一种朴实无华、却又直指人心的语言,触及社会深层的矛盾和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误区。我尤其欣赏他对于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的梳理,那种严谨的态度和旁征博引的功力,都让人叹服。他不是简单地复述历史,而是试图从历史的演变中找到当下社会问题的根源。读他的书,就像在听一位长者娓娓道来,他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刻的思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理解世界的窗户。这种循循善诱的引导方式,比那些空洞的理论说教更有力量,也更能触动人心。

评分

我喜欢那些能够唤醒我内心某种共鸣的书籍。柏杨先生的作品,恰恰如此。他以一种极其诚恳的姿态,与读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他谈论的许多问题,虽然看似是社会层面的,但追根溯源,都与个体的生存状态和心理感受息息相关。他对于人性弱点的洞察,对于社会弊病的批判,都带着一种深深的关怀。读他的书,我常常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感悟,仿佛他替我说出了内心深处那些模糊的想法。他让我看到,自己并不是孤单的,在社会中,存在着许多普遍的困惑和挑战。这种共鸣,给了我面对现实的勇气,也激发了我改变的动力。

评分

初识柏杨先生的作品,便被《丑陋的中国人》中那股直言不讳的劲儿深深吸引。他敢于撕开民族文化的面纱,毫不留情地剖析国人身上根深蒂固的劣根性,那种痛彻心扉的批判,带着深深的忧患意识,让人在阅读中既感到刺痛,又不得不反思。他字字句句都在敲打着我们,让我们看到自己不愿承认的阴暗面,也因此,他在我心中树立起了一个敢说真话、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总觉得,一个民族的进步,离不开这样敢于“治病”的医生,即使药方苦涩,也比放任自流要好得多。他的文字,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精准地切开了社会肌理,展现出那些隐藏在光鲜外表下的病灶。读他的书,与其说是享受阅读的乐趣,不如说是一次自我审视和灵魂的拷问。我期待着在他的其他作品中,能够看到更多关于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