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是指新的信息技術和傳統硬件設備相結 閤,具備聯網通信能力、人機交互能力、軟件處理能 力的硬件設備。智能硬件的興起將促使中國經濟從“ 中國製造”嚮“中國創造”轉變。本書是一本介紹智 能硬件開發的科普性讀物,全書共分6章,第1章智能 硬件無處不有——初識智能硬件,第2章智能硬件的 控製——嵌入式處理器的應用,第3章智能硬件的感 知——傳感器的應用,第4章智能硬件的互連——物 聯網(IOT)的應用,第5章智能硬件開發的工具——雲 平颱應用,第5章智能硬件的開發與案例。
劉修文、阮永華、陳鏗、俞建編著的這本《智能 硬件開發入門》適閤於廣大創客、電子技術愛好者、 青少年學生、智能硬件産業技術人員閱讀,也可作為 高職院校有關專業的教材。
前言
第1章 智能硬件無處不有——初識智能硬件
1.1 什麼是智能硬件
1.2 智能硬件的組成
1.3 智能硬件的主要應用領域
1.4 智能硬件技術發展趨勢
第2章 智能硬件的控製——嵌入式處理器的應用
2.1 嵌入式處理器的基礎知識
2.2 嵌入式處理器編程語言簡介
2.3 嵌入式處理器外圍接口電路及其應用
2.4 嵌入式處理器應用係統的抗乾擾技術
第3章 智能硬件的感知——傳感器的應用
3.1 傳感器的基礎知識
3.2 常用傳感器及其應用
3.3 傳感器接口電路及信號轉換處理
第4章 智能硬件的互連——物聯網《IOT)的應用
4.1 物聯網(IOT)
4.2 無綫傳感器網絡
4.3 幾種短距離無綫通信技術及應用
4.4 幾種無綫傳感器網絡芯片簡介
第5章 智能硬件開發工具——雲平颱應用
5.1 智能雲平颱的概念
5.2 幾種智能雲平颱簡介
第6章 智能硬件的開發與案例
6.1 智能硬件的開發流程
6.2 智能硬件的開發規範管理
6.3 智能硬件開發案例簡介
附錄 基於Linux嵌入式軟件開發
參考文獻
這本書的論述風格非常嚴謹且學術化,幾乎找不到任何輕鬆或幽默的筆觸來緩解閱讀的枯燥感。它更像是一篇篇經過同行評審的學術論文集,而不是一本旨在激發學習熱情的教程。例如,在介紹傳感器數據采集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展示如何調用庫函數讀取模擬值,而是花費瞭大量的篇幅去推導采樣定理(Nyquist-Shannon Theorem)在特定應用場景下的實際限製,並詳細分析瞭如何通過數字濾波器(如IIR和FIR)來消除環境噪聲,其數學推導過程之復雜,足以讓數學基礎薄弱的讀者望而卻步。書中充斥著大量的希臘字母、復雜的積分和微分方程,每一個結論都建立在堅實的理論基礎之上。雖然從知識的深度來看,這本書無疑是優秀的,它構建瞭一個無懈可擊的知識體係,但對於那些希望通過模仿和實踐來學習的動手型讀者而言,這種“先證後用”的結構顯得過於迂迴和高高在上,缺乏即時的成就感反饋。
評分我注意到這本書對特定硬件平颱的依賴性極強,而且選用的平颱似乎並非當前市場上最主流或對初學者最友好的那種。它將大量的篇幅聚焦於一個相對小眾的、側重於安全和實時性的特定品牌微控製器係列,而不是選用更普及的ESP32或樹莓派Pico等具有龐大社區支持的平颱。書中提供的所有代碼示例都嚴格圍繞這個特定係列的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展開,這意味著一旦讀者手頭沒有完全對應的開發闆和編譯器版本,書中的所有例程都可能無法編譯或運行。這種局限性極大地阻礙瞭“入門”的普適性。一個好的入門書籍,應該能夠引導讀者理解通用的概念,並能輕鬆遷移到不同的硬件載體上。這本書卻像是為這個特定芯片撰寫的一份深度技術手冊,它教你的知識點雖然深刻,但其適用範圍被工具鏈的限製牢牢鎖死瞭,使得讀者在嘗試將所學應用到其他硬件項目時,會發現自己需要從零開始學習一套全新的配置和驅動接口,這與“入門”的開放性和靈活性背道而馳。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對軟件工程實踐的推崇達到瞭近乎偏執的程度,這在關於“智能硬件入門”的書籍中是極為罕見的。書中花費瞭大量篇幅討論瞭版本控製的最佳實踐——不僅僅是Git的基本命令,而是涉及到復雜的Git Flow模型在多團隊協作中的應用,以及如何利用Merge Request/Pull Request機製進行代碼審查的流程規範。更有甚者,作者竟然用好幾章的篇幅來詳細講解如何編寫符閤MISRA C標準的程序代碼,以及如何使用靜態分析工具(如Coverity或PC-Lint)來自動化檢查潛在的內存泄漏和並發問題。我原本以為入門級的書籍會側重於介紹Arduino IDE或PlatformIO的便捷環境,讓讀者快速體驗到“硬件響應”的樂趣,但這本書卻將重點放在瞭如何構建一個“可維護、可擴展、高可靠性”的開發體係上。這無疑提升瞭整體的專業高度,但對於渴望快速看到成果的“入門者”來說,這種對工程流程的過度強調,使得實際的硬件操作環節被極大地稀釋瞭,仿佛我買到的是一本《嵌入式軟件質量保證手冊》,而不是一本開發入門指南。
評分這本書的硬件選型和項目案例陳舊得令人擔憂,這對於一個聲稱麵嚮“智能硬件”的現代讀物來說,是一個緻命的缺陷。當我期待看到關於Matter協議、最新的低功耗廣域網(LPWAN)技術,或者至少是關於主流雲服務API集成的介紹時,書中展示的項目案例卻停留在多年前流行的基於GSM模塊發送短信的遠程控製係統,以及使用老舊的MQTT版本進行數據上報。連網絡協議棧的介紹,都花瞭不少時間講解TCP/IP協議棧在嵌入式環境下的內存碎片化問題,而對更輕量級、更適閤物聯網的CoAP或HTTP/2協議幾乎隻字未提。這種內容的時效性缺失,使得這本書提供的知識和實踐經驗,與當前行業的發展速度嚴重脫節。讀者學到的很多技巧,可能在如今的商業産品中早已被更高效、更安全的替代方案所取代。它更像是一本記錄瞭上一個技術時代的優秀實踐的檔案,而不是指引我們走嚮未來的“入門”指南。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是《智能硬件開發入門》,但裏麵的內容卻更像是一本關於高級嵌入式係統底層架構的深度剖析,完全齣乎我的意料,也可能是因為我期望的“入門”概念和作者理解的有所偏差吧。我本來是希望能找到一些關於如何快速上手搭建一個簡單物聯網設備,比如通過幾個清晰的步驟教我如何連接傳感器、配置Wi-Fi模塊,然後通過一個現成的雲平颱進行數據可視化。然而,我翻開目錄,映入眼簾的是對實時操作係統(RTOS)內核調度算法的詳盡講解,接著就是深入到特定微控製器(MCU)的寄存器級彆編程,甚至詳細對比瞭ARM Cortex-M係列不同流水綫結構的性能差異。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這些內容無異於天書,我甚至需要反復查閱大量的計算機體係結構和操作係統原理的教科書纔能勉強跟上作者的思路。書中對C語言指針和內存管理的討論占據瞭相當大的篇幅,這固然是底層開發的基礎,但對於隻想快速做齣一個能“跑起來”的Demo來說,未免過於沉重和理論化瞭。這本書更像是一本麵嚮有誌於成為專業嵌入式軟件工程師的讀者的進階讀物,而非麵嚮“入門者”的友好指南。如果齣版商能更準確地定位其受眾,或許能避免像我這樣充滿期待的讀者感到迷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