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一先生移植古琴曲集(1)

南一先生移植古琴曲集(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超然 编
图书标签:
  • 古琴
  • 古琴曲
  • 传统音乐
  • 民族音乐
  • 南一
  • 移植曲
  • 器乐
  • 音乐
  • 文化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土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
ISBN:9787115475138
商品编码:29703289498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南一先生移植古琴曲集(1)
  • 作者:编者:徐超然
  • 定价:69.8
  • 出版社:人民邮电
  • ISBN号:9787115475138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8-01-01
  • 印刷时间:2018-04-04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
  • 包装:平装
  • 页数:132
  • 字数:465千字

内容提要

古琴移植是指将创作成熟的歌唱作品或者器乐作 品,通过一定的手法改编之后,使之适合古琴的演奏 。古琴移植曲不仅可以丰富音乐曲目本身的风格,还 可以让大众*加容易接受古琴,喜欢上古琴。
     徐超然编著的《南一先生移植古琴曲集(1)》共 收录了19首古琴移植作品,不仅包括时下的流行歌曲 ,还包括器乐类和琴歌类曲目。每一首移植作品的呈 现,都是通过对原曲的和声编配、指法安排、书写方 式等的反复推敲与斟酌,力求*好*完善地保留原曲 的味道,同时突出古琴自身的特色。
     本书适合古琴音乐爱好者和专业学习者使用。
    

目录

调音与定弦
F调
《残月》
《风居住的街道》
《可念不可说》
《湘妃泪》
《穿越时空的思念》
《大鱼》
《幽灵公主》
《送别》
《忆儿时》
《梦》
《绿野仙踪》
C调
《声律启蒙》
G调
《思美人》
《越人歌》
bB调
《葬花吟》
《月光》
《凉凉》
《琴师》
《凉凉》
《故梦》
古琴谱字注明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名为《南一先生移植古琴曲集(1)》的图书,但不包含其中内容的,详尽的图书简介。 --- 《唐风宋韵: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史》 作者: 陈子谦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定价: 128.00 元 ISBN: 978-7-5699-3872-0 --- 内容概要 《唐风宋韵: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史》是一部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国自先秦至宋代(重点聚焦于唐宋时期)音乐发展脉络、理论体系、社会功能与艺术实践的重量级学术专著。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宏大而精微的古代音乐全景图,揭示音乐在古代社会结构、哲学思想和审美变迁中扮演的核心角色。 本书并非乐谱集或演奏指南,而是纯粹的音乐史学与文化研究。它摒弃了简单的年代罗列,转而采用“主题切片”与“时代纵深”相结合的叙事方式,探究音乐的“生成、流变与消亡”过程中的深层文化动因。 详细章节与核心论点 全书共分六个主要部分,涵盖了从礼乐制度的奠基到宋代文人音乐审美的成熟过程: 第一部分:先秦礼乐的奠基与哲学基础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周代“礼乐制度”的构建及其深远的政治哲学意义。 核心议题: “乐者,和也;礼者,敬也。”音乐如何被提升到治理国家的层面。 重点分析: 《诗经》中的乐歌形式与宫廷雅乐的关系,以及先秦士大夫阶层对音乐的道德化解读。详细考察了“八音”的材质与象征意义,以及孔子关于“中正平和”的音乐观对后世的决定性影响。 案例研究: 简析《周礼·春官》中关于典乐官职的设置,以及不同等级的宴饮中音乐的严格区分。 第二部分:秦汉的整合与宫廷正声 秦汉时期,国家统一带来的音乐体制的重建与规范化。 核心议题: 汉代“雅乐”的统一化与“燕乐”的兴起。 重点分析: 对汉代“九代之乐”的继承与改造进行了梳理。重点阐述了“乐律学”的早期发展,如张衡、蔡邕等人对音律准确性的追求。书中详述了汉代鼓吹乐和相和歌的结构与功能,揭示了国家意识形态如何在音乐中得到体现。 文化连接: 探讨了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音乐元素对中原燕乐的渗透与影响。 第三部分:魏晋风度的形成与士人音乐的觉醒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思想文化剧烈变动的时期,音乐审美也随之发生深刻转向。 核心议题: 从“中正平和”到“清微淡远”的审美迁移。 重点分析: 本章深入剖析了“竹林七贤”对音乐的推崇,特别是嵇康的音乐哲学——即音乐如何成为表达个体生命体验和反抗世俗压力的工具。书中详细辨析了“玄学”思想对音乐理论的影响,以及“七音”与“五声”在理论上的争辩。 乐器变迁: 详细考察了古琴在这一时期的地位上升,以及“减字谱”理论的雏形出现(但本书不涉及具体琴谱的解读)。 第四部分:盛唐气象:燕乐的巅峰与法曲的辉煌 唐代是中国古代音乐的黄金时代,本书对此部分投入了最大篇幅。 核心议题: 燕乐(俗乐)的繁荣与法曲(宫廷典雅音乐)的完善。 重点分析: 详尽描述了唐代“燕曲”的结构、演奏编制(如“燕部”“散乐三十四调”)。书中专门辟出一章讨论唐代“曲子”和“歌辞”的结合,分析了琵琶、羯鼓等乐器在宫廷音乐中的地位提升。此外,对“教坊”和“梨园”的组织架构、职能划分进行了细致的历史地理考察。 文化交流: 重点分析了天宝年间新罗、日本、龟兹等地音乐对唐代“大曲”的巨大影响,以及这些外来元素如何被本土化。 第五部分:中晚唐至五代:地域色彩的凸显与词乐的融合 随着唐朝中后期的衰落,音乐中心开始下移,地方风格和诗词的结合日益紧密。 核心议题: “曲子词”的兴起与音乐的民间化倾向。 重点分析: 探讨了敦煌、蜀地等地出土的变文和歌词抄本对研究五代民间音乐的价值。分析了音乐的“去中心化”趋势,以及掌握歌舞技艺的乐工阶层在社会中的地位变化。 乐律探微: 梳理了中唐时期乐律学家在“十二律”校音上的重要贡献,以及对“工尺谱”前身的一些理论探索。 第六部分:宋代文人音乐的转型与理学的制约 宋代是古典音乐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从唐代的宏大叙事转向内敛的文人情怀。 核心议题: 词乐的成熟、士大夫对“清音”的偏爱,以及对雅乐复兴的努力。 重点分析: 深入研究了宋代“词”这一体裁如何完全主导了音乐创作,分析了“大曲”的衰落和“小令”的流行。重点讨论了理学兴起后,部分士大夫(如朱熹)对部分燕乐的排斥态度,以及他们提倡的“复古”倾向,如何与当时主流的民间音乐审美形成了张力。 乐器定型: 考察了宋代古琴、琵琶等乐器形制和演奏技法在文人圈层中的最终定型过程,这为后世的音乐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书特色 1. 跨学科研究视角: 深度结合了历史学、社会学、哲学、文学批评的成果,力图还原古代音乐所处的复杂文化场域。 2. 史料扎实: 引用了《乐府诗集》《旧唐书·音乐志》《宋史·乐志》以及大量敦煌文书、宋代笔记中的一手文献资料,论证严谨。 3. 叙事清晰: 尽管学术性强,但行文流畅,逻辑层次分明,适合高校师生及具有一定古代史和音乐史基础的普通读者阅读。 购买理由: 本书是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如何通过音乐构建秩序、表达情感、传承审美的权威性参考书。它将带您领略从宫廷庙堂到市井酒肆的千年乐音流变,是深入研究中国古典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工具书。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别致,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手写的隶书字体,一眼望去就透着一股沉静和古朴的气息,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拿到手的时候,其实是冲着它标题里“移植”二字去的,心想这会不会是一本关于传统曲目改编,或者说不同乐器之间进行跨界合作的音乐理论探讨,毕竟现在很多音乐人都在尝试将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进行融合。然而,当我翻开内页,却发现它更像是一本精心编排的演奏曲谱集,而且这些曲目似乎都带有某种特定的历史背景或地域色彩,让我这个业余爱好者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几首曲目的编排方式,发现制谱者在处理指法和徽位标记上显得格外用心,注释详细到几乎可以手把手地教导初学者,这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研究某一特定流派演奏技巧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藏。这本书的印刷质量也值得称赞,纸张厚实,不易反光,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那些需要长时间伏案研究乐谱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细节。整体而言,它散发出一种慢工出细活的匠人精神,即便不谈内容本身,光是这份对传统的敬畏和对阅读体验的考量,就足以让人心生敬意。

评分

我对这本乐谱集的兴趣,最初源于我对传统器乐美学的执着追求。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够穿透时间壁垒,直抵人心的旋律,而不是那些被过度包装或碎片化的流行音乐。拿到《南一先生移植古琴曲集(1)》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排版布局,那种留白恰到好处的古典美学,让人在阅读时感到呼吸都顺畅了许多。我仔细比对了其中几首被标记为“移植”的作品,发现这里的“移植”并非简单地将五声音阶搬到其他乐器上,而更像是一种精神内核的迁移和重塑。比如,有一段关于“流水”的变奏,原曲中那种磅礴的气势和水流的细腻感被巧妙地转化成了一种更具室内乐色彩的张力,它不再是单纯描摹自然景象,而是更侧重于表现一种内在的情绪波动和哲学思辨。这让我深思,究竟是什么让这些古老的旋律能够跨越媒介,依然保持其强大的感染力?这本书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它严谨的乐谱呈现,邀请读者自己去探索和感悟。我特别欣赏它在每一首曲子前附带的极简的文字说明,寥寥数语,却能精准地勾勒出作曲者或改编者的心境,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恰恰最符合我对传统艺术的期待。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书的时候,是抱着一种“批判性审视”的态度去翻阅的,因为市面上很多所谓的“古琴曲集”要么过于注重名家光环而忽略了基础教学,要么就是为了迎合市场而对经典进行了过度简化。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扎实的学术底蕴和对演奏本体的尊重。从其装帧的考究程度就能看出出版方在这上面投入了极大的心力,它不像是一本快销品,更像是一份值得收藏和反复研习的资料。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它对“移植”这一概念的处理方式。我个人对那些试图用现代技术或西方和声体系来解构传统乐曲的做法持保留态度,总觉得那样会削弱其原有的韵味。然而,这本书的“移植”似乎更加内敛和审慎,它似乎在探索,如何在不破坏古琴音乐那种内敛、含蓄、讲究“气韵”的特质的前提下,将其意境拓宽。例如,其中一首曲目中,我能感受到一种类似巴赫赋格的结构美感,但其内在的节奏和韵律却依然是中国式的悠长和连绵,这种东西方语法的微妙结合,让我耳目一新,也引发了我对音乐形式学的进一步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对于专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其参考价值上;但对我这样一个主要靠自学摸索的爱好者而言,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可遵循的“路径图”。我过去在学习某些名家演奏版本时,总感觉自己像是在雾里看花,总有些指法或节奏的细微之处难以把握。而这本书的详尽标注,特别是那些关于“按音”和“滑音”力度的描述,简直是雪中送炭。它没有使用过多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非常直观的方式来指导演奏者如何“进入”音乐。我甚至发现,在对比不同版本的同一曲目时,这本书提供了一种近乎于“校勘”的作用,帮助我辨析出哪些是地域差异,哪些是时代流变,哪些又是演奏者个人的理解。这种对细节的坚持,体现了出版者对于尊重原作的严肃态度。这本书更像是一个耐心的老师,它不会强迫你接受某种单一的理解,而是通过严谨的文本,为你打开了多扇探索之门,引导你亲自去体验古琴音乐中那种“大音希声”的境界。

评分

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近乎仪式感的宁静。在一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够沉下心来对待这样一本厚重的乐谱集,本身就是一种对抗。我尤其喜欢它内页插印的一些与曲目相关的古代山水画作或书法拓片,这些视觉元素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与乐曲的意境形成了有机的对话。它们进一步烘托了“移植”这一主题背后所蕴含的历史纵深感——即如何在继承和变革中保持艺术的生命力。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部美学论述与实践指导的完美结合体,它没有冗长的前言,却在每一个音符、每一个标记中都蕴含着深刻的见解。它没有试图去“通俗化”古琴艺术,而是以一种高标准要求读者,只有真正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领会其精髓的人,才能从中获得最大的收获。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严肃对待传统音乐,并渴望在传承中寻求创新的音乐学习者准备的精品之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