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推进哲 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姚乐野主编的《中国人文社 会科学**学术影响力发展报告(2011-2015)》沿用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发展报告(2006 —2010)》的体例、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等,以“十 二五”为考察时段,从论文、著作、期刊、**学术 交流以及学科五个方面综合考察和评估我国人文社会 科学**学术影响力的状况和水平,力求从多角度、 多层次展现“十二五”时期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走出 去”的发展情况。
本书以数据为事实,可以为哲学社会科学管理部 门建立科学的科研管理体系提供宏观视角.为哲学社 会科学机构的长远定位和发展提供思路,为哲学社会 科学工作者树立**学术视野明确学术方向提供参考 。
姚乐野,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社科基金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高校人文社科文献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情报学会常务理事,四川大学中国发展研究咨询中心执行主任,四川省学术及技术带头人。主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及其他省部级项目8项。在**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含教材、译著)12部。获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7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目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论文**学术影响力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 期刊论文年度分布
二 期刊论文语种分布
三 期刊论文来源期刊分布
四 期刊论文作者所在机构情况
五 期刊论文的合作**/地区情况
六 期刊论文受国外基金资助情况
七 期刊论文被引情况
第三节 结论
第三章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学术影响力
第一节 导论
一 数据来源说明
二 数据检索说明
第二节 2011—2014年BKCI-SSH收录中**地著作的情况
一 BKCI-SSH收录中**地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的年代分布
二 BKCI-SSH收录中**地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的语种分布
三 BKCI-SSH收录中**地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的学科领域分布
四 BKCI-SSH收录中**地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合作**/地区分布
五 BKCI-SSH收录中**地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的作者所在机构分布
六 BKCI-SSH收录中**地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的被引用情况
第三节 结论
第四章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
第一节 导论
一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界定
二 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
第二节 统计分析
一 SSCI和A & HcI收录中**地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概况
二 SSCI和A & HCI收录中**地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论文概况
三 SSCI和A & HCI收录中**地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论文被引分析
四 SSCI和A & HCI收录中**地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影响因子分析
五 SSCI和A & HCI收录中**地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施引文献分析
第三节 结论
一 中**地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 中**地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发展态势
第五章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交流活动情况
第六章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影响力
第七章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总体评估
附录 中国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与WOS学科类别对应表
参考文献
后记
作为一个长期在海外高校从事教学和研究的学者,我深切体会到国际学术影响力对于一个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性。这份《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学术影响力发展报告(2011-2015)》的出现,无疑是一份令人振奋的消息。我非常好奇它将如何界定“国际学术影响力”这一概念,是仅仅关注论文的发表数量和被引次数,还是会更深入地考察学术思想的传播、跨文化交流的深度以及对国际议题的贡献?尤其是2011-2015这五年,恰逢中国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变革和国际地位的快速提升,这段时期的学术发展轨迹,对于理解中国力量的崛起及其在思想层面的投射,具有非凡的意义。我期望这份报告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研究,展示中国学者是如何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出声音,如何参与到全球性的学术辩论中,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是如何被国际学界认可和借鉴的。更进一步,我希望它能为我们这些身处海外的学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国内学术界的最新动态,并思考如何能够更好地融入和贡献于全球学术网络。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历史和哲学有着深厚兴趣的外国学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理解中国当代学术界如何在全球思想版图中定位的工具。《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学术影响力发展报告(2011-2015)》这个书名,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我非常想知道,在这五年中,中国学者在哪些传统优势领域(比如中国哲学、历史学、文学研究)继续深化其国际影响力,又在哪些新兴领域(如人工智能伦理、全球治理、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人文视角)取得了突破。我希望这份报告不仅仅是统计数字,更能提供对这些趋势背后原因的深度解析。例如,是国家层面的支持力度加大,还是中国学者在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上有了显著进步?报告是否能展示一些具体的、在中国学者主导下形成的、对国际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的学术议题或研究范式?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发现新的研究思路和合作机会,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思想文化在当代的活力与价值,并希望这份报告能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学术界的又一座桥梁。
评分对于致力于推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走出去”的政策制定者和相关机构而言,《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学术影响力发展报告(2011-2015)》无疑是一份极其重要的参考资料。我曾参与过一些国际学术交流项目,深知要提升一个国家的学术影响力,并非易事,需要长期的战略规划和持续的投入。这份报告如果能够提供翔实的数据分析,例如在不同学科门类中,中国学者发表论文的数量、质量(如Q1期刊发表比例、高被引论文数量)、学术会议的参与度和影响力、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的情况等,将为我们评估现有政策的有效性、发现瓶颈并制定未来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我尤其关注报告是否能够识别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在国际学术体系中存在的独特优势和潜在劣势,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鼓励学术创新、加强人才培养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国际学术话语权中的地位。期待这份报告能够带来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见解,助力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实现更高水平的国际化发展。
评分一本厚重的报告,光是翻阅目录就足以让人感受到这份研究的宏大与深入。我是一名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态势保持高度关注的读者,特别是那些能够提供清晰脉络和深度洞察的报告。从书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学术影响力发展报告(2011-2015)》来看,它似乎承载了梳理过去五年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界所扮演角色的重要使命。我特别期待它能揭示出哪些学科领域展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哪些领域正在经历转型,以及在国际学术话语权构建方面,我们究竟取得了哪些实质性的进展。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看到这份报告不仅仅是数据的堆砌,而是能够提炼出背后的驱动因素,是政策的引导,还是学者个体的不懈努力,抑或是国际合作的深化?在当今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理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如何走向世界,如何与全球学术界对话,甚至引领某些议题,对于我们自身的发展和国际形象的塑造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希望这份报告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坚实的分析框架,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中国在世界学术版图中的位置,以及未来可以努力的方向。
评分我是一名普通的知识爱好者,对于学术研究的专业术语可能不是十分熟悉,但我对国家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有着浓厚的兴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学术影响力发展报告(2011-2015)》这个书名,听起来就非常“高大上”,让我对中国在人文社科领域的成就充满了好奇。我总觉得,我们中国有太多优秀的思想、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一直以来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被世界更广泛地了解和接受。所以我特别希望这份报告能以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告诉我们,在过去这几年里,中国的人文社科研究在国际上究竟取得了哪些“成绩单”。比如,是不是有更多的中国学者在国际上拿到了重要的奖项?是不是有更多的中国学者在国外被邀请去讲学,或者他们的著作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而且,如果这份报告能分析一下,哪些领域的研究最受国际关注,或者说,哪些中国的思想和理论,最能引起国际社会的共鸣,那就太棒了。我希望它能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中国文化和思想的魅力,也能为我们国家的学术成就感到自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