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想学术文丛—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定价:44.00元
作者:梁启超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0685397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书籍史传馆2017馆藏新品——二十种经典的完整再现,多位大师的流韵逸风。无一书不独挡一面,无一字不饱含识见。厚重的人文底蕴,真正的史家笔法。
编辑出版这套《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想学术文丛》,我们存有一个素朴的心愿:既坚持学术性与可读性并重的原则,亦以弘扬这些人文大师们的学术经典为指归,来进一步展示这些学术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本,让广大读者从中体悟到,阅读经典可以帮助人们深入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与博大精深。经典愈悠久,就愈具有长期的重要历史影响与现实作用。
整理出版这套文丛,可为广大读者提供20世纪初期以来的中国学术精品。这些著述以历史、文学、哲学为主,不仅是近代各新学科的开山之作,亦是典范之作,业已经历时间检验,学术界对其有一定的肯定,如胡适的《白话文学史》、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陈青之《中国教育史》等,皆为民国时期文化泰斗所著的震动当时并影响至今的经典学术著作,有些著作更是近年来*次整理出版。
本次编辑整理这些著作,均以民国时期的初版为底本,用现代汉语标点符号标点,采用横排简体的形式出版。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对原书中一些词汇,包括人名、地名、书名及其译名皆仍其旧,不做改动。一般只做技术性处理,此外仅仅对个别涉及原则性的文字做了一些变动。
盛世多撰述,盛世出好书,盛世重藏书。在今天这个中华民族*接近复兴时代,推出这套文丛,其嘉惠时人、流传后世意义不言而喻,出版者和广大读者当以此目标共勉。
内容提要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精)》是梁启超的代表作之一。原为1923年秋至1924年春夏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讲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课程的讲义,成书后共分十六讲。该书内容叙述明清以降中国学术之演变,经纬交织、层次繁复,分别以问题叙史、人物(学派)叙史、学科叙史,构成社会思潮史、学派史与学科史三大板块。
目录
作者介绍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17岁中举人。会试不第,从康有为学,倡导维新变法,为戊戌变法领导人之一。变法失败后,潜居国外,在日本创立《新民丛报》等。辛亥革命后,出任北洋财政总长等职。后又与蔡锷等组织护国军讨袁。后弃政治,治学术。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能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其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显著。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一百四十八卷,一千余万字。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名字真是吸引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光是听名字就让人觉得内容一定非常厚重,能够帮助我理解中国近三百年来的学术发展脉络。我一直对历史和文化领域很感兴趣,特别是想了解在社会变迁的洪流中,思想文化是如何演变、碰撞、融合的。这本书的书名似乎承诺了这一点,它将目光聚焦在“学术史”上,这让我觉得它会比泛泛而谈的“文化史”更加深入,能够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学术思想和理论流变。 想象一下,从清朝中期到民国时期,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三百年间,中国经历了多少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文化的涌入,传统文化的冲击与反思,新思想的诞生与传播,学术界必然是风起云涌,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闪耀。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穿越时空,亲历那些伟大的思想家是如何思考、如何争鸣的。它会不会详细梳理出各个时期主要的学术流派,分析它们的渊源、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又会不会探讨不同学科领域,如哲学、历史学、文学、社会科学等,在这一历史时期各自的发展轨迹和相互联系?我特别好奇,那些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名字的学者们,他们的学术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些深入的分析,而不是简单的罗列。
评分当我在书店里看到《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这本书时,我的目光立刻就被吸引住了。三个世纪,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关键时期,而学术思想的变迁,无疑是这一巨变中最核心、最动人的部分。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史非常感兴趣,总觉得要理解今天的中国,就绕不开对这段时期学术思想的深刻认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觉得它并非一本流于表面的普及读物,而是承载着对学术史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探究的雄心。我猜想,它会细致地描绘出从清朝中期开始,各种学术思潮是如何萌芽、发展、碰撞,直至民国时期思想的极大活跃,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术体系的建立。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流派,分析它们的理论主张、研究方法,以及它们对当时社会和文化产生的实际影响。 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例如,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的学术如何应变?那些在风雨飘摇的年代,学者们是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学术研究,并为民族复兴贡献智慧的?这本书是否会关注到学术研究的“人性”一面,比如学者的个人经历、他们之间的学术争论、甚至是他们的困境与挣扎?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思想的温度,理解学术的价值,并从中获得对中国近现代学术发展脉络的清晰认知。
评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学术画卷。近三百年的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王朝的衰落到共和的建立,再到新中国的崛起,这是一段充满剧烈动荡和深刻转型的时期。在这场巨变中,学术思想的演进无疑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推手和反映。我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本著作,能够系统地梳理出这段时期内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理解那些曾经闪耀的思想火花是如何点燃并传递的。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了解,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的学术体系是如何面临挑战、进行自我革新,乃至被颠覆和重塑的。是否会有对清代乾嘉学派的严谨考据,以及晚清之际学界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辨进行细致的分析?又是否会深入探讨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的激进思潮,以及各大学术流派(如唯物史观、新儒家等)的兴衰沉浮?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对这些复杂问题的解答,理解不同学派的思想主张、学术方法,以及它们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所扮演的角色。 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学术思想的“生命力”。它不应该仅仅是学术史的静态记录,而应该能够揭示出思想是如何在不断的碰撞、争鸣、扬弃中向前发展的。书中是否会关注到学术思想与社会现实的互动,以及学者们在历史洪流中提出的问题、做出的探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学术的演进逻辑,以及那些伟大的思想家是如何为今天的中国学术奠定基础的。
评分拿到《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这本书,立刻就被书名所吸引。中国近三百年,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经历巨大变革的时期,学术思想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充满了复杂性和深刻性。我一直对如何理解这段历史时期中思想的脉络充满好奇,特别是希望能够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梳理这些复杂思想流变的著作。这本书似乎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 我猜想,这本书不会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会深入剖析各个时期学术思想的根源、表现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例如,它会不会探讨在西方思想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的哲学、史学、文学等领域是如何被重新审视和改造的?又会不会关注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涌现出的重要学术流派和代表人物,分析他们的思想贡献和局限性?我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对学术思想演进过程的清晰梳理,理解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与融合,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塑造了中国近现代的学术格局。 更进一步,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看到,学术思想的变化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变迁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学术是否承担了启蒙、批判、建构等多元的功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学术界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站在更高的维度去审视中国近三百年的学术发展,理解那些曾经激荡人心的学术争鸣,以及它们对我们今天依然产生的深刻影响。
评分收到这本《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包裹,首先就被它厚实的质感和严谨的装帧所吸引。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就已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这似乎是一部志在梳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演进脉络的宏大叙事,将跨越清、民国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我个人对近代以来的中国思想史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希望能理解在东西方文明剧烈碰撞的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是如何应对挑战,如何在传统的泥土中汲取养分,又如何吸收外来的思想精华,最终构建出新的学术体系。 我猜测这本书会细致地考察不同历史阶段的学术思潮,例如,清代乾嘉学派的考据之风,晚清之际西学东渐带来的冲击与适应,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与革新,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学术体制的重塑与发展。我特别希望它能深入探讨其中一些关键的转折点和重要的学术人物,展现他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书中会不会梳理出一条清晰的学术发展线索,揭示出各个学派之间的传承与扬弃,以及它们对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我非常期待能够从这本书中获得一种对中国近现代学术“全景式”的理解,不再碎片化地拼凑那些零散的历史片段,而是看到一个连续、生动、充满逻辑的学术思想演进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